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两天,一位素昧平生的陌生朋友问我:“在四川知道都江堰,知道东风堰吗?”,为了知道,我来到“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夹江,沿青衣江左岸逆水而行,走进了铁石关古道…看世界遗产,观隋唐摩崖石窟造像和明清碑刻题字,感受这里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东风堰﹣﹣干佛岩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乐山市夹江县城西2.5公里处青衣江畔,景区东起禅意古街,而至金像寺,北抵大观山,南达依风寺,面积约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景区坐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和全国重点文杨保护单位干佛岩两大核心景观,两个人文遗迹在临江崖壁短短几百米内紧密相融。</p><p class="ql-block"> 东风堰始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城市防洪、发电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东风堰距今已延续使用350余年,仍灌溉夹江县青衣、漹城、黄土、甘江等4个乡镇(街道)7万余亩农田,发挥着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城市防洪发电、城乡工业生活供水、城市环保等综合功能。</p><p class="ql-block"> 千佛岩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共有162窟,2470余尊佛像,造像技艺精湛、姿态万千、风格迥异,被誉为"四川的莫高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浪厂(han)奇景、龙脑奇石、灵岩仙洞、佩玉山泉、大观峭壁、铁石雄关,景区内山峰流翠,清泉飞瀑,修竹茂林,气象万千。奇幽壮丽的山光水色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相溶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自古被称为:“青衣绝佳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东风堰位于四川省夹江县境内,长江三级支流青衣江左岸。工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距今已延续使用350余年。东风堰自青衣江无坝引水灌溉夹江县农田,是川蜀地区沿江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作品。工程沿线千佛岩等大量历史文化景观,见证了灌溉工程在区域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东风堰于2014年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p class="ql-block">区域概况</p><p class="ql-block">东风堰所处夹江县位于四川西南部,有天府明珠之美誉。夹江于隋朝开皇年间(593)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夹江。夹江水资源丰富,青衣江、金牛河、马村河贯穿夹江全境。青衣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丰富河流,自古以来,沿线灌溉农业发达。东风堰建于康熙元年(1662),因工程位于毗卢寺外,故名毗卢堰,整个灌区约七八千亩。目前,东风堰是一处兼有灌溉、排涝、城市防洪、城市环境用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现灌溉面积7万多亩。</p> <p class="ql-block"> 康熙元年(1662年),时任夹江县令王仕魁带领乡绅民众在千佛岩峡口以下的青衣江左岸龙吼滩处以百丈竹石长笼筑堰引水,因地制宜布置灌区干支渠系。因堰头位于毗卢寺外附近,故工程得名毗卢堰。</p><p class="ql-block"> 东风堰历史上有三次因河床下切或者河道中泓线偏移,造成取水不易而上移堰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堰头上移一公里至龙脑沱附近扎竹石长笼引水,并更名为龙头堰;1930年将渠首上移到石骨坡,更名为石骨坡堰,民间称之为胡公堰;1975年,将渠首上移到五里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将堰名重新命名为龙头堰,1967年将龙头堰更名为东风堰。2008年,东风堰堰头附近的千佛岩水电站建成,东风堰堰头进入电站库区取水,灌区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p> <p class="ql-block">图中东风堰主干渠道左边是青衣江。</p> <p class="ql-block">1930年东风堰取水口上移至石骨坡。为保护千佛岩隋唐时期石窟摩崖造像和明清题刻,在大观山脚下坚硬的岩石上,面江开凿出由5段明渠、6段暗渠构成的一条近400米的穿山隧道,让堰水穿山而过。为此这里得名“穿山堰”。</p> <p class="ql-block">图中石板之下就是东风堰主干渠的暗渠。</p> <p class="ql-block">图中崖壁上刻有多幅题字,其下就是穿过大观山岩里的一段明渠。</p> <p class="ql-block">此处就是东风堰主干渠进入大观山岩的入口,崖壁上刻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 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6年8月16日”碑文。</p> <p class="ql-block">东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百年古堰,润泽民生</p> <p class="ql-block">千佛岩石窟</p><p class="ql-block"> 千佛岩石窟开凿于隋、兴盛于唐,略早于乐山大佛,共有162窟2470尊佛像,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的临江崖壁上。</p><p class="ql-block"> 摩崖造像大多由民间自发镌造,内容丰富多样,艺术形象多姿多彩,佛像姿态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中题字“灵泉古渡”,讲述了灵泉古渡的由来,是千佛岩佛像下岩根有山泉流浸,形成一池,池名灵泉。</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夹江县自古以来的水运码头,上通雅安,下连乐山,在水陆交通上有其独特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通四川省政府颁发的四川省文保单位碑为夹江县人民政府所立,由于碑刻字迹风化严重,详细内容已不清晰。</p> <p class="ql-block"> 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青衣江边的红沙岩壁上,进入“夹江千佛岩”牌坊门后,三三两两的石窟就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图中001窟,主佛的莲花座在一头卧姿抬头的狮子身上。</p> <p class="ql-block">铁石关古栈道</p><p class="ql-block">望龙坪前,是一座"铁石关隘"坊。牌坊南临百尺深渊,北依千仞绝壁 是古代的铁石关遗址。铁石关古栈道不仅是陆路要塞,且凭仗其险要地形,与江对岸的陡峭岩壁隔河对峙,形成道天然屏障,扼守着一江青流。从关门到坡下共108梯(步),沿江道路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安平乡明亭大道";是青衣江流域罕见的古道遗迹。《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上记叙的南安峡口伐黄元之战,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走进铁石关后,沿古道下行。左边是碧绿的青衣江静静流趟,右边的大观山红沙岩崖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石窟是民间开凿,造像的雕刻并不拘泥于形式,工匠们随心所欲而作。石窟内造像精美,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姿态万千,隋唐遗风迎面扑来,庄严的佛像,衣着华丽的菩萨,起舞的飞天,手持各种乐器的乐工,还有天宫楼阁等等,有些石窟内的说法场景简直就是敦煌壁画的3D再现,让我惊喜连连。</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窟里的造像与佛像不同,不知当时工匠刻这尊像是何意?</p> <p class="ql-block">千佛岩上,有琳琅满目的明清和近现代历题刻,或赞山水并秀,或抒揽胜情怀,不乏辞美意雅、雄浑秀丽之作。这些题刻中不少与水利有关。称之为“万咏崖”。</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摩崖造像区域不大,沿青衣江边与大观山崖壁之间古道行走几百米就能看完。上百个窟内造像就达到了上千尊佛像,虽佛像多有缺陷,风化严重,但还是能看出造像工匠的巧思妙想和精湛的雕刻技术。</p><p class="ql-block">欢迎美友,来四川游玩,来这里看看!</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