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2024年9月13日—— </div> 心心念念的西藏旅程终于启动了。在“去哪儿网”平台选择海航旗下西部航空PN6220航班,14:35起飞至重庆江北机场,“重庆飞”可提供免费住宿,第二天早上川航3U8029航班飞林芝米林机场。<br> 我们的启程时间定在9月13日,两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结成友谊的老朋友,鼓足勇气踏上“藏地心旅”行程。<br> 这次出行准备时间长,考虑因素多,所以物品尤其繁杂,最后的行李包括两只20吋+两只18吋行李箱,外加一只软包,包里其实就装了四只登山鞋。<br> 乘坐地铁好不容易到达机场,又转乘摆渡车到达T2航站楼,却在值机托运时闹了个大乌龙,箱子里装了一只充电电棒,说是违禁品,开箱取出后,转头却发现身份证找不着了,急得一头汗,最后在朋友提醒下把已经托运的行李箱找出来,在打开过的箱子里找到了,应该是抓在手里,翻东西随手放进去了。<br> 一场虚惊,以前从来没发生过这类事情,提醒自己今后遇事要冷静了,慌乱容易出错。多亏有朋友在旁边帮忙,真好! “重庆飞”候车点。 <p class="ql-block">酒店大巴准时接人,入住维也纳国际酒店。</p><p class="ql-block">晚上在酒店附近的“俏巴渝”用餐,菜品精致,价格也不菲,算是给我们庆祝顺利成行吧。</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4日——</p><p class="ql-block"> 早六点,酒店有车送我们去机场。</p><p class="ql-block">这段航班乘坐川航3U8029,<span style="font-size:18px;">7:55登机,自己坐46A,先生45A,例外没有坐一排,大家都靠窗,期待着观赏雪山。</span>飞机起飞晚点,应该是8:05的航班,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8:43才起飞。</span></p><p class="ql-block"> 9:18,第一次见到雪山,看资料应该是7556米的贡嘎雪山; 9:56,第二次见到雪山,这就是南迦巴瓦峰了,雪峰浮现在云海之上,直刺青天。飞机好像是体会到我们兴奋的心情,缓缓地环绕雪山半圈,果然网上的信息真实,这趟航班就应该选择左边的座位,才能有更好的视野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飞机即将抵达米林机场,隔着有了细碎裂纹的舷窗玻璃,看到脚下丛山之间蜿蜒的河流,默念:这会是雅鲁藏布江吗?</p><p class="ql-block">10:20左右飞机安全着陆,米林机场海拔2900米,军民共用,后来得知西藏地区的机场多半如此,世界屋脊上动土基建确实不易。</p><p class="ql-block"> 出机场前接到接机电话,随即见到我们的领队小李,一位高个子东北青年,身高足足超过一米八,开着一辆高大的白色7座“酷路泽”,后排座位拆除了,以供他们自己的装备(制氧机、药箱、修车工具,摄影器材等等)和我们的行李摆放,看到这些,不知怎么一颗忐忑的心就安定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见面就熟,毫无违和感。</p> 出机场,很快进入去往“索松村”的国道。汽车始终沿着河道前进,河面很宽,水量不大然而遄急,河道中不时出现浅滩,小李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雅鲁藏布了。藏语中,“藏布”既是“江”,所以加“江”就多余了(涨知识了)。 行至一处开阔的江边,有简易的观景平台,栏杆上扎着各色经幡。下车观看,见河道中水流变化,清清浊浊,泾渭分明,小李介绍,这是雅鲁藏布与大支流尼洋河的交汇之处,雅鲁藏布裹挟大量的泥沙,而尼洋河则因含有矿物质而呈现碧绿,如油水不相融容,堪称奇观。 雅尼交汇处留下我们的身影。 到底是高原,空气洁净,远山呈现群青的颜色。 车子一路上行,山腰处一座几乎就要建好的建筑,因民族特色鲜明引起我们的注意,小李说大概是一座违建的项目,大致与娱乐旅游相关,已经停建,可惜了。 峡谷这个名词,在我们认知中应该是垂直高度大于宽度,狭长陡峭的印象,但是一路行来,雅鲁藏布大峡谷开阔平缓,万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后来查询资料,才获知:<div> 雅鲁藏布江长2057千米,也称“央恰布藏布” ,是印度洋水系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东支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段 ,源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中国杰马央宗冰川 ,西藏萨嘎以上称“马泉河”,以下称“雅鲁藏布”。流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 ,至墨脱县巴昔卡处流出中国边境 ,流入印度与孟加拉国,汇入孟加拉湾。 主要支流有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 。<div> 而雅鲁藏布大峡谷1994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 大峡谷北起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6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其主体位于西藏墨脱县境内,是印度洋水汽通往西藏腹地的重要通道。 </div><div> 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位于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宗容村。大峡谷江面入口处宽660米,逐渐收敛至最窄处35米,江面最大坡降75.35%。 在下游河段,水面高程由2910米下降到155米,天然落差为2755米。大峡谷在上下5000米的垂直高度间,拥有从极地到热带的几乎全部自然带。 巨大的高差又使峡谷两侧高山呈现鲜明的垂直地带分异特点。</div></div><div> 墨脱是西藏最后的秘境,通往墨脱的公路自然灾害频发,我们这次无法到达,所看到的这一段仅为管中窥豹。</div> <p class="ql-block"> 12:20左右,到达丹娘县的“佛掌沙丘”。</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西藏,一切都是懵的,对这里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域划分等等一点概念都没有。只是觉得新奇,还有那么一点点等待“高反”到来的紧张,这么快就进入旅游主题,这还是我们旅行经历中的第一次。</p> 进得景区,只见一大片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沙丘,堆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北岸,沙子极其细腻,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沙丘形成的因素之一。<br> 游人不多,在远处沙丘最高点,立着带有牛首的立牌,上面赫然写着“此生必驾318”,极其醒目。从这里开始,我们几乎大部分行程都与这句口号相伴,在景点、道路、住宿地、餐厅以及沾满泥点的越野车上……,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化推广案例,此后从资料得知,其提出者李克崎先生从2016年开始专注于“国民公路G318”文化推广,致力于并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为代表中国文化自信的世界级公路文化IP,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推而广之,延伸到具有标志性特征和挑战性的每一条公路。<br> “此生必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更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探索未知的生活态度。 <p class="ql-block"> 到达派镇,小李说这个小镇是因为旅游而派生出来的,曾经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商业最为繁华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13:55到达索松村,入住山屿景观景民宿。</p><p class="ql-block"> 索松村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著名景点,是春季看桃花最好的地方之一。这个民宿坐落在正对南迦巴瓦峰的一个山坡上,周围还有几家民宿,但就属他家地势最好,房间很宽大,有整面墙的落地窗,视野极好,房间内有供氧和加湿器,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自带川菜风味的餐厅,味道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大家稍事休息,在周边观景拍照,面对蓝天白云下山谷河流,如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美景中的悠闲,无比惬意……</p> <p class="ql-block"> 店里一只粘人的猫咪,不知怎么看上了从不跟小动物亲近的先生,走哪儿跟哪儿,一直在脚边盘桓。</p> <p class="ql-block"> 对面出现一道彩虹,却不呈虹状,平平地顶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峰上,停留了很长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被白云遮蔽,时隐时现,无比期待她能在黄昏之前露出真容,让我们一睹“日照金山”的辉煌。很可惜,云雾越来越浓,这就是南迦巴瓦峰的真脾气,十人九不遇,所以得来一个“羞女峰”的别号。</p> 索松村真是一块旅游驻足的好地方,除了是南迦巴瓦峰的最佳观测点之一外,还是观赏雪山桃花节的最佳打卡地,俯瞰脚下的雅鲁藏布峡谷,漫山遍野俱是野生桃树,想象一下三月日照金山下桃花盛开的胜景也可以陶醉了。 <p class="ql-block">虽无桃花,也可坐看云卷云舒</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远处天边呈现浓浓的橙红色,山峰被染成兰紫色模样。</p> <p class="ql-block"> 入夜,村子周围墨色一片,唯有村子上空灯光璀璨,照明灯和霓虹灯交织,伴随着这里那里此伏彼起的摇滚吼声,狂野无比,想起小李给这个旅游名村的评语:“这是一个严重商业化了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本来还担心晚上会闹,还好,到十点整,歌声戛然而止,还真是挺有规矩的。</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5日——</p><p class="ql-block"> 清晨,索松村翻卷的云☁️</p> <p class="ql-block"> 清早起床,窗外山谷间白云缭绕 ,虽然南迦巴瓦女神依旧藏在云雾中不肯露面。但如丝带般的白云悬浮在山峦旷野之间,云卷云舒变化万千,仍是极致美景,动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收拾行李,用早餐,馒头稀粥咸菜,鸡蛋管够,也没有验票什么的,好像任何人都可以来吃。</p> <p class="ql-block">九点退房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河谷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过派镇大桥,到达丹娘佛掌沙丘对岸,远距离观看这个大自然的奇迹,才真正理解了“佛掌沙丘”这个名字的含义。</p><p class="ql-block">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因山影沙丘与水中倒影相合,形如双手合十的佛掌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佛掌沙丘的形成,是因枯水期河床下降河沙裸露出来,风力顺河谷吹进遇山体回灌,将河床上细腻的河沙搬运与堆积,长期作用于此,经过日积月累形成这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她的奇特之处也正由于此。</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前,过八一特大桥,又到了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汇合处的国家雅尼湿地公园观景台,河道宽阔。</p><p class="ql-block">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是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形成的高原河流型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峡谷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末端,水流平缓,水面海拔2900多米。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地形复杂,沿途河道多岔流、滩地、江心洲,两岸风景秀丽,动植物资源丰富,沙洲星罗棋布,四季景色迥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岸边就见尼洋河水如翡翠一般碧绿,与浑黄的雅鲁藏布江水犹如油水不相融之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论如何无法想象。</span></p> 我们沿苯教苯日神山旁的公路前行,一路见许多转山的人,有僧侣有信徒。<br><br>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在西藏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苯教历史久远,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之前。它有着丰富的教义和仪式,崇拜天地日月等自然万物,是多神信仰宗教。<br><br>在发展历程中,苯教和佛教相互影响。佛教传入西藏后,苯教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教义、仪式和经典,同时也对佛教的西藏化起到一定作用。<br><br>苯日神山是世界上唯一 一座由敦巴辛饶佛亲自加持的神山,也是藏族第一代赞布聂赤赞布下凡之地以及木赤赞布等继任赞布们的修密之地,教徒们将幸福、解脱等希望寄托于此,认为绕转该山可消除罪障与疾病。<br><br>小李说,苯教神山转山与藏传佛教是反方向,藏传佛教是顺时针方向,意喻是跟随祖先的脚步,苯教徒则是逆时针转山,意喻着与祖先相遇。<br><br>转入通麦公路,开始一路爬行,小李就告诉我们,说接下来要“向天空爬行”1.7公里,直到4728米的色季拉山垭口。 <p class="ql-block">到达色季拉山垭口观景台,车辆不少,大家都在等待南迦巴瓦的出现。</p><p class="ql-block">下车后有点儿喝醉酒的感觉,头重脚轻,不过一会儿就适应了。</p><p class="ql-block">拍照打卡,南迦巴瓦峰依然不与我们打照面。</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很大,经幡在山坡上猎猎作响。</p> <p class="ql-block">巨大石块与牛头组成的立柱上,铭牌标注南迦巴瓦峰的海拔高度:7782 !!!</p> <p class="ql-block">过垭口就是一路下行,很快到达3千多米、号称东方小瑞士的鲁朗旅游小镇,在鲁朗途友酒店享用松茸石锅鸡,五个人一个中锅居然没吃完。小李给我们讲关于松茸的种种趣事。餐后在妥顶桥稍事停留游览,风景美丽。</p> <p class="ql-block">“石锅鸡”,乃是用墨脱出品的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石头,雕琢成石锅作为烹饪容器,将鲁朗本地出产的鸡🐔与松茸等珍贵菌类和中药材混合炖煮,先吃肉喝汤,再下配菜,一锅足矣,无需再点别的菜品。因为这种石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于人体有补益功效,因为开采过度,已经停产,仅有少量在市面上流通的多是从前的产品,价格奇贵,而且真品一锅难求。这些知识都是小李告诉我们的,我只能说,真的好吃,来鲁朗千万别错过。</p> <p class="ql-block">鲁朗旅游小镇是由广东省援建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转为旅游开发而建造,因其风景美丽,有大片的草场和针叶森林,绿山环绕,湖水开阔,植被丰厚,牦牛遍野,被称为“东方小瑞士”,这里既有原住藏民的村庄,也有五星级、星级、民宿等各种级别的酒店,曾经接待过“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也算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景点了。</p> <p class="ql-block">鲁朗不在我们今天的旅游行程之内,因此餐后只稍作停留,匆匆而过。</p><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帕隆藏布上的通麦特大桥,工程巨大,深感此地建桥的不易。</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小李给我们普及通麦公路的知识,这条公路属于318国道,基本上沿着帕隆藏布峡谷行进,曾经是进藏区后最为艰险的一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路崎岖狭窄</span>,高低起伏大,弯道多,泥石流塌方滚石等灾害频发,且因背阳,多有“暗冰”(这个我们在公路边也经常看到有关的提示),常常发生事故,有着“通麦坟场”之称,行车极为危险。用小李的话说:许多老司机开出通麦公路,顿生逃出生天之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竟会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已是修缮扩宽,不知道有多好了,万幸。</span></p> <p class="ql-block">江上并列三座桥,按历史和规模由远及近,最早的吊桥走人与骡马,中间是工程兵修的铁索桥,可单行走车,这边是现在的单拉索大桥,时代确实在进步,可惜手机无法拍得很清楚,不过仔细观看,依稀可以找到那两座老桥当初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今日宿波密古乡镇途友庄园,非常好的下榻地。小李说老板强哥四川人,号称318国道领队第一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上世纪90年代在318国道路况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带着港澳的客人来西藏探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挣下这份家业,实实的不易,成为后来者的导师与榜样。度过沧桑,所以感同身受,对每个领队都特别好,不但专门安排了领队房,而且哪怕半夜到,厨师也起床给做饭。他等于是给了领队们一个“家”呀,途友庄园是领队们一路风雨的港湾,领队们也感念前辈的恩德,看当下虽是淡季,途友也是满房,这就是回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乡湖是帕隆藏布江上的淡水堰塞湖。1953年,古乡后山的“雄陆给尼”冰川活动引发“卡贡弄巴”山峰爆发巨大泥石流,堵塞帕隆藏布江而形成该湖。</span></p><p class="ql-block"> 途友庄园酒店就坐落在古乡湖边,地处川藏南线318国道4038公里处。间隔古乡湖,面对是诺姆金雪山,周围雪山、冰川、河流、桃花、村庄环绕,自然景观丰富美丽。若说这片美景为酒店专属,也不为过。酒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栋五层的主楼,房间宽大,设施稍显老化,但一应俱全,房间都有巨大的落地窗,朝向古乡湖和对面的雪山,视野极好。酒店院子内除了主楼和</span>两栋别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外,还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栋三层的川菜餐厅,楼下是散座,上面都是包房。另外还有一栋配备高低床的小楼,除供领队们居住外,好像也对外开放,价格实惠,应该是提供给那些年轻的“驴友”住宿的。</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途友庄园里,牛是可以自由进出的,优哉游哉。</p> 顶楼有半露天的茶室,视野开阔,周边景色一览无余。 <p class="ql-block"> 黄昏在湖边漫步,慕然回首,突见远处雪山顶上一抹橘红,狂奔二百米,爬上五层楼室外楼梯,拍到一轮满月下“日照金山”。太难得了,很有可能,当天在此地拍到这幅美景的,仅此我一人。</p> <p class="ql-block"> 明日中秋。</p><p class="ql-block"> 庄园晚上8:30安排有篝火晚会。明月当头,店里工作人员围着篝火带头跳锅庄,音乐很好,舞蹈欢乐,意境很美,可惜客人都来的太晚,估计初到高原也不敢折腾,参与人太少了,我们自己也放不开,不过感受还是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6日——</p><p class="ql-block"> 清晨用过早餐,小李给我们留了时间在湖边拍照。</p><p class="ql-block"> 古乡湖海拔只有2千六,虽然领队再三强调前三天不许洗澡,昨晚自我感觉良好,还是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偷偷洗了个澡,还好没有任何异常,今天一身清爽。</p><p class="ql-block"> 酒店有阶梯和小路通向湖边的围廊,院子里有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也许季节关系,湖里水量不大,水流与沙滩纵横交错,出现湿地景观。湖水呈现奇异的乳白色,也许是湖底白色的细沙映射所致?有断裂已久的灰白色枯树桩不规则地排列在湖边,呈现一种古朴沧桑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小李为我们在湖边拍照留念,朋友带了藏族舞蹈的服装,小得瑟一把,好多年没这样了。</p><p class="ql-block">小李工作照。</p><p class="ql-block">认真工作的男人很帅!</p> <p class="ql-block">今天小李说,因为我们进藏后身体状况和表现良好,特地给我们加了一个旅游景点——岗云杉林徒步,这是一个小众景点,知道的人不多,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p><p class="ql-block">我把这个改动看成小李给我们的奖励,<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常非常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美景无限,舍不得眨眼睛。</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穿过青稞地、村庄,前面路边一座小房子,从窗子里扯出一根带有小彩旗的绳子,横亘在路上,表示这是岗云杉林景区的入口了,小李拿着众人的身份证进了屋子,是去联系门票吧,过一会小李返回上车,那根绳子缓缓落地,这是表示可以进去了,路过那个窗子,看到里面有个小姑娘拉着绳子,原来这个特别的门禁还是全人工控制的,这下子大家忍俊不禁,全乐了。</p> <p class="ql-block">岗云杉林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第五名。 林中植被繁茂,树木以针叶树种如云杉、冷杉和华山松为主,树高达80米左右,树围4-5米以上,树龄300-400年。还有高山松、漆树、槭树、沙棘等等,林间小路从各种乔木、灌木、藤蔓、菌类与草木中蜿蜒穿过,引人入胜。景区在保持原始状态的前提下,设立了路标、动植物介绍牌等设施,间隔一段就有巨大原木做成的休息座位,与森林原始状态基本没有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溪水清澈无比,小桥边倒木充作围栏,上面放满了小石块和堆成的玛尼堆。</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树木投射在落满枯叶的地面上,陡生一种不愿意打破宁静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针叶树上挂着松果,个头之大也是我没有见过的。</p> <p class="ql-block">突见一座红色的电话亭,突出而格格不入,感觉有些讶异,走进才看到亭中贴着写有值班电话号码的纸条,原来还真是有功能性的。好吧,从报警的警示需要衡量,它的存在也是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路牌指示,前面有个地方叫“草湖”,视觉一带而过,没往心里去。</p> <p class="ql-block">此树之大,没有参照物是看不出来的,返程的路上引起我们的注意,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远看见路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块黑色巨石,从外观上看,有鼻有嘴,形似人的侧脸,犹如山神注视着这片土地。这是</span>岗云杉林被当地百姓视为山神化身的巨石石像。相传它是一位拯救和守护着山水和百姓的英雄化成的,传说这块巨如果落入江中,江水会被截断,村庄就会遭遇灾难。</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支山”习俗,体现了藏区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人们在潜意识里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不过这里支山的材料是由景区提供的扎着红布的竹竿,就放在路边由游人扫码支付5元自取,这样也好,可避免乱折破坏环境。入乡随俗,我们也照样学样,只当支援景区建设。</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个大下坡,前方出现“草湖”铭牌,视觉豁然开朗,蓝天、雪山、白云、湖水,马儿在湖边草地上静静地吃草,一下唤起对东山魁夷画作的记忆。朋友脱口而出“放马天山下”,意境所在,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直升飞机在蓝天白云森林雪山间盘旋,格外突出,小李说,这是森林消防的安全巡视。</p> <p class="ql-block">这棵大树的树根长出路面,我们四个人在上面活动绰绰有余。</p> <p class="ql-block">离开岗云杉林,小李说要带我们去一个秘境——卓龙沟,车子与波密县城擦肩而过,开往一条深入密林的山路,一路上行,路况很差很窄,起伏颠簸,让我们提心吊胆,手里捏着一把汗,幸亏是酷路泽,也幸亏小李车技了得👍。</p><p class="ql-block">到达一个稍微平坦的地方,出现铁丝网栅栏与一座小铁门,倒是没有上锁,我们推门而入,出现在外面前方的是一座只有四座建筑的小寺院,叫卓龙寺。远处山坡上经幡烈烈,密密麻麻,寺院虽小,却让人心生肃穆,正殿后侧看来像生活用途的建筑门口,一位喇嘛看向我们,小李合十示意,喇嘛也回礼并点头,我们这才继续进入。大殿没有开放,只好环绕瞻仰。</p><p class="ql-block">小李这才告诉我们,卓龙沟是整个藏区唯一树葬婴孩的地方。这里树葬的都是不足一周岁的婴孩,传说因为婴孩还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罪恶或善良的事情,所以才有资格树葬,人们希望他们轮回后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后来也有一些当地修行很高的高僧在此土葬。卓龙寺的功能就是守护这些纯洁的灵魂,因此具有各位的神圣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树葬园的入口。</p><p class="ql-block">顺着小小的铁门,我们依次而入,园区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阴气森然。一条自然生成的小路蜿蜒向前,不加人工修饰,小路两边的古树上绑扎着一些容器,长满青苔的木质小箱子或小桶,已经开始风化了,估计是相对早一点的,也有塑料圆桶或盒子,可能比较近期一点。这就是所谓的树葬了。</p><p class="ql-block">也有一些墓葬存在,据说是一些得道高僧,也选择与这些纯洁的灵魂做伴。园区不允许拍照,只能亲自去感受了。</p><p class="ql-block">密林中有诵经声绵延不绝,是寺庙的喇嘛用现代手段在超度这些亡灵。</p> <p class="ql-block">抖音上看到一篇比较理性客观的视频,介绍这个风俗,收录在此。</p> <p class="ql-block">一路前行,青山黛绿,时有阵雨袭来,眨眼间又是艳阳,突见彩虹高挂,一路上只觉眼睛不够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