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绝对是部辉煌巨著 ‍但并不适合一般人阅读

周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十三讲</p> 影印本《资治通鉴》 <p class="ql-block">  职场数十年,虽然早知《资治通鉴》的盛名,却从未动念阅读。离开职场后有大把的时间由自己掌握,需要新的生活内容来填充,于是,读书、听书就成为最好选择,读书既“高大上”又可填补过去知识储备的不足。在阅读许多书评、简介、缩写、改写,以及观看许多影视剧之后,开始阅读原著。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这些东西与原著相差甚远,大都胡改乱编,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时代的要求,有意无意地对原著进行删减、修改、遮蔽和藏匿,让你对历史产生假象,完全无法窥见历史的原貌。</p> 收藏家马未都 历史有真相吗? <p class="ql-block">  马未都曾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话<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span>我以为历史当然是有真相的,但史书未必能记录真相,客观上真相确实很难被了解,就如同你我生活在家庭中、工作在单位上、游走于现实社会,你根本无法讲清楚家里的恩恩怨怨,单位的是是非非,社会的吵吵嚷嚷。因为你真的无法了解每个人的“真实”想法,在公共场合与别人面前,人人会隐藏自己的阴暗面,有时你连自己的想法都无法厘清,怎么可能了解别人和纷繁的社会呢,更别奢谈用笔准确记录漫长的历史了。但我还是相信历史是有真相的,史书记载内容也许不太真实,但结果肯定是真实的:一个朝代的创立与兴盛、衰老与灭亡,帝王将相的生与死都是客观事实,几千年历史中从来就没有一个可以万岁的帝王,这就是真相。</p> 杨慎塑像 <p class="ql-block">  明代才子杨慎用一首《临江仙》把历史的真相表达得淋漓尽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span></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表达的就是历史的真相。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直言:“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严肃(更具有伦理意义),因为诗歌更多地讲述普遍的道理,而历史讲述的是特殊(具体)的事情。”</p> 《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书 司马光画像 上海商务印书影印宋本《资治通鉴》 <p class="ql-block">  从宋神宗说该书<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span>,并亲赐书名为《 资治通鉴》,就知道它是一本以历史得失作为鉴诫来引导统治者的书,其中记录了大量的阴谋狡诈和血腥屠杀,可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资治通鉴》不是一本粉饰历史、美化帝王将相的书,而是“史鉴”,就是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照见历朝历代的兴盛,特别是衰败。</p> 我买的《资治通鉴》 读书一定要读原著。 <p class="ql-block">  之前,我购买了一部《资治通鉴》,卖家称该书为原著全六册,¥码1580元,到手价才86元,相当给力。阅读后才发现是删节本,原文+白话才两百万字,删减力度令人瞠目结舌。再上网查,发现真正的完起码也有十几册,买价也需要四百多块!不甘心再花几大百,于是上网乱找,功夫不负穷人,居然找到了字数达到八百多万字原文+白话本的电子版,这个版本多出删节本六百万字,赚翻了!</p> 这应该是全本 为什么要删节呢? <p class="ql-block">  我、猜、猜、猜:也许删节者认为原版包含太多今天认为不光彩的、不文明的甚至残忍的内容;又或者想把《资治通鉴》作为颂扬中华文明的读本,想法当然是善意的,但我以为这种思维逻辑是不对的!批评昏庸、批判奸佞、揭露野蛮正是司马光的本意,以史为鉴,帝王大臣才会趋向文明,社会才会进步;又或者删减本的编者认为这部巨著原本就是给帝王读的,完整呈现不适合青少年,担心阅读后会产生负影响。这又多虑了,《资治通鉴》这部几百万字的书不只是青少年不会读,大多数中国人也不会读,甚至绝大多数为人师表的老师都不会去读,因为,原著三百多万字,白话本有五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阅读一遍至少需要四百多小时,如果每天不间断阅读八小时也需要近两个月。所以,并不适合一般人特别是青少年阅读。读它的人一定是想真正了解历史的人,或者仅仅用来装饰书柜,完全不用担心它的“副作用”。</p> 《资治通鉴》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根本目的就是一个“鉴”字,作为帝师,他想告诉帝王历史上哪些是该学习哪些不该学,并“以史为鉴”来匡正帝王的行为。《资治通鉴》记录的历史时间范围是从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到五代时期北宋灭五代十国,回顾了华夏1362年的兴衰,帝王与权臣、功臣、悍将以及忠臣之间的劝谏、猜忌以及血腥的屠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司马光的品德和才智,我相信《资治通鉴》不会刻意篡改历史,其中的史实都来自前人的史书。但我也相信他会做一些取舍,以符合写这部书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最后,建议有条件的读者一定要读原著,读白话本有疑问时也要经常对照原文,不要读删节本、改写本,否则宁可不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