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土地系列之三——又闻紫苏香飘飘</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上,由于地处内陆绝对海拔高,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季的生长,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农耕经验,都喜欢在麦收之后除了种荞麦,还喜欢栽种紫苏似乎也是约定俗成的。紫苏的产量很低,作为油料作物可以和芝麻并驾齐驱,更多的是作为饮食烹调的辅助佐料和食材。把紫苏子在热锅里炒熟,撒在做好的面团上揉匀烙成的锅盔吃起来有种紫苏的清香,或者擀成细末跟红糖拌匀作馅包包子,和肉拌匀包饺子,吃起都是有一种特殊香味的美食,还有炒熟的紫苏子擀成细末跟炒熟的面粉加上炒熟碎甜杏仁拌均匀做成油茶,开水冲泡喝起来特别香甜可口,所以我们家乡人对紫苏情有独钟。紫苏是官方名字,我们家乡习惯叫它荏有的地方叫桂荏,无论叫什么名字它还是它,我们就是喜欢它。</p><p class="ql-block"> 紫苏也是在麦收后栽种,为了节省时间就得提前育苗,找一片光照条件好的向阳地,翻土施肥平整地,四周叠起垄做成育苗的畦子,把小米粒大小褐色的紫苏子散散均匀撒在土里用耙子扒拉扒拉(太稠密了根长在一起将来栽时不好分苗),最后菜畦子里灌足了水,菜畦子上用树枝弓起来做好撑子,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四周用土压实算第一阶段紫苏育苗工作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过个四五天,紫苏幼苗就探出了小脑袋,两片奶油色的子叶温柔可爱,这个时候是紫苏幼苗最脆弱时候,育苗的畦子两头的塑料薄膜就得揭开通风,不然中午的太阳炙烤下塑料棚里温度太高会烧死紫苏幼苗的,等太阳落山了再把塑料薄膜展开压好,一直等紫苏幼苗长3~4公分左右了,有了八片绿色的叶子时它就已经适应了自然界的环境,塑料薄膜就拆掉了,让紫苏幼苗沐浴阳光自由生长。</p><p class="ql-block"> 紫苏的叶子都是成对生长的,它的叶子一般情况都是双数,等长到四片叶子时就能闻见它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随着紫苏长得越来越大叶子越来越多,那种香味儿就更加浓郁,让人沉醉。麦子收割以后,麦地也不用耕,人们就几家组织起来搭伙栽紫苏,这个时候紫苏苗长得约有10公分左右,把紫苏苗带土铲起来放车子上,挑着水扛着锄头去栽紫苏了。用锄头在麦茬地里挖10公分深的坑,把紫苏幼苗小心分开栽进坑里,坑里浇满水,坑与坑之间距离大约一尺左右,紫苏后期能长一米六左右高,有的可以长到将近2米,分枝很多得占很大一片地,栽太稠密了影响它后期的生长,我们陇东俗话叫“卧牛荏”,侧面说明株距越大越好。</p><p class="ql-block"> 栽好紫苏之后,过两天去地头看看有个别没成活的再补栽一下,等下上一两场雨紫苏长得好快差不多都长30公分左右高了,麦地里的草也长起来了,这时候就得给紫苏锄草松土施肥了,在紫苏根部离开点距离撒上一把细羊粪或者一小撮化肥,用锄头把四周的土盖住肥料把紫苏围起来有利于它扎根吸收养分,在紫苏地里干活,紫苏那种浓郁的香味往鼻孔里钻,呼吸也变得轻快起来了,心情也变得舒畅了好多。</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村里的池塘几乎常年四季都有水,那是为了生产队的牲畜饮水方便,也成了我们小孩子夏季的乐园,夏季中午太阳最厉害的时候,池塘里面的水就给晒得温温的,我们这群小伙伴脱得光溜溜地在池塘里戏水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大人为了我们的安全是严禁我们去池塘里游泳的,但是我们仍然是经不住诱惑的,冒着被大人打屁股的危险,三天两头还是往池塘里钻。</p><p class="ql-block"> 在池塘的周围都是地,南边是生产队的菜园子,种了一大片西葫芦,还有大葱韭菜大头包菜,整个菜地绿油油的,我们老掐西葫芦的蒲扇一样的大叶子顶在头上遮挡夏季的太阳。西边和北边种的都是玉米,玉米地的北边是一大片的紫花苜蓿,东边不远就是一个大湾子,里面住着三家人,我家在最东边,和我家一墙之隔是本家的族弟晓荣家,和他家一墙之隔的是本家的五太爷家,我们那时候都住窑洞,窑洞顶子上的平地可以种庄稼。那个池塘就在五太爷家窑洞顶上后背的西边大约三四十米远,离池塘大约十米处有一小块地也就两分左右是五太爷的自留地,那片地他有时种土豆蔬菜,可是去池塘里饮水的牲口老去抢吃几口,他后来就喜欢种紫苏了,我们是特别喜欢让种紫苏的,因为那是我们玩耍休息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群小伙伴在池塘里面玩累了,就钻进五太爷那片紫苏地里,那时候紫苏都长快一米高了,我们就躺在紫苏下面的地上,紫苏的叶子不是很大略呈卵圆形脉络很清晰,大概也就大人的半个手掌大小,上面浓密的叶子连成一片遮挡住了夏季炙热的太阳像个凉棚,下面的空间很充足,而且地面平坦而且干净,开始小伙伴儿还叽叽喳喳地嚷几句,慢慢浸润在紫苏的香味儿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紫苏散发出来的香味竟然有催眠作用。我和哥哥经常去池塘玩水,爷爷奶奶和妈妈是绝对不允许的,三令五申屡教不改,为此我们哥俩屁股上没少挨爷爷的鞋底子,后来我们也学精了,看时间差不多大人们快放工回家了,我们就提前回家了,有好几次我们忘了时间看见家里人找来了,就偷偷地躲进五太爷的那片紫苏地里,等家里人走了我们赶紧回家撒谎说去其他地方玩了。</p><p class="ql-block"> 八九月份已经长大的紫苏开始进入繁花期,在茎干和叶子的分叉处会长出一串串的花,它的花是粉色也是一串串的花序,所以成熟的紫苏也是一串串的,这时候紫苏都长到一米二左右高了,有的地肥料足可以长到将近2米高,这时候的紫苏香味达到最浓郁的高潮期,老远那香味就扑面而来让人沉醉。慢慢紫苏花谢了孕育了紫苏子,白白的慢慢一天天地长大到小米粒大小,颜色也由白色逐渐变成淡褐色,随着它越来越成熟它的香味就越来浓郁。</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紫苏地旁边不远处就是生产队里的烤烟房,初秋烤烟房就开始忙活起来,烧火那是24小时不停的,一锹一锹的炭被本家的爷爷扔进炉膛,熊熊的炉火呼呼着响,我和哥哥有时掰几个玉米棒子或者扒拉几个土豆让本家爷爷埋在下面的炉灰里,半个小时香气四溢扒拉开炉灰,烤熟的玉米棒子和土豆被本家爷爷用铁锹铲起来放一堆黄葱葱的,太烫不好拿起来,我们等凉一会儿就去揪几片紫苏叶几层叠起来包着玉米和土豆吃,烤熟的玉米土豆香味混合着紫苏独特的香味扑鼻而来,色香味俱全简直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随着季节的变化,紫苏也随着改变。原来翠绿色的叶子,入秋之后逐渐变成深绿色到白露以后慢慢就呈现出淡紫色等霜降以后地里的晚熟农作物开始成熟收割,主要就是荞麦,谷子和糜子,收了地里的粮食作物,也该收割紫苏了。这时候的紫苏叶子已经变成淡黄色,茎干也变成了黄色慢慢就变成了紫色,一串串的装着紫苏子的果囊也变成紫色褐色逐渐风干了,那时候紫苏杆都有大拇指一般粗了,用砍柴的镰刀把紫苏割下来,头朝上捆成小捆拉回家靠墙立着晒干了,在干净的地上甩打,黄米粒儿般大小的紫苏子从果囊里掉出来,紫苏产量特别低一亩地能打个几十斤,如果有100来斤就算大丰收了,晒干了用袋子装起来,给亲戚朋友送点,剩下的就自个儿烙个锅盔包个包子饺子的。我家基本上没有怎么种过紫苏,都是姥姥给的,后来结婚了基本上都是老丈母娘供应的,如今老人们已去世了,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吃过紫苏包子和紫苏锅盔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近年来烧烤特别流行,也不知道是谁开了先河,越多越多人烤肉串外面用紫苏叶包裹,紫苏的清香混合着烤肉的焦肉香更能刺激人的食欲,或者是爆炒大块肉食以后,在盘子里面铺上一层紫苏叶,热菜激发紫苏独特的香味,闻着紫苏独一无二的清香让人味酶大开,大快朵颐太惬意了无法形容!</p><p class="ql-block"> 紫苏因为独特的香味全都是宝,它的叶茎干和种子都可入药。紫苏茎干可以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安胎作用;紫苏的叶子可以解热抗炎,降血脂保肝的作用;紫苏子可以润肺降肺气,扩张人体毛细血管,刺激汗液分泌治疗风寒感冒。用紫苏叶泡茶喝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脂,还可以改善睡眠不好的症状,是最廉价的治疗手段,前几天还在快手里面看见老家的叔父在收集紫苏叶,他在部队是卫生员,特别喜欢中医,经常爱琢磨那些中医养生之道,喏,我估计一杯紫苏叶泡茶又该出现在桌子上了!</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2024年8月20日,修改定稿于北京通州立冬之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