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 做好“藏”和“补”,驱寒保暖不生病,健康过一冬!

黄易(宏邦健管)

<h3>立冬之日是冬季的开始,此后天地间万物封藏,水冰地坼,寒冷日盛。古语有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h3> <h3> 立冬对人体的影响<br><br>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同时也是万物的休止之始,在北方植物和动物都进入了越冬期或休眠期,尽可能的减少消耗,阳气封藏于脏腑,呈现一种猫冬的状态。<br><br>随着天气日渐寒冷,很多人的血管弹性变差,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也将迎来一年中最为高危的时期。<br><br>风寒感冒也将进入高发季,流感掺杂其中,对于老人和孩子的考验巨大。那么,立冬养生如何“藏”和“补”呢?</h3> <h3><br> 立冬如何“藏”<br><br><br>养“藏”可不是让小伙伴们藏起来冬眠哦,这里“藏”指的是精神要藏于内,养精蓄锐。<br><br>1、早睡晚起进入立冬以后,应该早睡晚起,让睡眠的时间长一点,促进体力的恢复,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br><br>2、防寒保暖手、脚、脖子、肩膀、膝盖、腰等部位,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因而要特别注意这6个部位的保暖工作。护脖:天气寒冷时,外出记得带个围巾;护肩:晚上睡觉时,被子要过肩;护脚:临睡时,用热水泡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温暖全身,也有助于入眠。<br><br>3、精神调养冬季天气寒冷,心情容易低落,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可以通过散步、慢跑的方式来调节。适当晒晒太阳,也有利于缓解心情、身心放松。总之立冬养生要注意“补”和“藏”两个字:起居要养藏,饮食要进补,运动要适度。</h3> <h3><br> 立冬如何艾灸<br><br>立冬艾灸应以清利下焦蓄积的水液为主,寒水过多也会损伤阳气,选取水分、水道、关元进行艾灸,连续灸3天。<br>水分——肚脐上1寸,是治疗水肿、泄泻常用的穴位,内应小肠下口,水谷至此分别清浊,通调水道。</h3> <h3>水道——关元穴左右旁开各2寸,调理三焦腑气,促进水液循环。</h3> <h3>关元——属任脉,也是小肠经募穴,温补下焦元阳,促进水液通利,补益小肠经气;肚脐正中下3寸,约4横指。</h3> <h3><br> 立冬如何“补”<br><br><br>中医四时养生的角度来看,冬季是最适宜进补的时间段。但是不当的进补,轻则损伤脾胃,重则滋生肥膘,在人体形成了痰、湿、浊、瘀等病理产物,影响我们的健康。因此在进补之前要先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要想吃进去的补品转化成我们需要的气血,一定要脾胃健运,脾胃好了才能吸收好,真正的补进去。健脾补气,五指毛桃山药汤在岭南地区有一个叫“五指毛桃”的食材,祛湿不伤身,特别适合虚不受补的人。五指毛桃有淡淡的椰子味,《中华本草》上记载:五指毛桃,性平味甘,健脾补肺;利湿;舒筋活络。因此五指毛桃配上山药、莲子煲汤,可以一次性补肺、脾、肾。做法:排骨汆水,芡实,莲子先泡发(分开泡),山药去皮切块,洗净食材一起放入砂锅煲1.5小时,再加入山药和莲子煲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br><br>桑椹养血汤,温和的滋养肝血冬季是储蓄精气血的时候,为来年做准备。可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压力大,熬夜是很难避免的,而熬夜更耗肝血。所以介绍大家喝一碗滋补肝肾的桑椹养血汤,主要材料是桑椹、枸杞、姜丝、牛排骨。做法:牛排骨斩块汆水,桑葚、枸杞子洗净泡软;汤锅中加水放入牛排骨、姜丝、用大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加入桑葚、枸杞子,改小火慢炖2小时,加盐即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