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典型元素,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国文化中那些独一无二、历经风雨而不朽的精髓,其中汉字便是这漫长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洗礼,汉字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更迭,更作为文化传承的坚实桥梁,持续闪耀着智慧与美的光芒。西南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了“初识中华文化基因”丛书。这套丛书是基于已有的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用通俗化的语言编写而成。全书图文搭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并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h3></br><h3>探寻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为何中国文明千年不息?根源在于我们未曾间断的文字传承。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灵魂的寄托,文化的基石。从远古仓颉的灵光一闪,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书同文”壮举,中国文字历经沧桑,却愈发坚韧,它如同一条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h3></br><h3>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见证了中华文字从古朴到精致,从单一到多元的华丽蜕变。它不仅承载了道德礼仪的孔子智慧,更在农耕文化的沃土中绽放出书法艺术的璀璨之花,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演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凝聚与升华。</h3></br><h3>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变化时,中国文字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断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内涵。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外国友人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那横平竖直的笔画间,蕴含着文化的坚韧与传承;那一撇一捺的灵动中,展现着文明的活力与希望。</h3></br><h3> “初识中华文化基因”丛书共分为七大篇章,每一册内容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通俗化解读。从神秘的甲骨占卜记录,到青铜器上镌刻的铭文;从简帛文献中记载的古老智慧,到秦汉法律文书的严谨规范;再到简帛数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石刻书法艺术的永恒之美,乃至纳西族独特的哥巴文字……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一次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通过这套丛书,读者朋友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文化共鸣与自信。它不仅是学者们的案头之宝,更是每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h3></br><h3>这套丛书的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明快,适合国内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也适合国外研究汉学的专家和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无论您是文化爱照着、历史研究者,还是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够在这套丛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收获。</h3></br><h3>阅读这套丛书,你将深刻体会到为何中国只能是中国人的中国——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明根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字,感受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让我们携手走进中华文字的殿堂,共同探寻华夏文明的无限可能。</h3></br> <h3><strong>第一卷</strong></h3></br><h3><strong>《殷墟甲骨:从安阳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strong><br></br></h3></br> <h3>作者:闫佳琳</h3></br>本书将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探索甲骨文的奥秘之旅。本书详尽阐述了甲骨文的惊人发现与出土过程,细致描绘了甲骨的整治工艺与贞问仪式,科学解析了甲骨的分期断代与分类体系。同时,此书还全面剖析了甲骨文的研究历程,揭示了这些古老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与深厚价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着重强调了甲骨文占卜的内容,展现了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深刻认识到,殷墟甲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从河南安阳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的闪亮名片。 <h3><strong>第二卷</strong></h3></br><h3><strong>《钟鸣鼎列:青铜时代的文明记忆》</strong></h3></br> <h3>作者:李发</h3></br>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的辉煌,系统介绍了青铜器的起源、种类、铭文、纹饰,彰显出青铜铸造技术代表的先进生产力、青铜器形制与花纹体现的高超艺术品位,以及青铜礼器所承载的以祭祖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带领读者领略青铜时代绚烂多彩的文化魅力。 <h3><strong>第三卷</strong></h3></br><h3><strong>《书于竹帛:重见天日的地下图书馆》</strong></h3></br> <h3>作者:张显成</h3></br>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简帛这一重要文化载体的方方面面,包括其载体材质、成书过程、书写特点、多样化的形式、独特的文字特征,以及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大地上相继发掘出大量先秦汉魏时期的简帛文献,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大多失传已久,重见天日之时,犹如一座座深藏地下的图书馆被逐一开启,为我们展现了美不胜收的历史文化宝藏。 <h3><strong>第四卷</strong></h3></br><h3><strong>《金科玉律:地下出土的简帛法律文书》</strong></h3></br> <h3>作者:李明晓</h3></br>本书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出土简帛法律文献的四大主要类别——律令、案件汇编、司法文书及司法档案,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思想。这些珍贵的文献不仅映射出古人的自然生态意识、男女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维度的法律观念,更在与传世文献及其他出土法律资料的相互印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透视古代法制观念与制度全貌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法制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h3><strong>第五卷</strong></h3></br><h3><strong>《占问苍天:出土文献中的数术文化》</strong></h3></br><h3>作者:王化平</h3></br>本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数术文化,涵盖了龟卜、筮占、梦占、择日、星占等多个方面。本书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出土文献,引领读者了解古人在认知世界、不懈探索的漫长征途中,如何发展出了一套旨在预知未来、推测吉凶的独特知识体系,从而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智慧。 <h3><strong>第六卷</strong></h3></br><h3><strong>《笔走龙蛇:刻在石头上的千年法帖》</strong></h3></br> <h3>作者:徐海东</h3></br>本书精彩讲述了碑石作为文字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镌刻下历史的沧桑巨变,映射出文字演变的漫长轨迹,并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碑石,既是定格的历史见证,也是凝固的艺术瑰宝,先贤们以笔墨书写、镌刻留痕,使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文脉得以绵延不绝,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活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碑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每位中国人深入了解、细细品味,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韵味。 <h3><strong>第七卷</strong></h3></br><h3><strong>《音字奇葩:纳西哥巴文揭秘》</strong></h3></br> <h3>作者:李晓亮</h3></br>本书专注于揭示纳西族先民独创的音节文字——纳西哥巴文的神秘面纱。这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宗教文献,2003年,与东巴文共同构成的东巴古籍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共享的珍贵文化遗产。相较于象形符号丰富的东巴文,哥巴文展现出更为抽象、笔画简洁、符号性强的特点,且其异体字众多,独具特色。本书从多个维度对哥巴文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包括其概览、字符特征、实际应用、文字改革历程、研究简史,以及哥巴文字词典的编纂使用与经典文献概览,为读者深入了解和探索这一独特文字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独特的视角。<h3>来源:中希文明互鉴中心</h3></br><h3>编辑:彭东艳<br></br></h3></br><h3>审读:杜佳芮 张昊越<br></br></h3></br><h3>审核:徐中仁</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