“丝路明珠”一喀什

小云

<p class="ql-block">  在西北苍茫的大地上,星星点点的分布着一片一片的绿洲,它们由一条条或粗或细的水线串在一起,象一串串翡翠珠链,系在天山南北,使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喀什是新疆南疆最耀眼的珠翠。</p><p class="ql-block"> 喀什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昆仑山脉与天山山脉交汇的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南北及中路交汇的城市,自古就是商贸云集的繁华都市,“四大文明”在这里荟萃融合,数千年一直闪耀着文明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从那个叫“疏勒”的边陲小镇,到大唐的“安西四镇”之一,到“察合台汗国”的重镇,今天,喀什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和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  它一开城,我们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人太多,根本挤不到前面,所以只好在很远的地方用相机拉近了拍一下,于是乎,镜头里只有模糊的人像、高举的相机和或秃或不秃的顶…</p> <p class="ql-block"> 一、小巷</p><p class="ql-block"> 喀什最让人惊艳的是它纵横曲折的小巷:或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或豁然开朗,或阐幽发微;或不枝不蔓,拙于朴;或四通八达,致于艳…</p><p class="ql-block"> 每条小巷似乎都充满了故事:</p><p class="ql-block"> 男欢女爱、笑骂戏谑…</p><p class="ql-block"> 每条小巷都回响着两千年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或拙朴的热瓦甫,或欢快的手鼓,更多的是多彩的裙裾飞扬…</p> <p class="ql-block">  小巷里或随意或刻意的摆放了一盆盆绿植或鲜花,䕨蔓随意但执着的扒在灰黄的土墙上,点缀着这座古老的城;鲜花在它的季节开放,在泥墙、砖道上肆意展示着它的妖娆…在昆明看着不入眼的鲜花,竟然是在喀什盛放它最摇曳多姿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  三层楼应该是泥巴建筑的极限了。</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古城时不时冒出些现代元素,提醒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阳光同样照着疏勒城的先人;</p><p class="ql-block"> 那么,高台民居则古意盎然,像是两千年来一直被爷爷的爷爷粗糙的大手抚摸着,被奶奶的奶奶细碎的脚步拍打着,被孙子孙女的歌舞惊醒着…也被远来客人的喧哗骚动着…</p><p class="ql-block"> 但它一直沉默着!</p><p class="ql-block"> 沉默的为一代又一代人遮风沙挡雨雪,沉默的为一拨又一拨的杀伐躲血雨避雷霆,沉默的为一次又一次的朝代变幻挺身奋力,沉默的对一轮又一轮的宗教更替献魂移魄…</p><p class="ql-block"> 直到如今的盛世,它不再需要执着于身外心内,只需要抽自己的莫合烟,弹父辈的热瓦甫,跳千年传承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二、窗</p><p class="ql-block"> 每一扇窗内都是一个世界,每一扇窗外都有一遍风情。</p><p class="ql-block"> 窗外窗内,窗内窗外…</p> <p class="ql-block">  “树小墙新画不古”的讽刺味道在这里不太适合,藤藤蔓蔓的细碎反而显示出时间的印痕和阳光的轨迹,泥巴墙亘古不变的颜色两千年来一直在吸收太阳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藤蔓下总会有一个抽莫合烟的老爷爷或晒太阳的老祖母。</p><p class="ql-block"> 而窗内,也会有一双明亮的双眸,扫视窥探她们生活的游子!</p> <p class="ql-block">  开窗看得到黄沙胡杨,关窗也许会有雨打芭蕉;</p><p class="ql-block"> 开窗看得到残阳如血,关窗或许是留荷听雨;</p> <p class="ql-block">  窗内窗外,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 三、时间</p> <p class="ql-block">  柏格森的“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在喀什在新疆是具象化了的。</p><p class="ql-block"> 喀什的第一个早晨,我醒来一看表:八点半,拉开窗帘,哦豁,天还不亮!生物钟神准的我有点不敢相信,去看古城开城门:十点。逛来逛去,操双语的孩子们放学了,一看手机:下午两点…</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在鸣沙山,七点多就爬到山顶等日落,沙漠日落是极辉煌的:金色的夕阳照在金色的沙漠上,一点一点的落下去,从刺眼的金光到金黄、到黄里透红、到紫红…</p><p class="ql-block"> 鸣沙山的落日一直在山顶上不下去,不急不燥的落了差不多两小时…</p><p class="ql-block"> 晚上十点,正歺时间到…</p> <p class="ql-block">它的日出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日月同辉不是什么奇景!</p> <p class="ql-block">  也许时间真的只在我们的意识里!</p><p class="ql-block"> 所以它在这里停滞了两千年。</p><p class="ql-block"> 一直等到我们吃到了“爷爷的爷爷的爸的馕”…</p> <p class="ql-block">(备注:盗的图哦)</p> <p class="ql-block"> 四、生活</p><p class="ql-block"> 旅行从来都是在窥探别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你一直想加入、参与,但从来都进不去。</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早晨打到的第一辆的士是个精神小伙开的。语言不太通,开到半道他就开了免提跟女儿通话,虽然我们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那孩子的声音特别甜美,甚至比《吉祥三宝》里边的三宝更甜润,腻人,嗯嗯、啊哈…纯纯天然的爹的小绵袄的嗲声…他和她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声音外放到刚好让我们听得舒适…但我总觉得他是在炫耀。</p><p class="ql-block"> 晚上的的哥己经是开始发福的状态了。好不容易沟通到我们来自昆明,他略沉默了一下,有点艰难的说:(大意)小老百姓都只想过点简单的生活,像他这样的人能开个的士滴滴挣个钱养个家,还买了房子己经很好了,某些人不知道是在想什么(他应该是想到了昆明火车站事件)。</p><p class="ql-block"> 是的,他的吞吞吐吐我就想到了那个黑暗的夜晚!那是新疆人和昆明人都不愿提起的夜晚!我们连比带画的告诉他:我们来了,新疆是个好地方,很吸引人,新疆人也很好,男的帅女的美…也真诚的欢迎他来昆明。</p><p class="ql-block"> 结果他告诉我们,他来过昆明,昆明很好,特别是天气很好,环境很好,版纳的植物很让人羡慕…不像喀什:123月下雪,456月下沙…</p><p class="ql-block"> 我们默契的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  白天在小巷闲逛,碰到一个推婴儿车的少妇,她让我帮她拍几张她打扫卫生的照片,说要传给组长,证明她正在打扫卫生,还打扫得很干净…嗬,跟昆明似乎也差不多。交谈中得知(她的普通话刚刚能支撑我们的尬聊),她们每个小组几个家庭妇女,每周轮流打扫这个区域两天卫生,每个月能有一千块钱,还不耽误家务和孩子,满好的。</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那个专心吃手指的孩子和沉静的妈妈,我漫无目的的继续闲逛。</p> <p class="ql-block">  古城很干净,古城人很闲适,没有太多匆匆忙忙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特意留的涂鸦墙,不知道被涂了多少层…不知道有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声被一层层覆盖…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特意回来看看自己的真诚…</p><p class="ql-block"> 或许也会有不少人在十年八年后来看看青涩的自己,然后…哑然失笑!</p> <p class="ql-block"> 五、 喀什人的喀什</p><p class="ql-block"> 喀什的一户人家吸引了我。</p> <p class="ql-block">  看得出这是一户热爱生活的人家。</p><p class="ql-block"> 大树(在古城,这的确是大树),一层半的小楼,雕花砖装饰的外墙,入户门上面有个小小的、不算深邃的穹顶…在古城灰黄的背景里不太显眼的隐藏在人从众中,但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显示着主人对“家”的暖暖的爱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逛累了找个地方抽支烟,烟雾和烟灰无声的飘逝,当我们自以为闲雅舒适的时候,一个戴小花帽穿西装的老头给我们挮了一只烟灰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喀什一直是喀什人的喀什:古陶房、铜匠铺、铁匠铺、烤馕店、酸奶铺…似乎两千年来一直如此!</p><p class="ql-block"> 它不像丽江,早己被“别人”占领;也不像乌镇,原住民只是个点缀;更不像匆匆被赋予“古”名的两三岁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喀什人的喀什噶尔,一直在等待着小别的家人和匆匆忙忙的旅人,让他们的声音、足迹留下又飞走,成为下一个两千年的尘埃。</p> <p class="ql-block">  在吃了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喝了爷爷泡的茶,呟了烤全羊、喝了鸽子汤后,我们还是要走了…作为过客,我们留不下什么;作为观众,我们仅能报以真诚的微笑;作为江河一体的国人,我们都会予对方以祝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终会被风沙淹没的脚步和终将消失的身影与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