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黄花岗烈士墓

海棠私语

<p class="ql-block">在我心中,去广州,有一个地方非去不可,那就是黄花岗,因为那里埋着七十二位仁人志士的忠骨。</p><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到广州,我和朋友特意花半天时间,打算寻过去,不料因为语言不通(那时普通话没有现在普及,我们又完全不懂粤语),又没有地图(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我们一路打听都不得要领,最后被人指点到了烈士陵园,进门一看,歪打正着地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我俩仔细地参观完此处后,急着赶飞机,不得不作别广州。这一次再去广州,自然不能再错过。</p> <p class="ql-block">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执着地要去祭拜这处墓地,缘起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二三十年前读到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讲述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策动的这次起义全过程。</p><p class="ql-block">被称为“广州起义”或者“三.二九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但现在为了区别我党在1922年举行的广州起义,都被称为“黄花岗起义”或“三.二九起义”。“广州起义”则特指我党领导的那次起义。</p><p class="ql-block">文章记叙这次起义十分悲壮:原本策划的起义分十路人马,周边各地还有策应,结果,不知哪个环节有疏漏,走漏了风声,加之整个组织不够严密,漏洞百出,导致约定起义之日各路人马并未倾巢出动,仅有区区一百多人参加了暴动。他们出动时就已经知道结局:人数太少,手里弹药不足,没有后援,没有侧应,而且已经走漏风声,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清政府驻广州守军,不论人数还是装备,都绝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他们完全明白,此举就是一条不归路,别说撼动清廷,连广州也夺不下来!非要说有啥意义,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民众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思,以及以他们的牺牲唤起民众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腐朽的清政府打不过列强,对付自家民众,镇压倒是毫不手软。经过一番火拼,战斗不过打了一天,最后结局惨不忍睹,革命党人除少数受伤脱逃,其余悉数战死,陈尸街巷。而清政府为了恫吓民众,以儆效尤,竟然将谁的(忘了具体是谁)首级割下高挂城头,全城三日不准收尸!谁胆敢去收尸,就被当成革命党的同党格杀勿论!一时间,广州城内街道尸体横陈,民众恐慌,家家关门闭户,街道上除了流浪狗的叫声,只剩风声,充满了恐怖气氛。曝尸三日后,本就残缺的尸体一部分被野狗拖拉啃噬,更加残缺不全,并开始发臭,街道弥漫令人作呕的异味。</p><p class="ql-block">这时,潘达微先生出现了,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实则是这群牺牲者的同志,接受组织安排没有参加本次起义。目睹此情此景,潘达微悲痛欲绝,却不得不假装成事不关己的姿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暗地里,他四下活动打点,找人打通关节,让清政府同意收尸;又四处物色、购买墓地、请帮工。一切准备就绪,他</span>以尸体腐坏恐引起全城传染病流行为由,以记者、慈善人士身份向当局申请掩埋烈士遗体。当局终于肯首,但提出苛刻条件:不得举行葬礼,不得逐一独葬,不得树碑留名。</p><p class="ql-block">最后,潘先生请得仵工两人,拉着板车逐一收敛,一车又一车,将八十多具遗体拉到红花岗(将烈士埋葬此处后,潘先生将其更名为黄花岗),葬入一个巨坑。潘达微一直默默跟在车后,面对仵工疑问的目光,他只能以慈善人士自居,不敢面露半分悲色,以围巾捂住口鼻,掩饰内心的悲恸和快要决堤的泪水,暗地里一一辨认记录每位烈士。这是几天前还生龙活虎的同志啊!情何以堪!</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读到此文,又悲愤又不解,都没有准备好,干嘛要以卵击石?明明胜利无望,为啥偏偏要去送死?!他们为什么要去做一群孤勇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慢慢地,随着阅读更多,随着阅历增加,对中国革命史了解更多,就越发崇敬各位先烈。</span></p><p class="ql-block">他们牺牲后半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朝被推翻,延续了五千年的封建帝制被终结。铁幕就是被这样的勇士前仆后继一点点撕开的,谁说他们的血白流了?谁会认为他们的牺牲是无谓的?</p><p class="ql-block">我是先读到这篇文章,后才读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声洞的《禀父书》。在我读书的年代,《与妻书》还没有纳入课本。就这样,一个心愿生根发芽:有机会去广州,我一定要去黄花岗,去祭拜这群勇士。</p> <p class="ql-block">10月27号参观完黄埔军校后,我带着母亲按计划脱离旅行团,继续我们的广州之旅。</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带着母亲体验广州的早茶、逛街,下午直奔黄花岗。</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黄花岗已经在市区中心,位于先烈中路,就在路边,地铁6号线直达,站点名称就叫“黄花岗站”。它的名字有点出乎意外,叫“黄花岗公园”,人们也叫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远看,门前一条马路,三面楼宇环绕一片绿树林,的确是座公园;凑近,一道高大的大理石牌坊雄立正前方,上书孙中山手迹——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这道牌坊分中间一大两边各一小三个门洞,对应大小三条道,直通园区小山丘。道路以翠柏隔离。</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正门进去,远远就能望见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走一段上几级台阶,直到来到一座拱桥,两边水池喷着水,这叫默池。看那牌子,吓一跳:它居然是1921年建成的!绕过它再向前,迈上几级台阶,就到了大墓前宽阔的大平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方形石墓,墓顶由四块梯形石材覆盖,外围垒石条,上面再加装铁条铁链作护栏。“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立于墓顶,另为石碑加建一精巧小亭作保护。</p> <p class="ql-block">大墓后方,隔着步道和绿植,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纪功坊。其横额篆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革命党人章炳麟题写。横额后方由青石垒叠成锥形,每块石头上刻着人名和单位名,是当时为建墓园捐款的同盟会各海外支部及个人名录。最上方立着一尊自由女神像,是旅美华侨捐献的。</p> <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前面我讲过,那篇文章里记述,参加起义为一百多人,后收得遗体八十多具,为啥这里是七十二烈士墓呢?这是后来同盟会考证,确定那八十多人中有七十二人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建党后,特意修建墓园,由孙中山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写“浩气长存”。</span>并在潘达微的强烈建议下,于次年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公祭。</p> <p class="ql-block">我在墓前默立片刻,为自己远道而来却两手空空愧疚。本想带一束花过来的,可惜沿途都没有看到花店。抱最后一丝希望,以为大门前至少有人卖菊花吧,结果也没有,早知道,我就网购一束了。墓前倒是有两个花篮,是两个单位献的。</p><p class="ql-block">打量完整个墓结构,去左侧林荫间找张石凳小憩。坐着环顾四周,发现大墓位于山丘顶部,正前被建成道路,已经看不出本来的模样,但左侧基本保持山丘原貌。只不过,这一处那一处,不是石碑就是亭子。过去一探究竟,原来,这里可不仅仅七十二烈士墓,还安葬着多位革命烈士。辛亥革命元勋、国共两党都追认的革命烈士邓仲元、国民空军之父杨仙逸、飞行家冯如等,还有一位越南籍烈士,都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潘达微先生墓也在这里。读石碑才知道,潘先生其实是位职业革命家,是孙中山先生十分倚重的人才,1922年在香港病逝,享年48岁。临终遗言希望能葬于黄花岗,永远陪伴七十二烈士。解放后广东省政府将潘先生骨殖移葬黄花岗,先生遗愿方得实现。</p><p class="ql-block">逛完左侧,在大墓左后角遇到一位保安,我向他打听林觉民葬在哪儿,我一路寻寻觅觅都没有找到。他指指大墓,说在那里。林觉民并不是起义当场牺牲的,而是受伤被俘,几天后因坚贞不屈被杀害。没想到还是被安葬于大墓中。</p> <p class="ql-block">纪功坊后面立着这块大碑,是修建墓园时立下的。碑两面分别是事件记叙和烈士名录。在现场一个字也看不清,拍下来回家放大照片还是看不清。</p> <p class="ql-block">从纪功坊后绕到右侧,这里除了紧邻大墓还有些碑亭,其余大部分都是绿植,树木葱郁,小草翠绿,<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道蜿蜒其间。有人</span>安静地散步,有人健身,有人遛娃,甚至有人蜷缩在石椅上酣然入梦。没人嬉笑打闹,没有高声喧哗,没有刺耳的音乐。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景音乐轻缓流淌,不会打断人沉思,更不会扰人清梦。整个公园氛围少了墓园的压抑和沉郁,更多庄严与沉静,没有生与死的隔阂,只有彼此守望的安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再次坐下歇脚,细细打量整个公园,它被精心呵护着:花草树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不见枯枝败叶,道路干干净净,桌椅纤尘不染,不远处有园丁正为绿植浇水,几位保安在四处巡视。</span></p> <p class="ql-block">我让母亲多坐一会儿,喝喝水,吃点零食,解解乏。自己则去阅读附近那些碑刻,读完后,再次沿石阶上到大墓前。</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我在大墓前站了很久,默念那块石碑——七十二烈士之墓。</p><p class="ql-block">七十二位中,其实我熟悉的名字只有两位:林觉民,方声洞。林觉民,因为那封信——《与妻书》;方声洞,也是因为一封信——《禀父书》。都是起义前夕写给亲人的决别信,林觉民写给妻子,情深缱绻,热泪沾巾,万般不舍,却决绝赴死。这位深情的男人,爱妻子,更爱祖国;方声洞写给父亲,他痛陈时弊,大义凛然,视好男儿为祖国而死为“大乐也”。只不过,方声洞文中充斥着被当今唾弃的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局限,所以他的遗书没有像《与妻书》这般广泛流传。这是时代的局限,今人不应过多苛责。</p><p class="ql-block">《与妻书》我都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在读到七十二烈士事迹时重温,在福州三坊七巷参观林觉民故居后重温,一次次被这位温情大爱的先辈感动。读方声洞的《禀父书》,次次感慨有志不在年高,很难理解一个十几岁少年,怎么就开始懂得忧国忧民?怎么就能视死如归?除了敬佩还是敬佩。</p><p class="ql-block">其实,不只是林觉民、方声洞,参加这次起义的许多人都有留下遗书,只不过被湮灭在时光里,没能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我想,不只是我,再读先烈遗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人穿越百年时光,</span>依然感受到他们热血忠魂,气贯长虹,都会深深动容。</p> <p class="ql-block">站立良久,一侧身,猛然发现,大墓右侧平台边,一面斜立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跃入眼帘,旁边单独一个小牌,立着入党誓词。那面鲜红!那么耀眼!是整个公园最亮的色彩!我缓步走到党旗前,站定,又扭头看向大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然觉得历史有多么巧妙的安排:林觉民为推翻清朝英勇就义,他的侄女林徽因是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烈士如果九泉有知,应该含笑而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烈士们恐怕没料到,替他们实现理想的,不是他们的同盟会同志,而是另一群同样心系家国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要是他们知道自己阵营的后继者有多么不堪,一定恨铁不成钢,气得够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九居然去大墓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与妻书》!他们要是知道,孙中山的继任者也像当初清庭镇压他们一样,屠杀过许许多多与他们同样心系家国苍生的人;他们要是知道,国*党连个台湾都把控不住,现在让台独势力横行台岛;他们要是知道,2008年经融危机时,中国拯救美国经济后,美国答应我们与马*九谈和平协议,而马*九全然不顾民族大义,以“我们没有准备好”为由拒绝和谈,导致如今台海危机四伏,几乎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就收复台湾,他们该怎么想?国*党这群自私自利的不肖子孙,不谋求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民族昌盛,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好男儿碧血丹心,大丈夫担当,别怪我一介小民瞧不起,你们拿什么脸来祭拜先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么多年,守护英灵的是我们,替他们完成强国梦想、为民众谋幸福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我想,年复一年,新老党员在此宣誓,那铿锵的声音,才是告慰他们最好的安魂曲。</span></p> <p class="ql-block">待母亲歇定,我们向西南角去,那里有座房,不知道是啥。走近才知道,是个小型展览馆。我们去晚了,五分钟前刚闭馆。</p><p class="ql-block">五点过了,我们慢慢往大门走,又来到默池边,小喷泉依然喷着水。举目望前方,斜阳将树梢和半段楼宇染成金色,大门外马路上车轮滚滚,有一些些喧闹,与园内的安静形成比照。马路斜对面就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我不由得又望向大墓,默问:烈士们,今天这样的中国,是你们想要的吗?满意吗?我先给你们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时候不早了,我们往外走。主道上往外走的人多起来。</p><p class="ql-block">我们来时,几个年轻人匆忙赶来,在门卫那里寄放好行李箱,匆匆入园,现在那几个行李箱都不见了,可见年轻人们行色匆匆也非得来一趟。</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过去了,烈士们从未被遗忘,他们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里,在学生的课本里,在每个前来祭拜者的心里。</p><p class="ql-block">夜幕将临,真的要离开了。走出大门,我再一次回望大墓,仰望“浩气长存”四字,在心里道:谢谢!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当然要感谢他们,是他们以血肉之躯奠定了今日强盛中国之基础。所有为国家民族利益的牺牲都值得被铭记,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都应该被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