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值深秋,柿子成熟的季节,受邀参加富平县作协举办的“南山与北山的对话——两市三地作家采风行”活动。富平是柿乡,这是世界闻名的,来富平,就必须去北山下的曹村看看。</p><p class="ql-block"> 出了县城向北行,给同行的长安作协朋友讲解。当问及阎良与富平的距离,我自豪地说:“富阎一体,早都不分远近没有距离了”。也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柿乡的主人了!</p><p class="ql-block"> 开车沿笔直的公路一路向北。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小麦才吐出了新绿,在黄土地上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十几分钟就到了曹村镇。因为是柿乡,又是制作柿饼的季节,农民、客商和游客塞满了街道,三轮车、小汽车、大巴车、大货车拥挤在十字路口,红绿灯也失去了作用。一队队的学生研学队伍和车辆挤在路口动弹不得,于是有人自愿当起了指挥才勉强通过。</p><p class="ql-block"> 穿过曹村镇的街道,从医院门前向北,朝着起伏的北山,青黛色山影的方向前行。两边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全是一架架黄澄澄的柿子,是去了皮挂起来晒柿饼的。人人都在忙碌着,空气里泛起甜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柿子林,已过了霜降的节令,柿树的叶子已渐变成了红色。勤劳人家的树上已空荡无存,红红的叶子挂在枝头,有忙不过来还未下树的果实,黄灿灿地挂满了枝头,有的枝条下撑着杆子,和树枝一起托举着累累的硕果。</p><p class="ql-block"> 果林边的空地上,间或地停了大巴车,从车上下来的男男女女飞奔向柿园。一时间,姹紫嫣红的俊男靓女,花花绿绿地就在柿树下,与枝头的柿子比起了美,挂在枝头黄灿灿的果实,把游客的脸庞也映衬的红红的。</p><p class="ql-block"> 各个合作社的门前、院子里挤满了人。“凌霜侯”神柿树的平台上,也站满了人,争相拍照,想要带走一点福气。路边,一队着校服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柿树下,举着电喇叭的老师在认真地讲解。树上的柿子笑盈盈地晃动着脑袋向孩子们招手,树叶轻轻地拍打着孩子们的小脑瓜,一个小男孩儿伸手去摸了摸树上垂下来的柿子,高兴地笑了。于是树上树下就全是精灵般舞动着。</p><p class="ql-block"> “富柿花柿子合作社”的广场上,几十台削皮机正在忙碌着。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动作轻盈地装果、用小刀去皮、下果,两秒钟一只,既快又好。手里的刀片在柿子身上轻盈地扫过。便有金黄的柿皮迎风飘舞起来,像极了舞动的彩带。“在富平尖柿博物馆”里参观结束,品尝了新品柿子,揭去薄皮,吸一口,浓浆爆汁,一股凉甜就冲向喉咙。同行的秦川老师连吃了四个,直呼过瘾!</p><p class="ql-block"> 门外的路边,柿农自发地摆起了一排土特产在售卖,几包山里的花椒、十几只软的淡柿、几桶粉红色的柿子醋,又或是几个白腿儿的金瓜,一只只带着山里的泥土气息,憨实地摆在路边,坐在后面的是几个同样憨实的大爷大婶。没有小商贩的吆喝和讨价还价的争吵,看中了就拿走,不会多收你的钱。那带着皱纹的深红的脸上只有真诚,浅浅地一笑间,叫你根本没有兴致去讨价还价。</p><p class="ql-block"> 曹村柿乡,我已来过三五次,景色大致相同,但一次与一次又都有着新意。原先路边的几处苹果园已不见了踪影,栽上了地理标志的“摇钱树”。站在“御果庄园”的平台上,南望八百里秦川。远处的秦岭山脉依稀可见,渭北平原苍苍茫茫,北山下是望不到头的柿树林。林间的小路上,是一辆辆满载柿子的三轮车,把果子向合作社、加工点运送。</p><p class="ql-block"> 沿着庄园外熟悉的小路向后山走去,山沟里依然是金灿灿的。沿山沟两边却增建起了许多蓝色彩钢瓦的柿棚。那些棚下就是一架架黄金果实,这些果实,在寒冬里就成了泛着白霜凉甜的柿饼,它们会穿着华丽的包装,乘汽车、坐飞机去往世界各地,为柿乡换回来丰厚的收入。</p><p class="ql-block"> 坐在一架架柿棚边机器旁的俊俏媳妇们,是在用双手捏造着一颗颗金色的真心,把倾注了无限爱心的果实挂起来、上了架,架子上一串串的柿子,仿佛就是几千年来,从长安城里挂出来的一串串宫灯。</p><p class="ql-block"> 遵照安排,吃饭在曹村镇街道。原来时间已过了午后,才感觉到肚子的确饿了。一行人便恋恋不舍地上车,向山下的镇点驶去。一路上,大家都打开车窗,尽量地奋力去再呼吸那醉人的甜香。车外的游客也嬉笑地向车里的人打起了招呼,大家谁也不认识谁,但来到柿乡,大家却都是熟识的,这亲和力竟是柿子给予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几桌饭在酒店包间里,我不急着吃饭,就到外面的大堂里坐下,寻找机会去聊天了。</p><p class="ql-block"> 在一张圆桌吃饭的一对父子旁坐了下来,二人每人怀抱一只大老碗,豆腐泡馍是店里的名吃,红亮的油汤里,白的豆腐块儿和馍块儿满满一碗,老人憨笑着和我打了招呼。</p><p class="ql-block"> “叔,这豆腐泡吃着每!”我小心地问。</p><p class="ql-block"> “美么!农村人饭量大,这比羊肉泡馍美”老汉用手抹去嘴角的红油给我说,随后又埋头喝了一口热汤。</p><p class="ql-block"> “您老多大年纪了?”</p><p class="ql-block"> “七十五了”老者伸出了五个手指,自豪地说。</p><p class="ql-block"> “今儿个卸柿子,忙完顾不上做饭,我就和父亲出来吃”一旁的儿子放下碗和我说话时,厚厚的嘴唇上沾满了红油,挽起的秋衣露出胳膊结实的肌肉。</p><p class="ql-block"> 父子二人于是争相给我介绍着,说今年柿子是大年,结果特别多,当我问是否能比去年多一倍时,老人就自豪地告诉我,多三倍都不止。去年他家挂了一架柿子,今年准备挂四架。儿子又告诉我:“柿树不好作务,都说柿子不成林,就是爱生病”他家五六亩柿树长势都还好,虽然种树,但不耽误平常做工,只是柿子命短,最近收获集中较费事些。老人告诉我,他有两个女儿都出门了,只剩了这个儿子是老小,四十多岁,他得帮着儿子种好柿树,这是他家的“聚宝盆”。</p><p class="ql-block"> 邻桌同样七十多岁的大婶儿和老人打过了招呼,原来是老同学,现在却不同村。大婶也是卸柿子忙完,老公和儿子去吃羊肉泡馍,他却爱吃这一家的饺子。于是两人互相说笑着,讲着过去小时候的事情。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离开柿乡时,路口依然是拥堵的,但人人脸上却都挂着笑,在太阳光的映衬下,这笑脸仿佛也和柿子一样地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