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的回忆

庭柱

<p class="ql-block">李登辉校长</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即民国20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引发江淮大水,这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灾。最难忘的莫过于从那年开始的苏北灾情,由于没有拦洪蓄水的控制工程,放荡不羁的洪水冲垮了里运河堤防,使里下河地区尽成泽国,毁灭性的水灾使苏北7.7万人丧生,千万亩农田绝收,大批灾民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 老爸是1931年年从苏北逃难到上海的,那年苏北发大水,庄稼颗粒无收。祖父带着父亲从苏北淮安乡下艰苦跋涉到上海。居住在上海曹家渡五角场的亭子间。当年父亲还不满18岁,除了一身的气力,他既无文化,也无技术,只能在附近三官塘桥上替人推车赚点小费,就是当年电影三毛流浪记里干的那个营生,后来租了一辆黄包车,在上海拉客。</p><p class="ql-block"> 有天老爸在上海大自鸣钟附近拉客,恰巧李登辉(复旦大学校长)坐上老爸的车到圣约翰大学讲课,到达后李登辉命老爸在门口等候,课后再拉他回去。见老爸跑得快,拉的稳,人也老实,李校长开始包用老爸的车,后来老爸就成了李校长的车夫和跟班,多年跟随他的足迹,我后来也于1950年出生于复旦大学徐汇村。</p> <p class="ql-block">1947年为纪念李校长修建的登辉堂(今相辉堂)</p> <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前校长李登辉在复旦大学教学40余年,他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印尼,早年毕业于美国哈弗大学,后回上海从事教育工作,曾亲赴东南亚筹得华侨捐款32万元,回来后购买上海北郊区70余亩土地,一举奠定了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复旦的学生有意为李校长立传,在他面前提出此想法后,李登辉一口否决,正色答曰:“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强得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记载,我为什么要留下任何记载呢?)”</p><p class="ql-block"> 家父张阿长自1932年起便是李校长的跟班,多年追随李校长并得到他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李校长英文很流利 ,普通话说的很是勉强,但是父亲清楚地记得他曾经说过:</p><p class="ql-block"> “我归国后,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p><p class="ql-block"> 李校长不幸于1947年病逝于上海,下葬于虹口区一座公墓内,其墓碑上的字系由著名书法家,李校长挚友于佑仁撰写。</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虹口那座公墓拆迁,李校长的坟墓被迁到上海宝山县杨行的荒地里,后来当地土地整改把李校长的墓作为无主荒墓挖掘平整,至今不知去向,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我1950年出生于复旦大学第二宿舍,虽然没有见过李校长本人,但是我在他亲手创建的,并以他的字为名的腾飞小学读书,在复旦大学登辉堂(现在叫相辉堂)看过无数的电影,戏剧,听过音乐会,在图书馆借阅过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说我是在复旦大学的的环境里成长,受到过他深深的熏陶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培养出了十几位大学校长,几十位科学院院士,不计其数的学者,教授。虽然李登辉校长的墓碑已不复存在,但是他在复旦人心中的丰碑永存。每当我们走进校园情不自禁的会想起李老校长,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得知复旦大学如今的发展,应该可以安息了吧!</p> <p class="ql-block">李校长大殡之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