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王光宙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瑞安支边青年支援巴基斯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筑路真实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6年10月2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尘封四十七年的真实故事,讲述十八位瑞安人在异国他乡肩负援外任务所经历一段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十八位瑞安籍青年和筑路部队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用青春和革命激情谱写出一页令人惊心动魄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夏天,十八位瑞安支边新疆的青年奉命出发,行程数千公里,越过喀喇昆仑山海拔5000米的红其拉普山口的水布浪沟边防检查站,跨出国门,到达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建设一条从中国边界至巴基斯坦北方省府吉尔吉特市的中巴友谊公路。 </p><p class="ql-block"> 公路跨越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在高山脚下沿着重峦叠嶂,山势徒峭形成深度切割状的印度河上游的大峡谷(也称洪扎河)一侧悬崖峭壁上开凿公路,架筑桥梁。在世人称之为公路禁区的昆仑雪山冰川地带,中国人的大智大勇使通途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中巴友谊公路的建成是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巴基斯坦人民称之为友谊之路,奇迹之路。今天,人们踏上这条公路无不惊叹于这项工程艰巨之余,更多的是为雪域高原上的奇迹而震撼,和对中国人的仰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当年出于国际形势及政治因素,我国援外筑路工程较大的项目:一是援建非洲的坦赞铁路,此项目是公开的。而其二,援建巴基斯坦的昆仑山公路是保密的,直到近几年媒体的追踪报道才慢慢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参加建设的十八位瑞安知青1966年支边新疆,1969年援外时,他们的年龄在18岁至21岁。他们是:王光宙、李瑞海、杨冷双、朱昌弟、梁寿康、陈锦平、孙碎康、郑金荣、缪锡强、周光松、陈增姆、林小龙、林进兴、涂胜治、吴万海、黄朝桢、黄银林、黄志勇。其中大部分人在任务最艰巨的工程三大队、桥梁大队工作。从1969年至1971年经历了洪水、雪崩、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的无数次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夏天,这里爆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雪水冰川融化汇集河谷,山洪咆哮翻滚。高海拔大峡谷河床落差大,洪水卷起大石滚动,相互撞击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彻底冲毁了原来修筑的运输便道,沿路各施工营地变成一个个孤岛,断缺粮食、物资,筑路部队陷入了极端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施工部队架吊桥、凿小道,在五六十米高的两山之间用多股铁丝扭成绳索架设吊桥,用炸药木箱板铺设的桥面宽度不到1米。人走五十米长的荡桥上,左右摇晃,脚底发软。桥下是洪水翻腾的深谷,眼睛不能往下看,一步一哆嗦的往前迈,每次走过吊桥都是一身的冷汗及长时间的喘息。胆子大是逼出来的,勇气是闯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陡峭的小路其实是陡坡上凿出的一行能踩脚的小坑,人要贴着崖壁移动,稍有不慎摔下山崖定会尸骨无存。战友们相互鼓励、相互关照,早起晚归去前方十公里外的转运站背负物资,分段转运、传递,度过最艰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施工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抢通运输便道后,进入正式公路的施工阶段。当年施工机械单一落后,每个中队(相当连)只配备一台推土机,一台空压机及为数不多的凿岩机,大部分工作量是靠战士们扔大锤,钢钎砸石,用水搬运。先开凿施工用人行道,开始往山体打山洞,直径不到2米往纵深开挖,八米深后左右分洞,往往一座山要打十几个山洞,然后用炸药掀翻山崖,当时场面是地动山摇,路基施工百分七十靠人铲、杠撬、手推车装运,工程之艰巨是后人无法想象。</p><p class="ql-block"> 工程三大队承担公路建设最困难地段,沿线三十公里都是高山石崖、激流险滩、地理环境极为恶劣。</p><p class="ql-block"> 这里经常发生泥石流塌方,山体高处稍有风吹、流石、就要发生泥石流塌方。刚挖掘出的路基转眼被淹没,人员撤离不及时就会有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冬季常发生雪崩,山顶雪团往下滚动,越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产生巨大气浪,把路基上的推土机抛向空中,又重重摔下河谷,面对大自然的恶作剧,施工部队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豪情壮志,谱写出战天斗地的壮士诗篇。</p><p class="ql-block"> 在巴基斯坦施工期间,几乎没有休息天,天亮上工地,天黑回营地,那是个革命激情燃烧的年代,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靠的是为国争光,为毛主席争光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大部份人员都不同程度受过伤,流过血,轻伤不下火线。每个人的双手都是打满血泡之后长出的老茧。缪锡强战友施工时被飞出石头砸断一条腿,至今腿骨上留下用不锈钢螺栓连接的钢板。</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三月公路竣工通车时,总共一百多位战友牺牲在巴基斯坦工地上,他们的名字刻在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碑上,他们的英魂将和巍巍昆仑山同在。数百位伤残战友的鲜血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浇灌着雪域高原的苍松翠柏。</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雪域高原,终年吃不上新鲜蔬菜,一年四季只能吃蔬菜罐头、梅干菜、水果罐头及猪肉罐头。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国家。施工部队只有冬天才能吃到国内用麻袋包着的冻肉。营养缺乏,加上高山缺氧,繁重的体力劳动,许多人患上头痛头晕、指甲发白,但没有人叫苦,没有人躺下。所有困难都难不倒、拖不跨这支近万人的中国英雄筑路部队。</p><p class="ql-block"> 十八位瑞安青年以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及勇敢不怕死的精神,都获得五好战士的称号,朱昌弟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跳入冰河抢救落水战友荣立三等功。杨冷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是那个年代的骄傲,他们是国家的好儿郎,为国家、为家乡争得了荣誉,是翱翔雪域高原的雄鹰。</p><p class="ql-block"> 十八位瑞安青年援外经历是知青上山下乡、支边洪流中一段可歌可泣的诗篇。告慰牺牲的战友兄弟,告慰参加建设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中巴友谊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一条长达160公里的昆仑山公路是环绕昆仑雪山的彩带,是连接中巴有谊的五彩之路,是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丰碑!英雄的筑路部队凯旋归国,他们又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他们没有财富,唯有喀喇昆仑精神伴随他们去创造人生的平凡、高尚。</p><p class="ql-block"> 转眼四十七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花白的花甲老人,有的也已退休。十八位中的大部份人已回到家乡瑞安,仍有少数人仍在新疆、西北生活、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偶尔相聚时,看到尚有人还保留印有国徽的服装及荣誉证书,心潮澎湃。重温当年在国外的峥嵘岁月,缅怀牺牲的战友,用鲜血、生命铸造的中巴友谊公路,至今令他们魂牵梦萦,情铸昆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待续</p> <p class="ql-block">《情筑昆仑》支援巴基斯坦建筑友谊公路四十周年战友欢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情筑昆仑》五十周年欢聚在瑞安花园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