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体验半岛小渡后,在洪崖洞码头拾级而上,打卡戴家巷。</p> <p class="ql-block">重庆戴家巷</p><p class="ql-block">戴家巷老街位于重庆渝中区临江路北侧,耸立在数十米高的崖壁上。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此地毗邻临江门城墙,早年的贫民沿着城墙建户居住。清同治三年(1864年),随着国内外的商贸往来越来越频繁,这里也逐渐变成了集会的主要举办地。这里先后有洪崖门、镇江寺、顺城街、福音堂等历史建筑,特别是镇江寺周边地带是各界人士聚集的主要活动区域。</p> <p class="ql-block">崖壁步道</p> <p class="ql-block">洒金陡坡原是一坡很陡峭的云梯巷,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陡坎,分布着零星的吊脚楼。靠江一侧不少地方都不能修房屋,只有用栏杆挡住,靠山一侧也往往只有岩石,岩石上披着野草,偶尔有一两棵黄桷树。夕阳西下,阳光把那吊脚楼和岩石、野草、树木照得金灿灿的,远远望去,闪闪烁烁,于是取名洒金陡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段是否就叫洒金坡呢?</span></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畔</p><p class="ql-block">清代蜀中名士李调元(1734-1803)云:"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这便是重庆的吊脚楼与众不同的特色。吊脚楼的独到之处,由于越往上坡面越往后退,所以越到上层,吊脚楼的建筑空间越大,这与一般建筑恰恰相反,使其成为了最有重庆味道的地方,也因为它的停留让山城人多了一个怀旧的地方,被称为巴渝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现今还原的吊脚楼群,茂林修竹环绕四周,再现了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创造性杰作。</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孔</p> <p class="ql-block">水槽:当时建造吊脚楼居民用于排水的沟槽,其与屋顶相连,同时也可以把顺着岩层渗漏的水引入沟槽,防止其进入房间。</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洪崖洞就是仿照吊脚楼因势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飞仙岩石</p><p class="ql-block">据重庆市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飞仙岩是在约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由河流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后期随着河流的不断切割和侵蚀作用,形成了现今的陡崖形态,从清代开始就叫飞仙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