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艺术论语》连载(第八章)</p><p class="ql-block"> 1,古人所画兰草,多是照搬自然景象,缺乏剪裁技巧,尤显庞杂繁乱,尚未画出兰草的精神内涵与外在的气质神韵。直至清代李方膺与郑板桥笔下的兰草作品,才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韵味两全。</p><p class="ql-block"> 2,题跋对中国画尤为重要,而不可缺少。一幅精美的字画,配上完美的款识,犹似锦上添花,使作品更具有艺术的魅力。否则便是缺陷。</p><p class="ql-block"> 3,诗书画印巧妙配合,是中国画的显著特色。它不仅能丰富画面、加深意境,同时给作品增加美感。</p><p class="ql-block"> 4,夸张与概括,是大写意的主要构成元素和表现方法,在写意画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5,行书用笔,宜方不宜圆,草书则反之。</p><p class="ql-block"> 6,学习书画,由生到熟易,由熟返生难。多数书画家,在完成由生到熟的过程之后,就陷入瓶颈终其一生,很难再有突破。</p><p class="ql-block"> 7,画中的苔点,并非可有可无,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题材中,不同的位置上,起到不同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8,李阳冰的篆书,舒放自然,清秀典雅,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书法大家。他的篆书,比李斯、邓石如、徐三庚等人的更具韵味和美感。</p><p class="ql-block"> 9,画家李可染的书法,如刀刻木,似戟画沙,艰涩凝重,力能扛鼎,在书坛别具一格。在画家当中更是堪称一流。</p><p class="ql-block"> 10,潘天寿先生是一位艺术巨匠。仅管他的画雕琢过甚,但在位置经营和题跋上,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说超过历代的画家。研究他的作品,重点应放在构图与题款上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大书法家未必能画,但大画家无不善书。纵观中国艺术史,这样人才很多。</p><p class="ql-block"> 12,文人画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后期的文人画,只是在水墨与色彩上做些补充,不但未能提高档次,反将气韵弄得俗不可耐。</p><p class="ql-block"> 13,简洁明快,不似而似的笔墨造型,蕴藏着深刻的哲学理念。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 14,艺术造诣,不但靠功力,还要依仗天赋与灵机,此中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15,大写意花鸟画,比其它画科相对困难。它不但要用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还要巧妙地精简题材,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16,书法艺术,是一种抒情表意的行为艺术,与纯粹的写字不可同日而语。清代艺术理论家刘熙载在《书概》中曾说:"写字者,写志也……″。</p><p class="ql-block"> 17,书法同绘画一样,用笔单调,会减弱作品的魅力。在创作中如果能够中锋、偏锋、逆锋、拖锋并用,必然会产生出奇妙而新颖的艺术风貌。</p><p class="ql-block"> 18,清代书法名家众多,主要成就表现在篆隶方面。楷书与行、草书体,除何绍基之外高手极其罕见。虽然傅青主的草书在当时占尽风光,但格调粗俗,难传张旭、怀素之薪火。</p><p class="ql-block"> 19,阴柔易得,阳刚难为。缺少阳刚和浪漫情怀的人,无论怎样装腔作势,笔墨也难以达到粗犷与豪放。</p><p class="ql-block"> 20,民间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成分。像霍去病墓前的石虎、石马等雕塑,均以风格独特而在艺术史上占据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画藤本题材,首先要分清属性。木本植物坚韧,草木则柔软,虽然蔓枝都有穿插环绕之状,但木本与草本植物所用线条与笔法,应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22,画无气韵,笔墨与色彩皆是附庸。无论多么精致,都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23,刘海粟画梅,从不画花蕊,这是他不同于他人之处。人们赏梅,如果不是眼睛贴在花瓣上,是看不见花蕊的。多数画家笔下的梅花,是植物标本,而非创作。</p><p class="ql-block"> 24,艺术家贵于发现和创新,若依照前人的稿本复制,即使笔墨娴熟,也很难出现新意。</p><p class="ql-block"> 25,艺术境界,是评价艺术作品高低的标尺。但标尺,一定要掌握在具有美学鉴赏水平的人手里。否则,容易闹出鱼目混珠的笑话。</p><p class="ql-block"> 26,画家王成喜的梅花,千花万蕾热闹纷繁,既不见笔锋,又缺少章法技巧,远看近似于着火。其作品曾经风靡一时。从艺术角度分析其作品,艺术含量偏低,就是一种行画,容易满足一些不懂艺术者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27,艺术发展到现在,极其需要有鉴赏目光的人士,而不需要那么多胡涂乱抹的所谓"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28,假如大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伪艺术家的日子就不好混。我以为,不管从事艺术与否,懂一点美学和艺术鉴赏的知识,益处总是多多。</p><p class="ql-block"> 29,文化水平高,不证明懂得艺术。这是个非常现实而复杂的问题,许多人往往不这样认为。我想在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美学知识也应该受到重视。</p><p class="ql-block"> 30,艺术的美与丑,雅与俗,常常胶织在一起,使人不易辨别清楚,反而给审美造成误区。低级的书画作品,常借此机会登上高雅的殿堂,而让艺术爱好者上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1,范曾的画暂且不论,而他的书法,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其字缺少严谨的章法布局,结构混乱不堪,运笔做作成为习惯,笔划似中风了一般,让人忍俊不禁。自称儒学大师的他,书法竟然是老年大学学员的水平。他在公开场合以能够背诵屈原的《离骚》为荣,这岂能算作学问?诗词大会上有人能背诵许多古诗,是否都可称为大儒?</p><p class="ql-block"> 32,评论家陈传席屡屡用不读二十四史与十三经当不了艺术大家的话来打击艺术家,其意是自我膨涨。按照他的逻辑,隋朝画家顾恺之、王羲之,唐朝画家吴道子、韩干等人皆未读过二十四史,照样成为了流芳千古的大书画家。华佗也未曾读过二十四史,而成为神医,钱学森未曾读过二十四史,却造出了原子弹。我以为如果不是历史学家,未必非得读二十四史。业余时读读范文澜先生编写的《中国通史》,即可了解历史的大概,实在没有必要精通。陈氏的歪理邪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他可知道二十四史,是在清朝以后才凑够数的。假若他读过以上的书,为什么书画水平这样拙劣呢?说大话,永远抬高不了自己,只能让身价降低。。</p><p class="ql-block"> 33,王学仲先生诗书画全能,多才多艺。但他于诗于书于画,只是会而已,却不是出类拔萃。其书,没能形成一体,其画,未能独立一格,其诗,更没能流传。其影响,只局限在极小的区域之内,而未能广而知之。假若先生不是东渡扶桑讲学,岂会拥有如此声誉。特别是他撰稿在《中国书画报》上吹捧江湖骗子唐双宁的鸟字,更是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的话柄。</p><p class="ql-block"> 34,盲目的崇拜名家,多是缺少文化修养的表现,或是借助名人骗人的心态作祟。</p><p class="ql-block"> 35,时代造就的名人很多,但能给人们留下记忆的却很少。就像有人所说:江山总有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是啊,世事纷杂,骗术广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只能心知肚明,而不可较真。</p><p class="ql-block"> 36,朴素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极致,朴素的艺术,最有希望成为经典。许多艺术家热衷于作品展览,结果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每每开幕式一过,几乎都是门可罗雀。</p><p class="ql-block"> 37,许麟庐死后,名气日益低落,早已失去活着时的威望。他的画虽有特色,但小家碧玉,缺乏大的格局与气象。其轻浮的用色和草率的用笔习惯,严重的影响了作品的格调。假若他不是齐白石的弟子,又有几人知道他?</p><p class="ql-block"> 38,老毕的《星光大道》舞台,是推出了人才,还是推出了垃圾?值得人们思考。他在饭局上取笑伟人与英雄,最终以悲惨的下场结束了其辉煌的职业。像他这样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能给社会推荐出德艺双馨的艺人吗?</p><p class="ql-block"> 39,王冬龄在书法上可以说是一位全才,真草隶篆行各体皆擅。但他只是擅长,而不是精湛。若以他的五项全能在全国出人头地,决非易事,因比他还全能的,大有人在。好在他天资超人,竟想出乱书的招数,占据了天下第一的位置。他的乱书作品,至今无人认可,谁知500年之后会不会遇到知音?</p><p class="ql-block"> 40,曾翔、邵岩的影响,不弱于王冬龄,赢得的骂声比老王还多。如果以臭名远扬论英雄,他们与秦桧和希特勒相比,还相差甚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1,笔墨语言,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和张扬个性的工具。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艺术理念,并成为传递思想感情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42,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也是同其它艺术作品区分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43,真正称得上大写意的作品,到八大山人时已基本结束。后期的扬州八家和赵之谦、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已成强弩之末。他们的绘画,皆朝着繁絮浓艳的方向发展,从而降低了作品的艺术含量。</p><p class="ql-block"> 44,逸笔之作,非才艺高超者难为。随意草率的笔墨,属于游戏之类,与艺术相距甚远。</p><p class="ql-block"> 45,食古不化受人耻笑,新而不佳同样遭人诟病。纸上的一笔一划,看似简单,其实都是作者意识形态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46,返朴归真,不仅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和牢记在艺术家们的心中。否则,它只是一句时髦的空话。</p><p class="ql-block"> 47,"物我两忘″,就是放胆而为不计得失的一种无为之境。也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最佳的创作状态。同时,也是一条难于成功的险途,智慧不足和功力不到者,只能望洋兴叹。</p><p class="ql-block"> 48,艺术千变万化,离不开文化。失去文化的支撑,艺术将行之不远。</p><p class="ql-block"> 49,早些年为了弘扬传统艺术和形势所需,便从死人堆里找出几具僵尸充当门面,只是热闹了一阵子,结果都未能让人心悦诚服。象安徽的黄叶村,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四川的陈子庄,湖南的王憨山等人,这些都是作品中带有严重缺陷的书画家,很难让人钦佩与承认。 </p><p class="ql-block"> 50,艺术作品,要有生气、雅气和士气,但不要有习气与俗气,一旦沾染,若想脱离则难上加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1,近年网络上热炒早已死去的书画家白蕉先生,这只是一厢情愿和煞费苦心,对其名声的提高起不到丝毫作用。白蕉的书法宗法二王,墨迹松散绵软,结构缺少重心,甚象尺牍的翻版,很难派上重用。他与同居上海、也是学二王的沈尹默相比,差距是咫尺天涯。书法之外,白蕉善画兰草,但不得真传,只写出兰的外貌,而失却了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52,书画作品做到视觉刺激容易,达到心灵震撼难。具备大气高格的作品,才有真正的能量与生命。</p><p class="ql-block"> 53,艺术家的审美素质提高了,作品才有飞跃的可能。穷其一生精力锤炼笔墨,不如抽出时间读书有益。</p><p class="ql-block"> 54,清代书家陈鸿寿,诗书画印俱佳,尤以隶书和"曼生壶"让世人瞩目。其隶书,宽舒别致,拙朴博大,以端庄奇巧的艺术形式,在清代书坛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 55,徐渭的大写意《墨葡萄》,是典型的文人画,笔墨间透露出作者不满生活现状的苦闷情绪。在其情感的驱使下,笔墨挣脱了形的束缚,作品成为他泄气的一种工具。</p><p class="ql-block"> 56,文字学家把甲骨文视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实乃无稽之谈。道理很简单:如果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就不会有如此规范的书写技巧和美妙的结构形式。</p><p class="ql-block"> 57,在诸多出土的汉简中,《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最受书法爱好者欢迎。它法正墨活,灵动多姿,是西汉时期的代表之作。其书中的率意与质朴,为后世隶书所不及。</p><p class="ql-block"> 58,古人作诗,多有照抄他人原句之恶习。甚至将他人之诗,改变一两个字而占为己有。此等遗风,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59,沈尹默生前声名显赫,不仅在书坛有重大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据一格。据史料记载,他应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第一个写白话散文诗的人。其书法,丰满秀润,流丽俏美,可惜未能跳出牢地,一直徘徊在二王门下。</p><p class="ql-block"> 60,清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袁枚在其著作《随园诗话》中曾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虽是论诗之言,但对书画创作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1,湖南画家王憨山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其作品,与大写意绘画格格不入,却被一些不懂得艺术的权威吹捧成大画家,实在让人无语。其作品既无文化气息,又缺少笔墨功夫,造型如同幼儿的图画,粗俗狂野让人不堪入目。</p><p class="ql-block"> 62,江湖书法"龙飞凤舞"四字,竟然官冕堂皇地挂在北京大学副校长黄益平的办公室内,不免让人感到诧异。堂堂的北大副校长竟然不懂得书法,可知一般国人的美学鉴赏水平了。</p><p class="ql-block"> 63,不懂得审美的人,无论笔墨多么精致,都不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64,上届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曾提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口号,其动机并无错处,关键是他并没写好中国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字帖,他竟将杨凝式写成杨凝氏,可见粗心到何种地步。杨凝式乃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韭花帖》是其传世之作,书坛人士几乎人尽皆知。 </p><p class="ql-block"> 65,早些年为弘扬传统艺术和形势所需,便从死人堆里找出几具僵尸来充当门面。热闹过后,结果却不理想。象安徽的黄叶村,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四川的陈子庄等人。其作品,皆带有严重缺陷,很难让人佩服与承认。</p><p class="ql-block"> 66,作品的好坏与雅俗,皆由个人的审美理念与世界观所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绝对一致的观点,从来没有。 </p><p class="ql-block"> 67,凡是能够在现实中存在的艺术,不管好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拥护它的人群。谁也无法阻止它的发展与存在。</p><p class="ql-block"> 68,新的艺术形式,开始时都是在夹缝中生存,一旦得到认可,便有许多复制的版本出现,传统便由此形成。这种新颖的艺术创作,并非无故生有,而是早存在于现实当中,只是未曾被人发现和重视。 </p><p class="ql-block"> 69,画家笔下的题材,就是画家抒情的工具。作者要表现什么、诉说什么,都蕴藏在其中。单纯为画而画的作品,艺术价值相对低下。 </p><p class="ql-block"> 70,徐渭的《墨葡萄》和八大山人的禽鸟作品,与其说是画,倒不如说是他们身世的表白和对现实所持有的一种态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1,大写意花鸟画家张立辰的作品,没有形成自已的风格,笔墨缺少雄浑之气,题款把握不好位置,于作品不但不能增色,反而破坏了画面的和谐。其作品属性,在大写和小写之间。作为八旬开外的老人,艺术进展已无希望。</p><p class="ql-block"> 72,大写意绘画仅管高雅,能理解者寥寥无几。人们的欣赏习惯,还局限在以逼真论好坏的段位,很难对大写意作品产生兴趣,更不用说欣赏。文化程度高的教授们,对大写意作品仍旧茫然,何况文化水平低者。就目前现状,大写意的前景令人堪忧。</p><p class="ql-block"> 73,有些作品,虽然简洁,但不属于大写意。因为它缺少诗情画意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是为简而简的绘画。齐白石的大写意作品《他日相呼》,只有两个雏鸡,却意境深远、内容丰富,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其艺术魅力,令人惊叹。大写意作品,需要笔简意繁,而不是一览无余。 </p><p class="ql-block"> 74,当代长于指画者,潘天寿应该是独占鳌头。除他之外,梁崎和钱松嵒二位较有成就。</p><p class="ql-block"> 75,诗有别裁,书有异体,样式不同,表现方法也各不一样,但追求目标一致。皆以表现美,塑造美,弘扬美为目的。</p><p class="ql-block"> 76,诗词与书画,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精。金昌绪只留下一首《春怨》,却名传千秋,胜过乾隆帝的万首诗作。王希梦仅存一幅《万里江山图》,同样万古流芳。</p><p class="ql-block"> 77,著名小写意画家郭味渠死后,其后人于艺坛执旗而起,终因才疏学浅而难继先声。其子郭怡宗虽善于拉大旗作虎皮,但水平低劣,很难达到其父之声誉。</p><p class="ql-block"> 78,于右任的草书,易学好认,适合初学者。但草书是一门艺术,并非实用文字,将其变为各字独立的形式,不但有损气韵贯通,也破坏了草书所固有的形式结构。</p><p class="ql-block"> 79,晋隋之后,书法多宗二王,格调非但无人超越,笔法反变得更加绵软。</p><p class="ql-block"> 80,张裕钊之书,瘦硬挺拔,清峻新奇,在碑体书法中独树一帜。他把字变为瘦长,看似简单,实乃大智,不愧是晚清书坛开宗立派的碑书大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1,石鲁的山水画,主要以陕北黄土地为创作素材,与其他画家的作品有明显区别,算是另立一派,代表作有《转战陕北》和《东渡》。其花鸟画水平一般,还达不到高深境界。他描写的题材,形象缺少生动,墨法缺少融合,留给人的只是怪异,失去了作品的鲜活与灵性。其次墨法单调,题字生硬,难与画作匹配。让人觉得只是黑与乱,而看不到美感。他虽然成就了大名,总觉得水分大于真实。</p><p class="ql-block"> 82,黄土画派,是一个以地理位置形成的绘画组织。严格地说不属于流派。原因是成员之间缺少师承关系。题材不够统一,更找不到相似之处。它不象岭南画派那样有师承关系和作品风格大致相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83,艺术评论家爱说大话、空话与瞎话,已司空见惯。如若不是白痴,很少再有人相信。艺术作品的好与坏,需要观众衡量,而不是某些权威说了算数。</p><p class="ql-block"> 84,蒲华的书法与绘画,格调高雅,笔墨豪放,与其比肩者甚少。因其作品高妙绝伦,门庭才人少车稀,名气未能超过任伯年和吴昌硕。</p><p class="ql-block"> 85,艺术个性,是对艺术创新的最好诠释。作为艺术家,作品只有与他人拉开距离,才有成功的机会。相近或相同的作品,皆无出路。</p><p class="ql-block"> 86,西施的美貌举世皆知,东施摹仿西施成为笑谈,但也名传至今,算是仿中高手。沈尹默以摹仿王羲之书法成就大名,与东施效颦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 87,画面色彩反差越大,视觉效果越强烈。作品用色,最怕平淡无奇。</p><p class="ql-block"> 88,宋代盛行工笔,实与皇帝倡导有关。宋徽宗是一位出色的工笔画家,那么朝野上下,谁又能不投其所好?</p><p class="ql-block"> 89,明清之际,大写意花鸟画一路飙升,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当时的画家多以卖画为生,作品难免沾染庸俗。与徐渭和八大的作品相比,格调还达不到典雅。</p><p class="ql-block"> 90,汉魏书法,雄浑博大,气韵高古,与当时金戈铁马的岁月相关。动乱年代,刀光剑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哀嚎遍地,艺术家只能借助手中的笔,以艺术形式将积压在心底的愤怒与压抑发泄出来,致使作品充满了豪迈之气,并成为书法史上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1,弘一法师于文学诗词,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涉猎,可谓多才多艺,名闻遐迩。其书法与他所涉猎的其它艺术相比,并不出色。其书法,虽有自家风貌,但格调劣俗,犹如干瘪的吊瓜,确实装饰不了门面。</p><p class="ql-block"> 92,《爨宝子碑》、《嵩山庙堂碑》和《好大王碑》,风貌稚拙,韵味高妙,在隶书当中可称为极品,但不易学。若从工整入手,容易匠气,若取率意着笔,难免陷入丑陋。学此碑者代不乏人,但写好的不多,出彩者更少。</p><p class="ql-block"> 93,书法创作,离不开提、按、转、顿的笔法程序。看似技巧,实为力度,一成不变的运笔方法,终非高手所为。</p><p class="ql-block"> 94,一字之法,求其平正宽绰;一篇之法,求其通达酣畅。心手相应时,作品才能可观。</p><p class="ql-block"> 95,黄山谷的书法,师法于巜瘗鹤铭》残碑。此碑仅存八十多字,但他能触类旁通,终成一家,成为善学会变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96,明代大学士解缙,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尤擅楹联与草书,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世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轶事。毛主席曾在文章中引用他的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可见其影响。解缙的草书,随性挥写狂放不羁,在潇洒自如时也露出一些破绽。如作品中的有些字,故作牵连与盘绕,显得做性多于自然,但也独树一帜。在明朝一代,是一位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 97,当代名家吴藕汀的花卉作品,全以勾勒而成,笔墨尤显老道。画作饱满生动,明净和谐,格调高古,在当今画坛实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98,颜体端庄大度,胸有城府;赵体倜傥风流,刚柔并济,当为学书者首选。</p><p class="ql-block"> 99,书画作品,一旦有了程式,匠气便随之而生,远不如随意时自然生色。</p><p class="ql-block"> 100,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丢弃掉传统,便无新的艺术产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家在何处,京华刘工醉】</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原名刘法敏,当代著名书画批评家,艺术理论家,书画篆刻家,作家,诗人,大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鮀城妙和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主: 李植秀,1950年出生于汕头金砂乡,籍贯广东汕头。现任广东汕头翰秀艺苑艺术总监,刘工醉艺术联谊会艺术总监,星中国际美术交流部主任。数十年来,酷爱佛学与书画,曾推广介绍过近百位书画名家,在艺术圈内口碑甚佳,具有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艺苑 周韶华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 篆刻作者 荆 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