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阿灵顿国家公墓座落首都华盛顿,对面就是林肯记念堂。原本属于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南北战争爆发后,因为无法亲自缴纳房产税,李将军的土地被联邦政府没收。后来,这片土地被开辟成了国家公墓,用来安葬战争中阵亡的士兵。有趣的是,公墓里第一个下葬的,竟然是一名南军的俘虏。</p><p class="ql-block"> 公墓的环境十分宁静,墓碑整齐地排列着,每一个墓碑都简洁而庄重。这里并没有那种阴森萧瑟的感觉,反而像是一个美丽的公园。公墓的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来到阿灵顿国家公墓,我们国家最神圣的圣地,请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庄严和尊重,请记住,这里是圣地。”这句话提醒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这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除了普通的墓地,公墓里还有一块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无名将士墓地。这块墓地有特殊的待遇,有陆军仪仗队24小时值守。因为在美国人的心里,那些为国捐躯却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是最值得敬仰的。</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里是公墓,但它像公园那样美丽和宁静,以阿灵顿山岗为中心,墓园分布于斜坡和平地,总占地面积612英亩(约2.48平方公里),到处是绿草,四周是树木。到20世纪90年代,总共有22.5万人长眠于此,平均每周安葬18人。长眠在这里,首先是战争中阵亡的士兵,政治家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国家有杰出贡献者。</p><p class="ql-block"> 后来,毕其一生在军队中服役者,或在国家重要行政岗位上去世者,也可以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后来,在经过严格程序批准的情况下,有的安葬者的第一代子女可能随葬。随着时代的推移,阿灵顿公墓安葬者的范围已有所拓宽,有些在某一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如宇航员)亦安葬在阿灵顿。有一些将自己的大半生都伴随军旅生活的妇女,也可以在生命终结之后在这里安眠。</p> <p class="ql-block"> 在华盛顿的最后一天,队员继续去国家美术馆找名画,我们三个坐地铁来到阿灵顿。</p><p class="ql-block"> 公园很大很大,入口有很多个,我们是从边门进的正门出的。进去是要安检的,安检也是比较严格的,包都要打开检查过。</p><p class="ql-block"> 进门看见的就是一排排的白色墓碑,横竖斜看都是列队方阵。</p> <p class="ql-block"> 阿灵顿国家公墓规模庞大,陵园呈半圆形,周围树木蓊郁,园内芳草如茵,墓地绵延起伏,洁白的墓碑鳞次栉比,宛如逝者的庞大军阵,声威浩荡,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台阶去阿灵顿之屋,山很高台阶很多,到上面有点喘的。</p> <p class="ql-block">主屋</p> <p class="ql-block">佣人房</p> <p class="ql-block">与林肯纪念堂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从阿灵顿之屋看墓碑</p> <p class="ql-block"> 肯尼迪墓地,其中左右靠外部的墓地是两名夭折孩子的墓地,中间左边的是肯尼迪墓地,右边则是肯尼迪妻子杰奎琳·肯尼迪墓地。</p> <p class="ql-block">肯尼迪夫妻二人墓</p> <p class="ql-block"> 肯尼迪墓地的“永恒之火”,这肯尼迪下葬时杰奎琳亲手点燃的。这个装置能控制天然气和空气的比例,使得火焰的颜色和形状保持不变。虽然过去了50多年,但这束火焰从未熄灭过。</p> <p class="ql-block"> 走了二万多步累得不行,本想找人称“飞虎将军”,自称“半个中国人”陈纳德将军的墓(公墓唯一写中文墓碑的人),这里实在太大走不动了网上找个图片看看片。</p><p class="ql-block"> 照片也没拍几张,按我们中国人习俗到墓地不应该拍照。</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人很多,也有观光汽车接送(发现他们每个地方都有纪念品商店),我们出门时正好看到一个大车过来,全车穿黑色西服,一个手拿折成三角状的国旗,一个手拿鲜花,墓地工作人员过来迎接并引路向公墓内走去。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了特殊几个墓地外墓地不分等级,将军与士兵,紧密相连。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你能见到真正的独立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不仅如此,更人性的一面,每块墓碑下,埋葬的不仅仅只是这些死去的勇士还有他们的妻子和孩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