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任秀琴

<h3>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部,坐落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距省城太原25公里,是国务院第一批(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儿子,周成<br>王姬诵胞弟,母亲姜子牙女儿邑姜。唐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后人为纪念他在此修建祠堂。<br>  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将国号由&quot;唐&quot;改为&quot;晋&quot;,祠堂也随之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br>  晋祠历经北魏、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br>  晋祠的建筑布局基本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排在了东西轴线上,体现了对太阳崇拜。</h3> <h3>唐园这两尊狮子一公一母,公狮子的脚下踩着球代表权力和统一,脚踏环宇,是权利的象征。母狮子脚下踩着一头小狮子,表示母仪天下,子孙绵长!另外雄狮张着嘴代表招财,雌狮子闭着嘴代表守财。俗话说的好,摸摸狮子头好事不到头,摸摸狮子尾顺风又顺水。</h3> <h3>重建于2007年,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东向有福禄寿图,西向有群仙会图。</h3> <h3>龙兴晋阳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公斤,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张熙玉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目前为止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h3> <h3>《晋祠》座屏,石材选用北京西山云石,造型参照故宫景仁宫元代大座屏雕刻而成,正面刻有著名散文家梁衡撰写的散文《晋祠》。《晋祠》一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编入教科书,晋祠的山水,晋祠的胜境,跃然纸上,成为几代人熟读的经典美文。<br>  </h3> <h3>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晋祠的建筑和园林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晋祠的建筑风格独特,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于一体,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h3> <h3>晋祠三绝三宝三匾分别是:<br>晋祠的三绝是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周柏是一棵距今已有2800-3000年历史的古柏,象征着祥瑞和长寿;宋代彩塑则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而闻名;难老泉则是晋水的源头,泉水清澈见底,恒温17摄氏度,被誉为&quot;晋阳第一泉&quot;。<br>晋祠的三宝是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圣母殿是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桥,连接圣母殿和献殿;献殿则是一座用于放置贡品的建筑。<br>晋祠的三匾是水镜台、对越和难老。水镜台位于晋祠入口处,匾额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杨二酉题写,对越匾位于中轴线对越坊上,出自《诗经.周颂.清庙》;难老匾则位于圣母殿一侧的难老泉亭,由傅山题写,寓意生生不息。</h3> <h3>三晋名泉<br>水镜台后台上方悬挂着&quot;三晋名泉&quot;横匾,是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提。匾额上的&quot;三晋名泉&quot;,其中&quot;三晋&quot;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典故,而&quot;名泉&quot;指的是晋水的三眼名泉-﹣难老泉、善利泉和鱼沼泉。</h3> <h3>水镜台,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quot;水镜台&quot;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河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quot;秀丽之笔&quot;。&quot;水镜&quot;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quot;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quot;</h3> <h3>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quot;金人桥&quot;,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桥东原立有二石柱,刻&quot;军民人等至此下马&quot;、&quot;禁止桥西樵牧纲钓&quot;。<br>  </h3> <h3>铁人胸,背,腿部均有铭文,铭文叙述了铸造年代及目的,其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镇水利民,使子孙世代承恩,常修祖业,永远昌盛。</h3> <h3>金人台,古称&quot;莲花台&quot;,俗称&quot;铁汉桥&quot;,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 </h3> <h3>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鼓是古代报时的工具、祭祀的法器。《晋祠志》载,晋祠每晚要由守庙祠官于钟楼撞钟,称为定夜钟。撞钟方法独特,为48次,方法是&quot;紧击七,缓击八,如是各三度,未后击三声&quot;。</h3> <h3>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quot;对越&quot;二字取自《诗经周颈》:&quot;秉文之德,对越在天。&quot;对&quot;为报答;&quot;越&quot;为宣扬。&quot;对越&quot;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quot;对越&quot;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饰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quot;雄奇之笔&quot;。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h3> <h3>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位于对越坊之西,是专门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金大定八年(1168年),具有800多年的历史。<br>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行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至今仍保持着金代建筑的特点。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整体结构简单而坚固。献殿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整体上看既是一座庄重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的凉亭,设计精巧,别具匠心。</h3> <h3>松水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创建,因建于松水之间,故名。四面宽阖,东临莲花池,西向苗高堂,南荫长寿松,北绕善利泉,夏日坐于亭中,听泉观莲,如临仙境。旧时当地人于每年三月二十致祭苗堂,借松水亭为享殿,摆放祭品。亭东&quot;莲池映月&quot;为晋祠内八景之一。</h3> <h3>鱼沼飞梁,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quot;鱼沼&quot;为晋水第二泉源,&quot;飞梁&quot;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quot;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quot;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br>  </h3> <h3>鱼沼飞梁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据说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br>梁思成先生对晋祠中的&quot;鱼沼飞梁&quot;有如下点评:&quot;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h3> <h3>圣母殿,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quot;显灵昭济圣母&quot;。屡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quot;副阶周匝&quot;,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br>  </h3> <h3>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h3> <h3>4米多高的左右站殿将军</h3> <h3>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共有43尊,包括圣母坐像和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端庄气派。周围的侍女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是晋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是晋祠三绝之一。</h3> <h3>聖母殿碑廊,圣母殿廊下保存有碑刻22通,其中明碑10通、清碑9通、民国碑2通、当代碑1通,主要记载了历代晋祠修缮、圣母祭祀、晋水管理条文等史实,是研究晋祠乃至太原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碑刻中以明太祖《封圣母诰》碑、明代宗《御制祭圣母祝文》碑、明宪宗《御制祭圣母文》碑最为珍贵,被称为&quot;御制救碑&quot;。</h3> <h3>周柏,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quot;卧龙柏&quot;。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quot;凤柏&quot;一株,两柏并列参天,&quot;古柏齐年&quot;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涧,郁郁古柏含苍烟。&quot;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 </h3> <h3>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子孙段。创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1323)重建,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七神。檐下走马板绘儿童嬉戏图9幅,构图均衡,线条流畅,生动有趣,为晋祠彩画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殿前道钟为明永乐十年(1412)铸。<br>  </h3> <h3>水母楼,又名梳妆楼、水晶宫,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供奉水母娘娘,清代救封为&quot;敷化水母之神&quot;。一层石洞三窟,内供水母娘娘坐瓮羽化铜像,梳妆未尽,神态自若。二层供水母神像和侍女像共九尊。其中侍女像前为美人,后似游鱼,故称东方&quot;鱼美人&quot;。南北山墙绘有明代壁画&quot;水母出巡图&quot;。</h3> <h3>传说,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有一天路遇一骑马人要喝柳女挑的水,柳女就让马喝了,一连几天都这样,骑马人看柳女心地善良,就给了柳女一条金丝马鞭,说这样你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并告诉她马鞭放在瓮中搅几下,水即满瓮。于是柳女就回家照做结果真是这样,她很高兴,于是让全村人都来她家挑水。时间长了,婆婆不愿意了,一天趁她回娘家了,就把鞭子提起来了,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拿了个莲花盖在瓮上,还是盖不严就一屁股坐在上面,村民得救了,她再也没有上来,成仙了。</h3> <h3>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quot;难老&quot;之名取《诗经.鲁颂》:&quot;永锡难老。&quot;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quot;难老泉声&quot;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quot;难老&quot;匾,被誉为&quot;神奇之笔&quot;,晋祠三大名匾之一。<br>  </h3> <h3>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quot;晋祠流水如碧玉&quot;。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h3> <h3>善利泉,俗称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quot;善利&quot;取自老聃《道德经》:&quot;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quot;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侧。</h3> <h3>公输子祠,又称鲁班庙,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创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主修,公加子即曾然,短佳公辅氏,名班,又称公输盘、公输般,尊称公输子,若秋时期鲁国人,民出有地为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后世尊为中国建筑业祖师爷。柯院坐西向东,居高临下,景致清幽。</h3> <h3>台骀庙,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浙江按察副使、太原县东庄人高汝行创建,历代均有修缮,殿中供有台骀像,台骀,少昊后裔,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因治理汾水有功,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相传为张氏祖先,后晋时与唐叔虐一同加封神号,称&quot;昌宁公&quot;。</h3> <h3>晋水,为汾河支流。《山海经》载&quot;悬瓮之山,晋水出焉&quot;。晋水出自悬瓮山断层岩,由难老、鱼沼、善利三泉组成,太原古称晋阳、山西简称&quot;晋&quot;皆与其相关。晋水分为四渠,从北至南分别海清北河、陆堡河、鸳鸯中河、鸿雁南河,海清北河又称智伯渠,为东周普阳之战中智伯水攻晋阳开凿,此战形成了赵、韩、魏&quot;三家分晋&quot;的历史格局,唐玄宗时将晋水列入朝廷山川祝典。</h3> <h3>挂雪桥,又名双桥,横跨于智伯渠上。下穿两孔,长6米,宽3米,两旁横石栏,南北与岸平。冬日瑞雪缤纷,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双桥美景倒映河渠,别有意境。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有诗赞曰:&quot;睛披琼殿出,云透玉峰尖。水上看不厌,因风忆酒帘。&quot;&quot;双桥挂雪&quot;为晋祠内八景之一。<br>  </h3> <h3>白鹤亭,又名&quot;水亭&quot;、&quot;小兰亭&quot;,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创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二年(1822)均有修缮,由主亭及两耳亭组成。主亭原为跨河南向,现朝北,名曰&quot;流碧榭&quot;。因亭若白鹤展翅飞于水面,故曰&quot;白鹤亭&quot;。<br>  </h3> <h3>王琼祠,又名王恭襄公祠,建于明嘉靖末年,供奉明代四朝重臣王琼。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县人,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任工部、户部、兵部、吏部尚书,去世后追赠太师,谥&quot;恭襄&quot;,祠门悬挂&quot;山高水长&quot;匾。阶下银杏两株,南雄北雌,距今500余年。祠前跨水架桥,日&quot;仰止&quot;。</h3> <h3>傅山纪念馆,原名同乐亭、上官亭,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旧时为官员士人休憩饮宴之公所。1964年改扩建为&quot;傅山纪念馆&quot;,收藏、研究、展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先生的书画、著作等。门前&quot;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quot;联为清末著名学者刘大鹏所撰。<br>  </h3> <h3>  三圣祠,创建年代不详,初为药王庙、真君庙,清乾隆二年(1737)改建,将二庙合并,又增塑龙王,一祠共祀三神,故名三圣祠。建于1.5米高的平台之上,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殿内中为药王,即神农;左为真君,即仑王;右为龙王。<br>  </h3> <h3>流杯亭,四角攒尖顶,多檐,四围抱厦式建筑。内部采用曲水流觞式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手法,其源于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古时,人们在上已节被仪式后,坐在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下,称为&quot;曲水流觞&quot;。</h3> <h3>李白跋山涉水来到晋祠,感叹晋祠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于是写道:&quot;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quot;千百年来李白创作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传诵千古,成为描写晋祠的绝唱。</h3> <h3>市楼,始建年代不详,明隆庆元年(1567)重建,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2007年重建。楼中原祀关帝,又名老爷阁。市楼跨晋水中河而立,下设孔道,上建高阁。旧时,晋祠为太原著名商镇,市楼位于市集通衢,周边人烟稠密,车马云集,为一时之盛。<br>  </h3> <h3>朝阳洞又名朝阳岩,位居祠内西北隅半山腰,坐西向东,因早晨的太阳最先照进此洞内而得名。朝阳洞是一座天然的石窟,深20丈,高1丈,位于72级台阶之上。洞内有老子神像、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像等泥塑和木雕。朝阳洞原为道观,左通财神洞、待凤轩,拾级而上,可到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台阶下有千年古柏-﹣周柏,斜倚在圣母殿前。</h3> <h3>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br>吕祖阁(居南),又称顾亭,创建年代不详。正殿三间,奉吕洞宾。&quot;仙阁梯云&quot;为晋祠内八景之一。<br>读书台(居中),又称伴桐亭,创建年代不详,原在悬瓮山上,明富第二代少时读书之处。<br>三台阁(居北),清光绪初晋祠住持续昙创建。三台指天上的三台六星,天上叫三台,地上叫三公。<br>  </h3> <h3>云陶洞,又名朝阳别一洞,原洞深邃,连通悬瓮山,相传为古代躲避兵乱的处所。因年久堵塞,现洞深约30余米,洞高数米,伸向西北。洞内凿一浅穴,筑有卧榻,乃清初傅山隐居处。洞中有傅山手书&quot;云间&quot;,取自唐代崔曙&quot;三晋云山皆北向,陶然共醉菊花杯&quot;名句。傅山常在此煮茶款待宾客,故又名茶烟洞。&quot;石洞茶烟&quot;为晋祠内八景之一。</h3> <h3>待凤轩,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创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擔硬山顶,梁柱结构简洁,前有壁廊,横偏及楹联均为杨二酉所题。&quot;待凤轩&quot;名取自唐朝诗人牛丛&quot;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风栖&quot;的诗句。清晨在此处俯瞰,雾气蒸腾,恍若仙境,晋祠美景尽收眼底。<br>  </h3> <h3>静怡园,又名景宜园,玉皇庙、三清殿元代旧址。园门胜览坊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后由挂雪桥处迁建于此。坊南题&quot;登临得路&quot;,北题&quot;石砼垂虹&quot;。一入园中,步步登高,木石交错,绿树成荫。西北小丘建有景宜亭,可俯瞰晋祠之佳景。<br>  </h3> <h3>唐叔虔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号&quot;唐&quot;为&quot;晋&quot;,山西简称&quot;晋&quot;由此得来。后晋敕封神号&quot;兴安王&quot;,北宋改封&quot;汾东王&quot;,明代封&quot;唐叔虞之神&quot;。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扩建,形成现在格局。<br>  </h3> <h3>入山门,为享堂。享堂里面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拨等不同乐器,这组雕塑为研究我国元代杂剧和古代乐器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物资料。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在,唐叔虞祠享堂内的14 位乐伎组成的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h3> <h3><br></h3> <h3>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h3> <h3>唐叔祠碑廊,有历代碑刻42通,内容以赞美晋祠建筑及风光为主。其中宋碑2通、元碑2通、明碑18通、清碑20通。著名的有宋宰相吕惠卿《智题兴安王庙诗》碣、河东燕山府路宣使抚姜仲谦《晋同场南文)竭、清学者朱彝尊《游晋祠记》石刻等。碑刻涵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文采斐然,具有极高的书法与文字价值。<br>  </h3> <h3>《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此碑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碑刻,创作于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年),书体为行书。此碑现收藏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唐叔祠山门之左侧的唐碑亭(又称贞观宝翰亭)内,亭内立有两通石碑,一座为唐太宗亲书原碑,另一座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依照旧拓片摹刻的复制碑。<br>《晋祠铭》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h3> <h3>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供奉东岳大帝。至迟元代已建,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殿内绘有地府七十二分司、判官像等壁画。东岳大帝,为泰山之神。古人认为泰山为群山之祖,神灵之府,故泰山神可主生死,具有掌籍幽冥、保国佑民的职能。殿前为献亭,院西南为&quot;长龄柏&quot;,西周所植,距今约3000年。<br>  </h3> <h3>晋祠博物馆在册的122株古树中,千年古树就有29株,古树种类多达14种。</h3> <h3>文昌宫,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建。主体建筑采用上阁下洞形式,上层为文昌阁,祀文昌帝君,周两侧为诗榭,内有清翰林编修杨二酉撰、书法家杨琦书《晋祠全景诗》;下层为晋水七贤祠,祀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等七位与晋水有关的先贤。文昌宫、舍利生生塔与祠外原大魁阁皆祀魁星,鼎峙而立,护佑文运,称&quot;文峰鼎峙&quot;,为晋祠外八景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