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我的能量之旅3

陈小仙

<p class="ql-block">借由一次活动,我来到三门峡市——一个不论怎么规划旅游线路都有可能被忽略的地级市。</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河南省辖地,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虽然名气不大,可旅游资源丰富,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没有三门峡大坝可能就没有三门峡市。这面墙上的文字投射出那个艰苦的年代前辈们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导游有关苏联人中途撤退差点导致烂尾工程的述说令人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至今日,虽然三门峡水利枢纽‌名气远不及</span>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它却让你感叹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先辈们人定胜天的豪迈!</span></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水利枢纽自1957年投入使用至今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教训。它提醒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要保持谨慎、敬畏和谦卑。</p> <p class="ql-block">虢国,周朝时期的封邑。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其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虢国文化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图腾文化‌:虢国先民崇尚虎,以虎为图腾。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文物中,虎的形象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青铜器文化‌:虢国的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还体现了虢国的文化和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虢国博物馆贵在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原址上,是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它的展陈分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等六个部分,主题鲜明。</p> <p class="ql-block">其中“车马麟麟”展馆最让人震撼!原址的三座陪葬车马坑埋藏着一支蓄势待发的地下车马军阵。这支规模恢弘、气势威武由真车真马组成的军阵就这样默默守卫着他们的主人;年复一年3000个春夏秋冬。虢国车马坑比秦陵的兵马俑早了600年。</p> <p class="ql-block">‌其中“美玉灼灼”展馆内的一件件玉器翊翊如生,让我感叹三千多年前贵族生活的奢糜,感慨纯手工条件下能人匠工技艺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虢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龙纹白玉璧”和“六璜联珠组玉佩”。龙纹白玉璧采用上好的和田白玉制成,晶莹透润,玉璧两面均饰有变体抽象的龙纹,纹饰大方流畅而富有动感,制作十分精细,工艺非常考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先秦玉璧中的绝品,为周天子赏赐给虢仲的。</span></p> <p class="ql-block">六璜联珠组玉佩是挂在国君项上的一件长140厘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型组玉佩,共</span>有300多个配件。它上悬于颈部,下垂于膝盖以上。遥想威武端庄的国君华服加身,玉环摆动,其高雅不凡的气度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玉璜、玉琮、玉璋、玉璧、玉圭、玉琥被称为玉中“六瑞”。古人用以祭天、祭地、祭东西南北四方。</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的庙底沟遗址,同样是遗址上建博物馆。这里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庙底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与源流关系,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考古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里集中出土了数千件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器物,其中以彩陶为最多,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这也让喜欢杯盘器皿的我大开了眼界,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还有一个别称——天鹅之城。丰富的湿地资源、天鹅迁徙路线的经过以及政府和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每年从11月开始到来年3月,数量高达10万余只的白天鹅来这里过冬,可惜我们来得有点早,只看到了先头部队。动物的灵性是三门峡这块风水宝地有力证明!</p> <p class="ql-block">从天鹅湿地出来不远,经过这座桥。桥墩的优美造型以及水中倒影吸引了我,感觉像雕塑、像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距今约4000多年的地坑院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和见到。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当地人称“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是地平线下的古村落,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2007年三门峡市陕州区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名气最大的景点当属函谷关!函谷关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境内,现在的古关已看不到课本中《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险要景象,后建的景区一片坦途,无论简朴典雅的牌坊,青石砖铺就的甬道,还是高大巍峨的老子金像,带给人们的感觉都是平和美好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名关,函谷关有许多标签,“兵家必争之地”是其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戈铁马、烽烟烈火,</span>从秦到近现代的几千年中,这里曾发生过著名战役十余次,非著名战役200多次。</p> <p class="ql-block">古老沧桑的古碑已经说不清立于何年何月。在函谷关的黄土之下,谁也数不清埋葬了多少忠魂烈骨。</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以军事重地伫立了几千年的函谷关,关于“战争”的记忆也已经开始褪色,而关于“文化”的话题则将日益兴盛并永久流传。</p> <p class="ql-block">太初宫、道圣宫、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慢慢转下来,配合导游每一处景点的介绍,我对这座千年古关的历史和老子生平、思想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老子在这里写下《道德经》。如今走在函谷关,感受更多的是“上善若水”,是“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是老子骑牛紫气东来,还有他西去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相传时任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知有异人过关便亲自迎候。不多时,果见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盛情挽留,请其讲道著书,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问世。人们为纪念写经之地建了太初宫,而“紫气东来”的成语也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刻在墙上,白底黑字,洋洋洒洒,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力量。总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超凡脱尘,注定青史留名,注定要成为历史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p> <p class="ql-block">旅游时人们逛的大多是佛教寺院,典型的道教建筑却是少见。太初宫中有种浓郁的道家仙骨范儿,因着老子的盛名,这里一直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从西安到三门峡,历史的厚重让我敬仰、引我沉思:中原大地五千年文明,我就是穷尽余生的光阴都难以领略一二。且得加快步伐,用脚丈量万里江山,用心与古人对话、与天地对话 。这是文明的滋养,能量的加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