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道兵九师四十二团汽车二连老战友在保山腾冲继续游览。 和顺古镇<div>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div>腾冲和顺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没有遭遇过大规模的战乱,即使在滇缅抗战期间,这里虽然是抗日最前线,但因为驻扎着盟军队伍,所以至今保存完好。</div><div>2005年被央视遴选出的中国十大魅力古镇,排名第一。民国代总理李根源赞为:“绝胜小苏杭”。<br>最初名称为“阳温墩”,后因小河绕村而过,改名为“河顺”,最终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现在的名字“和顺”。<br></div></div> 村口这块照壁很有人气,古色古香的造型,加上白底黑字、极具冲击力的书法题词,吸引着游人纷纷摄影留念。 七零、七四年战友,来自山东、辽宁。<div>七三年两位重庆、四川战友到哪里去了?找遍了所有照片也没有发现,是不是关键时候“开了小差?”。</div> 七五年战友,来自江苏、广东。 七六年战友,来自安徽。 七七年战友,来自广西、黑龙江。 七八年战友,来自山东、云南、湖南。 七九年战友,来自江苏、四川。 山东战友 江苏战友 虹桥老桥头牌坊:正中书写:文治光昌<div>两侧书写:士和民顺</div> 和顺图书馆<div>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由当地旅缅华侨捐资创办。被称为“最牛乡村图书馆”。曾有三位著名大学校长为这座乡村图书馆挥毫题词:原北大校长胡适先生题写“和顺图书馆”,原中法大学校长李石曾先生题写“文化之津”,原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题写“民智泉源”。</div><div>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他来到和顺图书馆,察看古丝路上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br></div> 双虹桥<div>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身处高原却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div> 桥倒碑修,碑倒自修 <div>这块碑上书写的八个大字有何意思?</div><div>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住在这里的寸玉在朝廷做官,官至鸿胪寺序班。明嘉靖初年(1522年)寸玉请假回家,组织乡亲们治理大盈江、三合河,修建双虹桥。这是一个造福子孙的大好事,虽然寸玉的行政级别不高,可是学问高,又是从皇上身边来的,还得过皇上表彰,在当地很有威信。他振臂一呼,乡里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地方的官员、士绅也少不了赞助。各方面捐款修桥补路治水的银两,最后还剩下一些。他与几个管事的商量了一下,觉得这点钱不能分掉,要给后代留下一些物质与精神财富,让子孙们热爱公益事业。于是在双虹桥边、当年的官马大道旁选了一块地方,将修桥用剩的银子埋在桥边,上面立了一块碑,碑上书写八个大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说白一点,就是桥倒了的话,靠埋在碑下的银子来修,碑倒了,就只有子孙后代自己捐款来修了。</div> 和顺小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建、鲜花、远山映在水中的倒影,养眼,养心,十分宁静。 马帮馆<br>里面陈列了很多马帮时代的物品。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被誉为“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br>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顺,他沿着古镇小巷步行,走进马帮博物馆,详细了解西南丝路古道历史和近代以来腾冲对外交流史。<br> 和顺古镇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自然风光的胜地。 四周火山环绕,拥有丰富的温泉和矿泉水资源,还拥有丰富的植被,四季花开,环境优美。 置身其中,漫步,闲聊,非常惬意。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句歌词不是随便唱唱的,远隔千里的辽宁、广西、江苏三地,如果不是战友怎么可能相聚甚欢。 总兵府<div>清光绪年间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张松林为江苏淮安人,我的老乡,又是本家,说不定还是一个堂口的,赞赞赞!<br></div> 河道四通八达,犹如江南水乡。 洗衣亭<div>洗衣亭建于清道光年间,在和顺有六座,是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里面用大青石铺成多个格子,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div> 古戏台 河道边烟雾突现,让画面增添了妩媚的意境。 家风文化长廊<div>位于和顺野鸭湖畔,以讲述和顺故事,浮现古镇家风文化为思路,沿400米的长廊,错落分布了二十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石雕和装置,把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八个故事,分为走夷方篇、励志篇、孝道篇等十六个篇目,通过雕塑艺术的手段,一一呈现。整个家风文化长廊“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其间加以匾联点缀,成为古镇中融艺术性、观赏性、展示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新亮点。<br></div> 李氏宗祠<div>建于1920年,发起者为李氏第十七代裔孙李曰垓(即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的父亲),全部工程历时六年才完成。<br><div>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就在龙潭附近。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br></div></div> 和顺古镇三面环山,惟有南面有大片的开阔腹地。和顺人在山麓筑城建屋,在开阔地开垦农田。<div>这张图片是站在半山腰的李氏宗祠门口所拍。前面就是野鸭湖。</div> 刘氏宗祠<div>建于清咸丰五年,环境清幽。祠内存有乾隆年间的“永免钱粮”、“保我子孙”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宗祠内主体建筑中有供奉祖先神龛的“家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宗祠。另外宗祠内有很多匾联、题词,儒风浓厚。<br></div> 腾冲杜鹃王珍奇古木文化博览园,位于腾冲经济开发区,距和顺景区仅6公里。是连接德宏地区、猴桥国家级口岸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我们享用了以树木山珍为主的美食。 <div>土司府</div><div>建筑群按汉式衙署式布置,由五进四院, 47 幢, 149 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 10625 平方米 (约等于 10 亩多土地),按土司衙门等级分为公堂、会客厅、议事厅、正堂、后花园、五进四院,逐级升高。经由三代人完成,从一八五一年到一九三五年间,用了八十四年的时间,如此宏大的古建筑群,在全国土司署中属于前列,人们称它为傣族的“小故宫”。</div> 南甸土司姓龚,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人。元大德五年( 1301 年)皇赐姓刀,所以又称刀龚氏,民国元年复姓龚,正式称龚姓仅四代有余。刀氏先祖明初随师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加封为宣抚使,定居于此,从1398年到1950年五月,历时552年,世袭为官共二十八代。<div>导游介绍说,著名大将许世友一生只佩服两个人:酒,喝不过周恩来,武,比不过腾冲土司,曾经有一次两人比武,土司一掌将许世友劈倒。<br>土司府目前是德宏州唯一独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主管部门打算,将来要建成为:“中国土司制度陈列专馆”,让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传于后人。</div> <div>姐告国门</div><div>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边贸口岸,属于瑞丽口岸4条通道之一的综合通道,位于姐告边境贸易区国门大道最东端,距中缅边界81号界桩中心以西17.458米处,距离国界线最近处只有14.959米。占地面积4734.36平方米,其中:国门建筑物占地629.28平方米,国门广场占地4105.08平方米。,云南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也是瑞丽的经济开发区。</div> 口岸国门功能为公务、商务、旅游人员和车辆出入境通道,分设进出口共4个机动车道,两侧分设出口、进口8个进出人员通道。国门主体建筑物为四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688.27平方米;国门高度34.48米,其中建筑高度24.68米,避雷针高9.8米。 汽训队一班学员与陶顺峰队长合影留念 姐告天涯地角——320国道止点<div>国道起点为: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共6个省份,全长3695公里。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口岸,所以有天涯地角之称。</div> 瑞丽玉瑞温泉花园酒店<div>地处瑞丽市区和姐告边境贸易区的结合部,隔瑞丽江与缅甸最大对华口岸木姐市相望。</div> 酒店占地面积39960平方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具有25栋欧式建筑风格的庭院式别墅,私密、宽敞的空间,很适合举家出游入住。 酒店24小时无限制泡温泉、游泳,让你乐不思归。 银井一寨两国<div>位于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中缅边境线上,距离瑞丽主城区8公里。在这里,国界线主要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从寨中蜿蜒划过,将整个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于景区寨子中央,形成了一个寨子分属两个国家的独特景观,一寨两国也因此而得名。“一寨两国”周边居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跨境而居的傣族人民世代和睦,通婚互市,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为边境旅游开发利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br><br></div> 一秋荡两国,坐上秋千一荡就出国了。 秋千还在,有铁栏杆荡不出国了。 边界因为疫情用栏杆封了,否则是相通的。对面是缅甸的小贩,一般都是卖烟,大中华100块钱三条,不少人都在买。回来一抽味道不对,烟灰发黑,明知会假,可谓是知假买假,心甘情愿。 缅甸的儿童,那种表情与我们还是不一样的,说不出来的感觉。我身上只有三张五块,一张十块,已经多少年不用现金了,正好拿出来分给她们,三个小的给五块,高点的给十块,想不到那个稍高一点的女孩却说:你怎么给我五块给她十块?真是人小鬼大。 玉石桥<div>一桥两国——称中缅玉桥,横跨两国界沟,由中缅友好人士出资共建,桥面镶嵌7777块缅甸翡翠,7是缅甸最珍贵的数字,有七个省,7个邦,连生日都是7天一过。被游客称为全世界最贵的玉石桥。</div> 一茶喝两国 一井两国 <div>一屋两国</div>向左是中国银井 顶罐族 中国银井口岸 独树成林景区<div>远看是一片树林,近看还是树林,再仔细看看,所有的树都是连着一棵母树,这就是大榕树的独特现象——气根。气根到哪里哪里就会扎根,时间长了就会长成一棵大树,然后这棵大树又会产生气根,如此往复。</div> <div>景区这棵大榕树已经100多年,气根垂地上百根,独树成林,蔚为壮观。母树主干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四季长青,气根发达,覆盖面宽达4亩多,成为德宏亚热带风光代表性的一景。它紧靠“320”国道,伸开的秀臂似在迎接远方的来客,故瑞丽人称其为迎客榕。此树树形奇特,姿势多变,为众多影视家所青睐,《边寨烽火》、《孔雀公主》、《西游记》等十多部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著名影星刘晓庆曾在榕树上荡过秋千。</div> 这里还有一个天下奇观:横长的树。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公园<div>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畹町,与缅北重镇九谷市隔河相望,地处 320 国道终点,系我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咽喉,国家一级口岸。<br>"畹町"二字系傣语音译,意思是"太阳当顶的地方"。总人口2万多人,土地面积95.3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5千多人,是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畹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子。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的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畹町与缅甸九谷镇有着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的悠久历史。</div> 陈嘉庚塑像<div>1939年,国难当头,正当中华民族处于最危急关头,3200名风华正茂的南洋华侨子弟,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毅然抛弃海外较为优裕的生活,先后分9批回国,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成为汽车司机和修理技工。在南侨总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大规模回国参战,共同抵御外敌,这是抗战史上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也是华侨史上的一大壮举,惊天地,泣鬼神!<br></div>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div>南侨机工的历史功绩,主要突出表现在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的军事运输。此外,他们还在其他军事运输线上( 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等地)以及中印公路抢运军火兵员,并积极配合盟军对日大反攻。南侨机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div>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 这位女士是我们这次旅行社的负责人,她手放的位置就是她的爷爷——当年的南侨技工,也是抗日后代,让人肃然起敬。<div>抗战胜利后,3200名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为国捐躯,1000多人复员返回南洋,1000多人居留国内,至今健在仅14人(2017年7月7日统计)。<br></div> 国门畹町口岸 芒市润美民族园 云南十八怪之——竹筒当烟袋 傣族手抓饭<div>特色美食:它是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冼干净的巴焦叶,然后上菜,菜是对称摆放,米饭放在桌子中间。<div>吃手抓饭是不用筷子和碗的,就用手抓了吃。按传统是先从装佐料的小碟子拈出一簇,然后用手指间不停的揉捏,捏成紧紧软软的团状,然后吃掉。<br></div><div>现在也没有什么讲究了,都是每人戴上一双一次性的手套来抓吃,随心所欲的想吃什么就抓起什么吃就行了。<br>原来的设想,是让大家体验一下手抓饭的氛围,可能大多数是不会用手抓着吃的。没想到的是,大家的热情非常高,全部用手抓来吃,棒棒棒,不愧是铁道兵战士!<br></div></div> 勐焕大金塔<div>座落在芒市东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顶。夜晚的大金塔更显得神圣,金光灿灿,雄伟壮观,是芒市标志性建筑,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div> 大金塔被誉为亚洲第一空心佛塔,是芒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14。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属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在阳光的照耀下,佛塔金光灿灿,灼灼耀眼,和周围亚热带自然风光相融合,十分漂亮。<br>塔内正中四面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药师佛、弥勒佛。大金塔一共4层,下面三层均为空心大厅,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佛像和装饰。 金鸡阿鸾。<div>是傣族的保护神。在很久之前,释迦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鸾,到雷牙让山修炼。金鸡阿鸾每天报晓,呼唤光明,所以这座城市又叫"勐焕"。后来,佛教弟子在此修行,于是建立了大佛塔。</div> 芒市傣族古镇<div>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div>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环城东路松树寨东侧,以古傣文化为统领,以建筑为骨、以商贸为气、以非遗为技,依托山形水势,打造了一座世界古傣文化体验地。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游客集散地和滇西旅游黄金驿站。</div><div>傣族古镇获得了“第一批云南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重要荣誉。</div></div> 松山战役遗址<div>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br></div> 给我们讲解的导游是网红讲解员,他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深深的吸引着我们。 龙陵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中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为滇缅公路交通咽喉。松山战役是正面战场空前的一次大胜利,意义非凡:抗战以来第一次成功收复国土,中国军队攻下腾冲、龙陵,日军56师团主力伤亡殆尽,对缅甸日本南方军造成了强有力打击。松山战役及滇西抗战的胜利表明,中国军队在抗战战场上歼敌不止两个联队。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也远不止是“牵制”、“拖入”日军那么简单,而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打出了中国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打出了中国人大写的尊严。 中国远征军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不时有游客献上鲜花。 雕塑群<div>雕塑群有些仿兵马俑的感觉,极其宏大。分了好几个方阵。一登上广场,迎面就可见娃娃兵方阵。这些娃娃兵的形象是根据一张历史照片制作的。</div> 讲解员的讲解始终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一步不拉的紧跟左右。 右边为手枪方阵,左边为炮兵方阵,中间为松山战役纪念碑。 当时幸存的参战老兵,时年都已经90岁左右,雕塑都是根据他们的照片按比例制作。 战马方队 将军方队 参观遗址,当年这些树木全部被日本兵砍光,便于他们发现目标。 1942年5月2日,日军已到达松山,控制了怒江以西地区。5月3日,蒋介石急电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疾进滇西,堵截日军。”因为日军一旦过了惠通桥,昆明不保,重庆不保。36师日夜兼程,抢防惠通桥,在5日上午10点多,106团终于赶到惠通桥东驻守,部队刚到不久,战斗就开始了。原来,怒江西岸,一个土豪开着车上惠通桥,想插在逃向东岸的队伍前面,人们不让,发生了骚乱,我36师驻守东岸的士兵于是开枪。混在逃难队伍中的穿着中国百姓服装的日军以为过江意图暴露,也拔枪向我军射击。我驻守官兵才知道,日军正在过桥。情况紧急,我工兵果断炸掉惠通桥。从此,我抗战唯一的补给线滇缅公路中断,只有开辟驼峰航线,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一直持续到两年后的滇缅大反攻。 老连长的背影。走的那么艰难,那么坚毅。 8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壕依旧保存完好。盖在战壕上的钢板依稀可见。 1944年6月4日,30架美军战机以猛烈的轰炸拉开了松山血战的序幕。我新28师的士兵密密麻麻顺着山坡朝主峰发起进攻,中将指挥官钟彬亲随督战。哪知,接近山顶时,驻守松山的日军的机枪、小炮、掷弹筒等,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出火舌,我军士兵的尸体顿时滚满山坡!主攻团一营只退回一个排的人。钟彬红了眼,下令进行更大规模的进攻。然而,又失败了。接着又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松山上层层相叠,铺满新28师士兵的尸体!担架兵抬到手术队的负伤官兵就达2500人,美国支援的200多顶绿色帐篷一眼望不到边!6月30日,卫立煌令第8军军长何绍周(何应钦侄子,贵州点义人)接替钟彬,完成松山战役指挥权交接。我军于是调整战术——挖地道,然后通过地道将3吨TNT炸药送到日军松山堡垒下。<div>地道共挖了两条,各150米长。挖好的爆破地道又盖上钢板,铺上泥土。8月20日,何绍周通过电话下令起爆。只听一阵巨响,日军松山主峰碉堡被冲起数米,烟柱一两百米高!95天,松山战役终于经过艰难的10次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松山,这个日军盘踞在惠通桥边的桥头堡终被摧毁,滇缅公路重新开通。<br></div> <div>铁三代一路认真听讲,不忘历史后继有人!</div>照片上看到的是怒江,大桥是新建的:怒江四线特大桥。在男孩耳垂挡住的地方正是非常重要的惠通桥。<div>导游说:一江、一路、一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一江,就是怒江,一路,就是滇缅公路,一桥,就是惠通桥。</div><div>细想一下很有道理。</div> 惠通桥<div>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桥梁,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是抗战滇缅公路上最重要的节点。<br>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最初是铁链索桥。民国二十五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1977年,新建的钢骨水泥大桥落成通车,吊桥开始废弃不用。现在的惠通桥是一座钢索吊桥,吊桥全长205米,跨径190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悬吊而成,最大负重7吨。</div> 从保山出发,经过腾冲、瑞丽、芒市、龙陵,又回到了原点保山,这是最后的晚餐,按照部队的规矩,餐前做了总结。老连长在讲话中几度哽咽,泪洒现场,实在让人动容。 战友们纷纷过来敬酒安慰,咱们后会有期。 大家不约而同,敬酒道别。 哪怕是最后一餐也要认真检查,不能以水代酒。 话在酒中,干! 让我给你再点一次吧 看热闹不嫌事大,别人醉了与我无关,这就是战友。 我来给你们留影 最后的倩影<div><br></div><div>保山聚会完美收场,大家依依不舍,千言万语道不尽惜别之词,希望下一次聚会早日举行,还有吗?大家热切期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