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没有想过,为何你生来就是这个姓?可能有人会说:因为父亲或者爷爷就是这个姓。这样说也没错,那他们的姓又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张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b>张姓人口,有9540万人,</b>位列姓氏第三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有近7个人姓张,民间也有<b>“张王李赵遍地刘”</b>之说。</p> <h3>在历史上,张姓可以说是最神秘的一个姓氏。张姓里并没出过正统的皇帝,但对历史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在两千多年里,很多张姓人物或开辟历史,或力挽狂澜。</h3></br><h3>那么,张姓的祖先到底从何而来,这个古老的姓氏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深究的呢?</h3></br><strong>姓氏起源</strong><strong>01</strong><h3>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代。<br></br></h3></br><h3><strong>1、出自姬姓</strong>。也就是清河张氏,始祖为张挥,张挥是少昊的儿子,黄帝的孙子,他发明弓矢,被封为弓正,专门掌管弓矢的制造,然后以官职为氏,此外,黄帝的后代以先祖的字“张”为姓。</h3></br><h3><strong>2、出自解姓</strong><strong>。</strong>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h3></br><h3><strong>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strong>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h3></br><h3><strong>4、其它姓氏改姓张。</strong>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h3></br><strong>得姓始祖</strong><strong>02</strong><h3>张姓得姓始祖<strong>张挥</strong>,姬姓,名挥,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之长子玄嚣(五帝之一的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时称挥公。</h3></br><h3> <h3>挥公自幼聪颖过人,勤于思考。有一日,挥公夜观天象,受启于星辰之排序,后加以创作,终于发明弓箭。当时,民众皆以狩猎为生,弓箭发明堪称大事。黄帝为表彰挥公功绩,遂封挥公为专造弓箭之吏,是为“弓正”,亦称“弓长”,又将官名相并,赐挥公“张”姓,其后世子孙便以张为氏,传续至今,并尊张挥为得姓始祖。</h3></br><h3>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这些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一般也都习惯说自己是“弓长张”。</h3></br><strong>姓氏图腾及寓意</strong><h3><strong>3</strong></h3></br><h3><strong>张的本义是“使弓弦”</strong>,把弦绷在号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张,在金文中是一幅弓上已经安置好了箭的形状,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h3></br><h3> <h3><strong>“弓”代表盖天图,</strong>一般作天穹的“穹”。“<strong>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strong>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头上三根羽毛象征着博山天齐,与日月同辉。</h3></br><strong>郡望堂号</strong><strong>04</strong><h3>郡望即地望、郡姓。<strong>“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strong>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郡望"最初的含义指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h3></br><h3>后来,郡望也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祖先在哪个郡繁衍,其后裔就写什么郡。</h3></br><h3>共26个:</h3></br><h3>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br></br></h3></br><h3> <h3><strong>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strong>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h3></br><h3>共137个:</h3></br><h3>清河堂、太原堂、吴郡堂、河东堂、始兴堂、冯(pínɡ)翊堂、沛国堂(沛郡堂)、南阳堂、安定堂、京兆堂、敦煌堂、中山堂、魏郡堂、义忍堂、循忍堂、书忍堂、继忍堂、绍忍堂......<br></br></h3></br><h3> <strong>迁徙演变</strong><strong>05</strong><h3>张氏族人从清河大规模向外迁徙主要有五次:一、尧舜时期;二、春秋早期;三、两晋时期;四、宋靖康之变时期;五、明清时期。</h3></br><h3><strong>(一)尧舜时期</strong></h3></br><h3>距今约4300年左右的尧舜时期,中华大地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生活在东部地区的中华先民陆陆续续向中西部晋南、秦东、豫西等地势较高的地方迁徙。此时张氏部落也随帝尧一起,向晋南、秦东、豫西一带迁徙。</h3></br><h3><strong>(二)春秋早期</strong></h3></br><h3>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攻邢国,张国遭到波及。邢候向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求救。在“柽之会”上三国决定把邢国迁离狄人,并将其都城定在靠近齐国的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一部分张氏族人也随着邢侯东迁山东。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张氏族人或入宋卫、或入齐鲁。</h3></br><h3><strong>(三)两晋时期</strong></h3></br><h3>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定都建康(南京),建立了东晋。部分北方士族跟随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清河张氏的一部分族人也随晋室南渡。</h3></br><h3>东晋王朝在江南采取“侨州郡县”的办法安置南渡士族。清河士族被安置在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称为“南清河郡”。南朝宋建立后,北伐收复山东。又在山东境内再次侨置清河郡,称为“东清河郡”。“东清河郡”设立后,南迁的清河张氏部分回迁到了“东清河郡”。</h3></br><h3>北魏统一北方,恢复冀州清河郡,废“东清河郡”称齐郡。其中部分迁居到“东清河郡”的清河张氏又回归河北。</h3></br><h3> <h3><strong>(四)宋靖康之变时期</strong></h3></br><h3>自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从此北方地区失去了燕山屏障,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通道被打开。从五代到南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数次南侵,给北方社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尤其以靖康之变为甚。北方张氏族人因此大举南迁,散居在江南各地。</h3></br><h3>“靖康之变”后,金兵肆虐中原,甚至一度攻到浙江宁波。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南宋以降,福建、广东等南沿海的中国民众开始下南洋谋生。</h3></br><h3><strong>(五)明清时期</strong></h3></br><h3>元末明初大规模的战争与灾害,使得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政府鼓励人口稠密地区的民众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比较著名的移出地主要有山西的泽州和潞州,江苏苏州一带,江西北部、中部等地,因此有了“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鄱阳瓦屑坝”等移民点的故事。</h3></br><h3>明清两代和平时期,东南诸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民众下南洋谋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以广东福建为最。生活在东南诸省的张氏族人也加入到了下南洋谋生的潮流之中,从此在南洋也有了“清河张”。</h3></br><strong>历史名人</strong><strong>06</strong><h3>张姓自古就是英才辈出的姓氏,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杰出的张姓人物,据统计,<strong>张姓宰相多达69人</strong>,张姓<strong>科举状元达51人。</strong></h3></br><h3><strong>张百忍:</strong>本名叫张友人(一称张有仁),即是<strong>传说中的玉皇大帝。</strong>根据欧阳飞编著《诸神传奇》,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个寨主。</h3></br><h3>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的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凡间渡劫修成正果的名字叫张百忍,于是张姓也是百家姓中唯一个不说免贵的姓氏。</h3></br><h3> <h3><strong>张仪:</strong>(?-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strong>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strong>后人称史上第一大忽悠。</h3></br><h3>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h3></br><h3> <h3><strong>张良:</strong>(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strong>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strong>张良,作为中国第一谋圣,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进则为帝王师,退则为逍遥身,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刘邦的汉朝。</h3></br><h3> <h3><strong>张骞:</strong>(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strong>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strong>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h3></br><h3>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h3></br><h3> <h3><strong>张道陵:</strong>(公元34年~155年)<strong>道教的真正创教者</strong>,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br></br></h3></br><h3> <h3><strong>张衡:</strong>(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 。<strong>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strong>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他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公元132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h3></br><h3> <h3><strong>张仲景:</strong>(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strong>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strong></h3></br><h3><strong></strong>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后人将这两部分整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此两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药治经典著作,也是最早的中医内科学著作。</h3></br><h3> <h3><strong>张九龄</strong>:(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h3></br><h3> <h3><strong>张旭:</strong>(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strong>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strong>喜欢饮酒,世称“张颠”“草圣”。</h3></br><h3>据史籍记载,张旭书法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狂逸”。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张旭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h3></br><h3> <h3><strong>张之洞:</strong>(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strong>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strong>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h3></br><h3> <h3>总之,张氏家族是一个坚韧、极具开拓、开创精神的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先秦时期,他们就不断迁徙到各诸侯国乃至世界各地。经过近5000年的繁衍后,现在张氏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h3></br><h3>中国人喜欢追本溯源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寄托和传承。姓氏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理应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尽的光芒。</h3></br><h3>(注: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7kA1zx5SYMhkR_Zfn6ogw" target="_blank">张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