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游戏” 和“游戏心态”</b></p> <p class="ql-block"> 汽车的普及用了45年,收音机花了40年,电视机近30年,而手机则是5年。科技变化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就被卷入其中,为了适应变化,我们必须学习怎么利用科技,让科技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被科技奴役。看完此书,深感自己特别幸运地成长在一个只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时代,一个大脑没发育的成熟孩子怎么可能仅靠自己的力量抵挡来自多巴胺科技产品诱惑?一方面是成长期不可抗拒的诱惑,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决定了未来的社会自动化程度必然更高,对劳动力有更严苛的要求。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些变化需要什么能力?作为父母,能做些什么?作为老师,能做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网上搜一搜就可以知道给定问题的正确答案。死记硬背已经不是孩子成功的关键,他们需要掌握的是那些“无法输入计算机程序”的技能。书中指出这些技能是体现五种CQ的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奉献意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们只有拥有了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才不会人云亦云、陷入信息茧房,才会自己去思考、甄别;只有思考,才懂得怎样对人工智能提出恰当的问题;只有会提问,才能在繁杂的信息海洋里甄别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当利用这些信息,成功解决问题,甚至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时,人体会分泌血清素,感觉到快乐、自信、满足。不久前,当马斯克的SpaceX星舰在试飞屡次失败后终于成功时,他体内的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水平一定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得像马斯克一样,才能拥有这种感受,孩子们通过写作、绘画、运动等各种方式刺激他们的创造力时,一样可以享受到本能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作者说“孩子生来就是创新者,这是由他们的DNA决定的”,而挖掘他们独特潜能的关键是“游戏”。“游戏是我们的本性。。。对所有动物的幼仔来说,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会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小脑生长速度和大小。。。游戏还会刺激神经发育。。。游戏还会刺激与抽象思维、情绪调节、问题解决与战略制订等相关的神经通路。。。在灵长类动物当中,游戏有助于建立和重建亲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游戏”是指讲故事、身体运动、庆祝活动或有目标的、教育性的、想象性的活动,不包含被动的组织化的电子游戏。拼乐高、踢足球、课堂里的角色扮演、猜谜、实验,甚至是做白日梦都是“游戏”;网络游戏“我的世界”是让孩子们创造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是“游戏”。但在诸如“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的网游里,玩家是在一个创建好的世界里扮演单一的角色,大脑里不能建立起想象力所需要的神经突触连接,就不属于作者笔下“游戏”的范畴了。</p> <p class="ql-block"> 在结果性不那么强的“游戏”中,孩子慢慢地形成“所有的动物都是在反复尝试、不断犯错中了解这个世界的”、“错误和尝试同样重要”的潜意识,逐步形成“游戏心态”。这会让他们敢于去反复尝试、接受和理解错误,把错误视作学习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创造力和自信心,形成正向循环,而不是把错误和失败等同起来,害怕犯错,害怕尝试,固步自封。</p><p class="ql-block"> 试错是有成本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和生活里,想要完全的“游戏心态”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在课堂上多设计一点游戏少一点说教,帮助孩子在“玩中学”;对待成绩单,多一份对错误的宽容和分析少一点对分数的焦虑,帮助孩子从容地面对考试;当孩子做家务,犯些像打破盘子这样的小错时,少一点牢骚指责多一份鼓励支持。。。</p> <p class="ql-block"> 想象力游戏可以用在使孩子焦虑的活动前,像考试、入园焦虑,可以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p> <p class="ql-block"> 作者也提到我们中国的教育。随着强调思维品质发展的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孩子们一定会更勇于尝试,更勇于试错,相信未来我们自己的“马斯克”一定在他们中间。</p> <p class="ql-block"> <b>成瘾、压力、孤独</b></p><p class="ql-block"> 关于成瘾,有两个著名的案例。案例一:在越战期间,美军为了让士兵保持精力、提高警觉性以应对长时间的战斗和执行任务,大量使用成瘾性的兴奋剂类药物。战后,大部分使用过这些药物的士兵,在脱离了战争环境、得到家人关爱和社会支持后,成功戒断了药物依赖。案例二:把老鼠分为两组。第一组生活在“老鼠乐园”,为老鼠提供充足的食物、水源、玩具和交配对象等;第二组在普通笼子中,老鼠的生活空间狭窄、环境单调。然后在两种环境中都提供含有吗啡的水让老鼠自由饮用。在“老鼠乐园”环境中的老鼠排斥喝含有吗啡的水,不易成瘾;而在拥挤笼子中的老鼠则容易对含有吗啡的水产生依赖,甚至成瘾。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压力环境会导致药物依赖。当压力已经超过正常的承受范围,我们就必须要从物质上找一个东西去支撑精神,换句话说,所有的成瘾都是缓解痛苦的手段。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压力大时,逛街、购物、吃饭、追剧、运动、刷视频也是一种无伤大雅的成瘾行为。但一旦这类行为过度,就会对身体有害,比如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网瘾。</p><p class="ql-block"> 但“老鼠乐园”只是人造的乌托邦,刘慈欣在《三体》中借文明高度发展的三体人之口提到,生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是文明比我们高得多的外星人也不例外。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类困难,所以学习怎么自我调节,怎么应对生活,怎么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1.帮助孩子把压力化为挑战,像遇到困难的任务,帮助孩子把大任务拆解成小目标,再逐步完成;在课堂中为孩子们搭建“脚手架”,铺垫足够信息,辅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帮助孩子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建立好的习惯。其关键在于:行为本身是否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体验,“持久的好习惯必须是内在的,它们需要从内心生发”。比如,要孩子养成多阅读不玩手机的习惯,家长们首先就要以身作则,自己不玩手机,经常阅读,轻松地和孩子聊聊看过的书,孩子把阅读与美好的感受联系起来,自然形成阅读的习惯。反之,如果家长开启施压模式,强迫孩子每天放学一回家,先读半小时的书,这时孩子又累又饿,阅读和痛苦联系一起,孩子永远都不会爱上阅读。</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与社交、运动、学习和培养兴趣爱好等活动,孩子们能够保持生活的多样性,拓宽生活体验,并产生积极的感受。作为天生的社交动物,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也是孩子们的本能需求。例如,我们学校的运动会、跳蚤市场、艺术周、“无课日”、社团活动以及“天亮就出发”的研学活动,都是孩子们课外集体协作的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将学校、同学与有趣、积极的体验相结合,从而有效缓解学习压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遇到负面情绪时,就通过玩游戏、玩手机缓解,会形成上网来逃避真实世界的习惯,网瘾是必然的。其导致的多巴胺分泌失衡会加重压力反应,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此而起。2012年,美国的智能手机占有率超过人口数的一半,与此同时,美国的焦虑、孤独、抑郁和自杀行为发生率突然增长。前段时间,美国有个14岁的男生为Ai殉情。我国有研究表明,新冠疫情线上教学期间,中学生焦虑的检出率为27%,抑郁的为24%, 自我伤害的为22%。</p> <p class="ql-block"><b> 自我关爱</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这个话题是让我最深有感触的,毕竟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例,只是没想到在一本关于网瘾的书里能读到。</p><p class="ql-block"> 在本书正文开篇之前,作者用整整一页纸,仅写下了这句话:“Know thyself. Love thyself.” “Know thyself”,这句镌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凸显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一个人唯有深入了解自己,方能建立起与自身的积极关系,进而才可能与他人、社会、自然形成正向联结。当人处于这种正向平衡状态时,幸福油然而生,成瘾是不可能存在的。而“Love thyself”则是构建和谐自我关系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 作者不仅仅提出爱自己的口号,而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实打实地一步步教我们怎样关爱自己。</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从书的开头到结尾都在不断地强调“一定要记得休息!”在此,摘抄一小段。</p> <p class="ql-block"> 用马斯克的话结束本文,希望我们每个人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屏幕时代,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