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义贞,一个如诗如画、义薄云天的名字;王义贞,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镇。千百年来,王义贞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息繁衍,孕育出一个个美丽的传奇故事。讲好义贞地名故事,挖掘义贞文化魅力,传播文化当代价值,是我们每名王义贞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了挖掘地名掌故,守住文化根脉。王义贞镇开展了地名文化追溯工作,深入全镇各村(居),通过现场踏勘,走访当地老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发掘地名典故、风物传说和人文荟萃。</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义贞文化说地名</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天走进朱桥村,讲述</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严叔端的传奇故事》</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具有抗日勇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的父亲严叔端,在湖北省安陆市(以前是县),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在百度中只要打出“严叔端”三个字,就可以搜索到有关他的事。2013年,父亲去世三十周年,为了缅怀先人,我决定写写我的父亲。也好让后辈们了解:前辈们为了革命的信念,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如何奋斗终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的祖籍在湖北安陆王义贞店朱桥村严家塆。父亲出生时家里很穷。我大伯严仲达从免费的教会学校“博文书院”毕业后,考到武汉海关工作。当时海关缉私的钱,除了上交以外,职员还能分到很多钱。大伯的接济,家里买了大片的山林和田地,开了榨油坊等。那时土匪猖獗,父亲便雇了人,买了枪,建了炮楼,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由于他穷苦出生,怜惜穷人。他从不逼租,还时常接济穷人。听老一辈的乡亲们说:山冲里人多田少,还经常遭水、旱、虫灾,乡亲们生活贫困。父亲将自己种桐树的山地,在桐子未收摘之前,借给百姓间作农作物,谁种谁收。请这些人收摘桐子,还发工钱。按理,山地都借给你种了,收成归自己,完全可以不发工钱,但父亲坚持发放。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不知帮多少穷苦人度过了荒年。有一个叫周明春的鳏夫,穷的可怜,干活都要背上两个孩子。父亲一直接济他,直到他把俩孩子拉扯大。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好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在当地的声望很高。他曾经几次率领武装打跑土匪。他胆大勇猛,让土匪闻风丧胆。在当时,他的地主武装的确是起到了卫家安邦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年,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军不发一枪一弹占领了安陆城。安陆沦陷前一天,安陆县长王襄携带修路的款项弃城逃跑。县保安队中队长王克洲指派父亲前去追赶,他带着家丁,紧急策马截住王襄,逼他交出全部现款。返回时,缴获国民党溃军捷克式步枪七支,机枪一挺。在此基础上,同年十一月,经代县长李睡悟的提携,组建了一支拥有五十余人的游击队,父亲被国民党授任安陆县第三游击支队二大队大队长,驻守安陆白兆山的岭南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三九年三月的一天,日军的车队运送粮食和食品,从王义贞店一带经过。消息传来,有人不主张打。一是怕被报复,再就是当时把日本人吹的神乎其神,没有胆量打。可父亲不信邪,坚决要打。日本人很嚣张,以为没有人敢对他们怎么样,在安坪公路上大摇大摆走着。父亲选择在徐家塆设伏,出其不意率部一举歼灭赶着牛车的八名过境日军。缴获长枪八支,牛车八辆,耕牛十六头,医药、罐头数百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安陆地方武装第一次自发的抗击日军,载入了史册。这一仗,大涨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当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闻讯后,很是惊讶,称赞父亲的魄力,随即下令嘉奖。从此父亲名声大震,成了安陆老一辈无人不知的抗日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同年夏天,新四军某二团部队开进安陆烟家冲。开明的父亲见是抗日的队伍,一周内,帮新四军征购大米四十余担,收集子弹两万余发,帮新四军开设被服厂和野战医院,并给予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父亲深明大义,能够体恤乡亲们的疾苦,具有爱国爱家的情怀。骨子里就爱憎分明,不畏强暴,对外来的侵略者是毫不留情,对抗日的部队是积极地拥护和支持,这也是他深得家乡父老乡亲敬重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走上革命道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四〇年三月,有一个叫党命的共产党干部,从事抗日活动。县长彭炳文下令要父亲杀掉他。此时父亲对共产党、新四军有所了解,看出他们是抗日的队伍。他当面答应,背后却放走了党命,结果彭炳文将父亲降了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同年六月,李先念率领豫鄂挺进纵队发起进攻白兆山战役。首先解决了反动军队杨弼卿的八百余人。然后继续向西挺进,到了父亲的炮楼一带,将其包围。鉴于父亲曾经帮助过新四军,由新四军二团一营营长夏世厚对父亲喊话。意为:我们是抗日的队伍,只要你能抗日,我们绝不打你。父亲开始很担心,后来看到新四军很有诚意,部队纪律严明;凭着以前跟新四军的交往,加上他放走党命,已遭国民党降职;再则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安陆的地方武装,没有什么战斗力,更别提打日本人了…… 想到这些,便让人放下吊桥,主动交了枪。他还把李先念司令员一行人请到家里。李先念交代了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赞扬了父亲帮助新四军以及曾经的抗日举动。父亲看到李先念真诚坦率的态度,当即表态:“中国人应该枪口一致对外,就让我跟你们一起干吧,我愿意做些抗日的工作。”李先念说:“好啊,欢迎欢迎!”我父亲随即提出要留一把短枪和一把长枪,还留他们在家里吃饭。李先念同意了并爽朗地说:“别人的饭我不吃,严叔端的饭我得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就这样,父亲率部加入了新四军。他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之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四一年四月,因农业歉收,父亲以自己的财产作抵押,到处借钱,帮助县执行委员会渡过难关。6月,经曹冰清(建国后曾任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多次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筹集粮款,特别是在新四军五师某部断炊之时,用自己的田产作抵押,从一些乡绅手中借得数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这些事,李先念副总理记得很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参加革命前,一九三一年已经结婚。第一任妻子郭远瑛为他生了三女一子,一九四二年八月,国民党顽固派将其前妻、两个女儿和儿子(有一个女儿去了外婆家)抓进监狱,企图强迫他屈服投降。父亲闻讯后满腔怒火,他说:“杀了我全家,我也要跟着新四军干革命。”后来他的妻儿们,经解救出狱。没过多久,唯一的儿子和小女儿就死掉了。通过这件事情,前妻郭远瑛和父亲的矛盾加大,一个要坚决革命,一个要维护小家庭利益,只好分道扬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这里不难看出,父亲参加革命绝非偶然,除了他敢于担当的品格之外,骨子里与身俱来的一腔正气和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使他参加革命后成长很快,最后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跨入新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玩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一边邀请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和谈,一边迅速调兵遣将,对解放区实施包围和进攻。到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三十余万部队,将中原部队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被困死与围歼的局面摆在军区领导的面前。中原军区被迫进行了突围,这就是后来有名的“中原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根据地委指示,要求父亲马上转移。他化装成教员,偕第二任妻子杨淑玉,由湖北应城出发,途经武汉、南京、无锡、上海,又回到南京去见周恩来副主席。按周副主席的指示,继续北上,经徐州、商丘、菏泽辗转山东。历时四个月,行程七千里,于九月下旬到达大连。在突围的路上,躲避敌人担惊受怕;经费紧张吃不饱饭,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一时找不到组织,郁闷焦虑,常常夜不能寐。父亲曾经过的是地主的生活,如今为了革命,流亡奔波忍受种种磨难,可想而知是多么地艰辛与不易啊!此时,父亲与杨淑玉性格不合愈发明显,到达目的地后只好分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时大连虽已解放,但有大量的百姓无房居住。根据罗荣桓的指示,旅大地委做出了《关于开展大连住宅整顿运动的决定》。父亲到了大连,先后担任大连岭前区副区长兼住宅调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正赶上了这场运动。只要牵涉利益,历来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可父亲为解除老百姓怕日本人卷土重来的顾虑,下到街区发动群众。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为制定分配方案呕心沥血。最后将日本战犯、军警宪特及官吏等的几千住宅调查得一清二楚,全部分给了最需要的市民。在当时,大连政府的这一举动,在父亲的精心付出下,工作圆满完成,使得刚刚翻身解放的市民,更加地热爱党,更加地拥护新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四八年三月,父亲奉命到鞍钢参加接收工作。鞍钢在日本投降后由苏联接管,苏联移交前已将重要机器设备运走,我方接收的只是一堆破烂。但我们一穷二白呀,破烂也不能放手,国民党也与我们拼命争夺。保护这些机器设备成了首要任务,他与广大干部、工人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披星戴月,将残余机械拆卸下来,送往解放区加以保护。待国民党军被彻底歼灭后,才又将机器设备运回修配重新组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四九年一月,组织正式调任父亲为弓长岭铁矿首任矿长。当时的弓长岭铁矿因被日本人掠夺和战争破坏,已是一片废墟,令人十分痛心!但父亲明白:弓长岭铁矿能否恢复生产,直接影响鞍钢所需铁矿石的供应,关系着新中国钢铁工业能否健康起步,这是历史重任。那时,隐藏的敌人蠢蠢欲动。他组建工人护矿队,与暗藏敌特进行殊死斗争。他克服困难,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缺衣少粮的问题。当时井下安全防护条件极差,他冒着塌方的危险,与工人一道乘升降机,下井指挥。日以继夜与工人滚在一起,激发了广大工人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和干劲。经过苦战,弓长岭铁矿新生了。父亲为恢复弓长岭铁矿的生产,为提供鞍钢所需要的矿石,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和同名电影就是以他的真实事迹为题材创作的,矿长唐黎岘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焦昆是塑造的。焦昆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许多都源于我父亲。记得一九七二年冬天,《沸腾的群山》作者李云德,以及北影厂的编剧、导演一行四人到我家中,还要我父亲讲述当年的情况。但在电影上映时,电影中并没有设立第一任矿长这个角色。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父亲还属于被打倒的对象。在那个年代,谁又敢去宣传一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的人。历史再现,怕观众去对号入座。因为在鞍山弓长岭铁矿的老一辈的心中,没有谁不知道我父亲才是第一个接管矿山的人,为当年恢复生产做出过卓越的成绩,他的事迹可是妇孺皆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这里不难看出,父亲是何等地热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有崇高的革命志向,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骨子里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使他为解放初期的建设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忠于党的事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全国解放那一年,在程超明(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夫妇的介绍之下,与我母亲纪素颜结婚,后来就有了我们姊妹四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五二年一月,父亲受命担任鞍钢电装公司副经理,参与鞍钢大型钢轨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三大工程的指挥工作。他率领工人分秒必争,战高温、斗严寒,高速优质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由于他的表现突出,成绩卓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一九五五年国庆节到北京天安门观礼台参加检阅,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五八年七月初,父亲到北京出席财政部、冶金部基本建设投资包干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邓小平和李先念接见来了全体与会代表,并合了影。与父亲一别十八年的李先念紧握着父亲的手,高度地赞扬他各方面惊人的进步,然后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地说:“严叔端,你可算是修成正果啦!”父亲无比地感慨,万分激动地说:“这多亏党对我的苦渡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解放以后的这十几年间,无论在哪里工作,父亲对党和人民都是忠心耿耿,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解决问题经常下到基层,说到做到,办事从不拖拉。他为人正直,敢于管理,敢讲真话。一九六二年父亲到成都四川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学习了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得知毛主席提出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的“三不政策”。父亲对四川省委某些负责人违背中央指示,搞计划外施工有看法。认为四川省委不听中央的话,在搞独立王国。还看到重钢购买的设备,花了62万元,工程不能上马,积压资金多年,实则是浪费。那时候62万是很大一笔数目,父亲感觉心痛。因此,就以上内容向省委写了一封“给党内的交心书、建议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在建议书中还提到一九五七年五月回老家湖北安陆(从北京调往重庆时宝成铁路还没修好,要从北京乘火车到武汉,再坐船到重庆,这一期间他顺便回了一趟老家)时,家乡农民插秧没有腊肉吃,还不如解放前等等,结果遭到了批判。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时,看在他是给党内写的,给他定性为“说了一些错话,丧失了阶级立场”。也正是由于他敢讲真话,“文化大革命”的遭遇便可想而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这里不难看出,父亲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骨子里的凛然正气和坦诚与执著,决定了他就是一个襟怀坦白、刚直不阿的共产党员,由此,也给他带来了灾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2年,全家摄于重庆大渡口。前排左起:严湲、严洪、严涛、严涢。后排左起:母亲纪素颜、父亲严叔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命运遭受磨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时的武汉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党委,为保自己就把父亲的那封建议书,从档案中翻出,以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出去。并公布他的地主出身,加之意见书中有“不如解放前”等字眼,简直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群众中炸开了花,磨难从此开始。群众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什么大地主、大恶霸、大军阀、阶级异己分子、混进党内的走资派等帽子一串串。然后就把父亲抓到一冶下属的公司关押起来,凡是他曾经领导过的下属单位召开批斗会都要把他弄去,挂牌子戴高帽子,跪洗衣板,挨橡皮管子抽打……天天要他写交代材料,强迫他承认反党反人民,承认是投机分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6年,严家四姐妹。后排左起:严涛、严涢、严湲,前排严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但我的父亲,在那个年代,他顶住了。从来都没承认过自己反党反人民,没有承认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就是因为他宁死都不肯承认的态度,使他的问题拖了很多年。极“左”的思潮竟有如此之魔力,人们都疯了,那态势是不把人整死誓不罢休。如今想起来,除了伤心难过,再就是觉得滑稽可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我只记得父亲从一九六七年关进去后,到一九七二年五年间,没有回过家。他一个人挨整,连带全家遭殃。小小的篇幅,容纳不了我们当时的经历,噩梦中的点点滴滴,不堪回首!电视剧里反映文革时期老干部及子女受牵连挨整的情节,在我们家里都发生过,一点也不夸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到了一九七二年底,父亲因身体不好,回到了家中,但是他的问题还没有结论。在那种年代,像我父亲这样的经历,在许多人眼里,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安陆的乡亲们是有口皆碑;父亲工作过的鞍钢、重钢,更是好评一片。他们到中央找中组部,要见李先念,去了几次,李先念对早已定论的历史问题,信口雌黄重新审查的做法十分反感,对调查组根本不予接待。直到一九七五年,我父亲仍未得到解放,李先念得知后十分气愤,派秘书捎口信说:“严叔端的问题,我在一九五五年审干时就已经给了结论,没有必要再多说了”。那么当时李先念是怎样写的呢,大概是这样的:“严叔端是富有正义感和爱国思想的,是主动要求加入抗日队伍的。入党以后,经得起组织的考验,尤其是对新四军五师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至此,父亲的问题总算弄清楚了,总算给他恢复了名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76年全家合影,前排左起:母亲纪素颜、父亲严叔端。后排左起:严洪、严涛、严湲,严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多年来,父亲无论处于什么境况,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相信毛主席、相信党。他认为,问题总会弄清楚的。我有时候跟他开玩笑说,你放弃了优越的地主生活参加革命,吃了不少的苦;如今却抓住你的地主前身,使你被关押批斗,遭了不少的罪。你后悔吗?而他却十分坚定地说:不后悔!其实在他参加革命之初,他哪能先知先觉,哪能知道地主会被打到。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宁愿吃苦受累,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说真的,像他这样对党、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和那份执著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是我心中的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这里不难看出,父亲是一个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硬汉,他立场坚定、始终不渝;他无怨无悔、气贯长虹;他骨子里的刚强与坚毅,使他经受住了考验,展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情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告慰在天之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父亲因患脑血管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他是多么地不舍,又是多么地无奈。他走的时候,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这不正是他的眷恋,他的遗憾,和我们的悲伤,我们的思念,幻化成漫天的泪水喷洒在天地之间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亲爱的父亲,饱含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止不住的眼泪迫使我停下笔。隐隐的、惴惴的痛一直在胸口,三十年了,魂牵梦绕,刻骨铭心!你伟岸的身躯、英俊的模样、严厉的目光、慈爱的神情犹如还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是一位党性观念很强的人,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一生经历了穷富变化,大起大落;为了革命,他舍弃家产,放弃优越的生活,唯一的儿子也被反动派折磨致死;他骁勇善战,抗日剿匪敢于冲锋陷阵。他政治嗅觉敏锐,洞察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反动,立即与其决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与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赴汤蹈火,奋勇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由一个将要变为人民敌人的人成为了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他这一生,为了革命,可谓奉献和牺牲巨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能顾全大局、服从分配,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他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做到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寒来暑往,多少个春秋,所到的工作单位,均做出了显赫的成绩。父亲在文革期间,遭到迫害。他仍然立场坚定,相信党,相信人民!怀抱着当初入党时立下的誓言:今生今世绝不叛党!他做到了!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无愧于他的铮铮誓言,他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光荣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亲爱的父亲,也请你放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你常年惦记的家乡百姓,正如你所期盼的那样,如今都解决了温饱,不仅插秧时有肉吃,天天都可以吃肉,天天都跟过年一样。我们党的民主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你曾经在《建议书》里写的那些话放在今天,根本算不了什么。你敢讲真话、敢于管理的精神值得提倡与弘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亲恢复名誉后又调往重钢工作,直到离休。去世后,重钢在可以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举行追悼会,座无虚席,庄严肃穆,十分隆重。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你的道路走的虽然曲折,但盖棺定论,你的人生堂堂正正,组织对你的评价,格调很高,不同凡响,终归是圆满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3年1月10日)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来源丨中国鞍山名人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文丨严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辑丨曾祥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发丨安陆市义贞文化传媒中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