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播州杨氏土司概述</p><p class="ql-block"> 地域历史</p><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国家体制下治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广、甘肃、青海等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推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播州杨氏土司起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止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725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杨爱时期的“播凯之乱”(详见明代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二是杨应龙时期的“平播之役”(最详细记载的是李化龙《平播全书》)。“平播之役”的时间,大多数认为总计114天,其中海龙囤决战49天。《播州杨氏土司研究》认为是152天,从1600年正月初二杨应龙的播州军夜袭参加“平播之役”的石砫宣抚司马千乘军的驻地之日算起,最终结束时间为同年六月初六。</p><p class="ql-block">播州杨氏活动的重点区域,包括杨氏曾统治的一些地区,主要有今贵州省遵义、桐梓、正安、道真、绥阳、仁怀、习水、赤水、福泉、凯里、黄平、湄潭、瓮安、余庆等区县以及今重庆市綦江区。</p><p class="ql-block">播州杨氏共27代30世袭:</p><p class="ql-block">第一世杨端(约845-907年),官号车骑将军,播州安抚使。浙江绍兴人,祖籍山西太原阳曲。876年,唐僖宗时期,杨端领兵剿除蛮虏,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人平播。驻白锦(今遵义城南二十里之皇坟嘴),驻军高遥山(今遵义县八里乡高岩山),授安抚使。</p><p class="ql-block">第六代六世袭杨昭。杨昭无子,以太原宗族杨充广之子杨贵迁承嗣(当时杨延朗之子杨充广奉诏出使广西,杨昭召之以礼),杨贵迁官至武功大夫、德州(原属四川)刺史,皇祐四年(1052年)在南州(今綦江)被其族叔杨先(杨昭弟)杀害。</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世十二世袭杨轸。宋淳熙三年(1176年)徙治所于堡北二十里之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区东门外河地),名“湘江”。</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十三世袭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大修先庙,铺路建桥,建学养士。作《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辩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官至武翼大夫,累赠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史,赐庙忠烈,封武威毅侯。</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代十四世袭杨价(?-1243年)。赠开府仪同三司、威武宁武忠正军节度使、右武大夫、文州刺史,赐庙“忠显”,封“威灵英烈侯”,其庙在桐梓县虎峰山。</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代十六世袭杨帮宪。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土司(元代确立土司制度)。杨氏土司一职至1600年,共15代,承袭323年。</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代三十世袭杨应龙(1551-1600年)。万历元年(1573年),杨应龙袭播州宣慰使职。1586年,明神宗朱翊钧以都指挥使之衔授杨应龙。后封骠骑将军。1600年四川总督李化龙率兵24万人分八路进攻,杨应龙军事武装10万人(加后备力量共15万人)作战,兵败后自缢。其长子杨朝栋被斩于京(兵败时杨应龙七子:杨朝栋26岁、杨以栋22岁、杨惟栋20岁、杨良栋18岁、杨胜栋15岁、杨堪栋10岁、杨奇栋9岁,中有凶残者)。杨朝栋子寿松由奶妈用布从后岩掉下逃至绥阳四面山庙里,后改名“含赤”。兵败后导致族人四处避难,宗谱遗失!</p><p class="ql-block">播州杨氏土司的军事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一是远程防御体系。距离海龙囤50-150里。主要关隘:娄山关(桐梓、汇川交界处)、桑木关(绥阳县城东7公里)、乌江关(遵义西南乌江边)、老君关(遵义西南)、三度关(遵义、湄潭交界处)、黄滩关(遵义东南120里)、落濛关(今名乐民城,遵义西45里),还有崖门关、镇南关、黑水关、大洪关、小洪关、木来关、合口关、羊崖关、板角关、南雄关、老鸦关、挡羊关、石档关、中泽隘、古楼隘、沙崖隘等。</p><p class="ql-block">二是中程防御体系。距离海龙囤50里至海龙囤山脚下。这一层防御体系以囤为主,以关隘为辅。主要有:沙溪囤(遵义西南方)、青蛇囤(湄潭县境内)、长坎、玛瑙、保子囤(遵义东中桥乡境内)、后水囤(遵绥桐交界处)、龙爪囤(海龙囤西北)、水烟、天旺、洪头、穿岩、新村囤(遵义西南)、海云囤(遵义之北高坪镇境内),还有鸡喉关、小关子、马坎关、底水隘、石子隘等。</p><p class="ql-block">三是近程防御体系。以海龙囤为主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史称“龙岩囤”,位于遵义县高坪镇海龙囤村双龙组龙岩山上,南距遵义市城区30公里。制高点海拔1354米,囤下海拔974米,仅西南与其后山峰相连,孤峰一蒂,三面临沟。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杨文时所造。杨应龙时重修海龙囤关隘。海龙囤是西南土司囤垒军事建筑中,规模最大、最险固、最完整的一囤。“海龙九关”:铜柱关、铁柱关、(天梯及古栈道)、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万安关、西关、后关。据传杨应龙撰有“养马城中,百万雄狮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的对联</p><p class="ql-block">1600年“平播之役”后,明朝廷“改土归流”,1601年将原杨氏土司管辖地一分为二:设立遵义军民府隶属于四川,领真安一州,遵义、绥阳、桐梓、仁怀四县;设平越军民府于原平越卫城,领黄平一州,余庆、湄潭、瓮安(瓮水、重安合为瓮安)三县,龙泉所改为龙泉县(今凤冈县),属石阡。——《播州杨氏土司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