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紧邻哥特式教堂发源地法国巴黎的西班牙,其哥特式教堂也是值得一观的。</div> <div align="center"><b>Regrada Familia</b></div><div align="center"><b>圣家堂教堂</b><br></div> <div>最瞩目的当属出自高迪之手的圣家堂,从1882年开始建造,至今尚未完工,它也是哥特精神的延续。</div><div><br></div><div>圣家堂一共构想了13座塔,包括西、南、北立面各4座和中央一座大塔,象征12使徒和耶稣基督。</div><div>话不必多,欣赏就好~~<br></div> 东侧入口:生之圣洁,让人眼花缭乱 主厅堂:肃穆,震撼,对天光的向往 东侧花窗:上午来,透过蓝色花窗阳光清爽透亮,让人精神焕发。 西侧花窗:下午来,透过橘色花窗阳光明亮温暖,让人沐浴时光的静好。 这就是午后时光 柔软温暖的午后,一切静好 西侧出口:死之悲痛,但谐趣淹没了素常的恐惧<br> <div align="center"><b>Cathedral of Barcelona<br></b></div><div align="center"><b>巴塞罗那大教堂</b><br></div> <div>虽然高迪的圣家族教堂更闻名于世,但巴塞罗那大教堂在这座城市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葬礼就是在这座教堂举行的。</div> 巴塞罗那大教堂始建于1298年,是加泰罗尼亚哥特式新风格的领头羊。<br>中厅及修道院从1317年至1448年修建完成,西立面及中心塔直至19世纪哥特复兴时期才加建完成,因此教堂不同部分风格差异显著。<br> 传说公元二世纪,古罗马帝国对基督徒进行迫害,年仅13岁的埃乌拉利亚宁死不放弃信仰,遭受种种酷刑,最终被钉上X架。她殉难后被当地人奉为圣女和巴塞罗那的保护神,这座教堂也是为她而建。 在巴塞罗那乃至西班牙其它地方,X架和十字架一样被供奉 如同经典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西立面的雕像柱-雕像嵌到一排排圆柱上,沿尖拱两侧弧形上升的“雕像串”更加精彩,圣徒手足相抵,像列队升天,最后在尖拱顶点相汇,有种胜利会师的感觉。 尖拱、三角形山墙造型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征,在教堂的外立面处处可见,显示出一种拔地而起、要冲破天际的气势。 大门正中的基督雕像 而教堂内部对哥特中厅内立面的典型的均分三段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一层极高的拱廊超过中厅高度一半,二层是低矮的高侧廊,三层仅有一个小玫瑰窗。由此中厅和侧廊在空间上融为一体,不像起源地法国的中厅和侧廊那么泾渭分明。<br> 典型的哥特式束柱拔地而起,为教徒撑起一片庇护的天地 圣女埃乌拉利亚的墓 拔地而起的超高立柱和拱廊非常醒目,浑然一体,与法国哥特的泾渭分明截然不同。 典型的哥特式四瓣肋拱顶 与教堂贯通的回廊厅,神职人员的休憩场所 据说教堂里这一直圈养的13只大白鹅也是为了纪念这位13岁就为信仰而现身的圣女。 哥特式飞扶壁,但非典型 <div align="center"><b>Santa Maria del Mar</b></div><div align="center"><b>马尔圣玛丽亚教堂</b><br></div> <div>说到教堂,在巴塞罗那还有一处不可错过,就是马尔圣玛丽亚教堂。虽然这只是教区教堂,规模不比巴塞罗那大教堂,但整体性、纯粹性和艺术效果上大大超越了巴塞罗那大教堂,尤其是室内空间,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哥特教堂中最精彩的杰作之一。</div> <div>Santa Maria del Mar被称为“海洋圣母”。建于1329-1348年,这是一座保佑水手和航海商人的教堂。</div><div><br></div>教堂由平民出资完成建造,全体居民都积极参与建设,尤其是码头卸货工,他们从蒙锥克皇家采石场和海滩搬运用于建造教堂的巨大石头,把石头一步一步背到建造的工地。教堂正门上的背石头的搬运工小型雕像就是为了向帮助建造教堂的这些码头卸货工致敬。<br> 教堂内部的装饰雕像也对搬运工人的劳动有记述 参观入口处<br> 教堂中厅将典型哥特内立面的三段式直接简化为两段式,超高的拱廊加玫瑰窗,舍弃了高侧廊。侧廊几乎与中厅同高。瘦削的支柱高达18米,柱子造型也从复杂的束柱改为简洁明快的八角柱。<br> 海船与圣母 四瓣拱顶,无横厅,装饰降至最低程度,所以八角柱支撑的四瓣肋拱顶更凸显哥特建筑最纯粹的崇高感。<br> 从教堂顶望向圣家族教堂 从教堂顶望向巴塞罗那大教堂 从教堂顶望向巴塞罗那海湾 《海上大教堂》一书是西班牙作家伊德方索-法孔内斯(Ildefonso Falcones)以马尔圣玛丽亚教堂为背景所创作,后改编成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