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文根据沙溪家谱资料,网上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我们家庭几十年来的演变发展经历所编写的。我力求从远到近,由粗到细地介绍余氏家族的情况,特别是本家族的的情况,以此作为本家人了解家族及家史的情资,不作家族史实依据,也没有任何意图,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 一、余姓渊源及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 1、溯源头、得姓元祖乃由余。关于余姓出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出源姬姓。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由此始。据有关谱籍记载:后稷数传至周武王,其子叔虞被封于唐,叔虞之子燮封为晋侯。再传晋哀公,其子由余目睹朝政紊乱,遂远走西戎而入秦,辅佑秦穆公称霸西戎,其后裔遂以名为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礼部尚书余奭向宋真宗进《呈谱表》也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以伐西戎之策《兵法六篇》献秦穆公。“秦穆公则用由余之谋伐戎王,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遂称霸西戎”。由余是余氏得姓的始祖。《风俗通》载:“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出自姒姓。为夏禹小儿子姒罕,封姓为余。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后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姒启。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后代相传为余氏。禹妻是绍兴涂山之女,涂字中含有余,禹封小儿子姓余,有纪念妻子之意。</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余氏系铁木真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宰相之家。据《余氏总谱》记载:云南镇雄县余姓系铁木真复姓所改。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五个儿子。五个儿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率兵追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疑问,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谐音,堪称一字双关。</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余氏出自赤狄族,隗姓之后,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姓氏之说法,但大多数余姓都把由余当着得姓的血缘始祖。</p> <p class="ql-block"> 2、历迁徙、望出江南三郡地。春秋时,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因此,一般认为余姓发源于陕、甘一带,由余后裔也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后裔开始东迁,迁至青、豫、衮等州。西汉时,余姓后裔迁居下邳(今江苏雕宁西北)。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36年),居下邳的由余后裔余珠杰拜平虏将军,并被加封车骑将军,发展成为下邳的旺族世家。余珠杰的裔孙余祯佐汉光武有功,被封为新安侯,其后人繁衍于新安(今安徽歙县),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汉朝以后,余祯的部分后裔徙迁蜀瓘口峨眉州(今四川峨眉山市)。三国时,余姓后裔迁徙江浙,散播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带,形成一支强大的郡望“吴兴”余姓子民。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是新安郡(今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一带的旺族。所以,余姓素有“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之说。</p><p class="ql-block"> 东晋明帝时,因余姓忌讳,于太宁二年(公元323年)奉命敕改佘。直至唐代,国宁监余泳上奏唐肃宗,才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准予复姓为余。因此,余佘两姓可谓同源一脉。“永嘉之乱”后,由于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余姓后裔继续大举南迁,其中一部分余姓族人进入湖北、湖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唐初,有余姓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之光入闽,落籍福建。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余钦出任太常博士。余钦为唐目录学家,初官为四门直讲,唐开元六年受秘书马怀素之聘任修书学士。他与韦述、毋煚治总辑史部图书,于开元九年十一月修成唐代一部官修目录一《群书四部录》200卷。书目修成后余钦擢升为集贤院学士。据余氏总谱有关记载:余钦是“由闽徙江南微州之休宁,官昭武都尉。”他的儿子曾在四川任太守,后由四川峨眉迁至江西饶州白塔。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因避安史之乱,余钦随其父余青由江西饶州鄱阳迁徙福建建阳,随后迁居福建上杭,古田杉洋开基。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起,四川峨眉的余姓后裔为避战乱逃往饶州(今江西上饶市),抚州(今江西临川市),盱江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军攻陷建州(建欧)时,居于建阳的余镐避居甫田,后耕隐壶山以终。原居福建同安的余渊海因避黄巢兵从同安迁居邵武,后又转韶州曲江县(今广东省)武溪。余渊海成了余氏进入广东的始祖。唐广明三年(公元880年)黄巢兵陷长安后,世居新安江畔休宁县的良、从、衮余姓三兄弟,分别徙居于分宁(江西修水),韶州(广东韶关),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他们的后裔又有迁江西奉新、临川;广东五华、大埔、平远、海丰等地。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李存勋死于兵变后,时为长公主附马的余良曾孙余烈挈妇将雏避走湖北广济双城白兔山,“隐居野处,繁衍生息”,成为广济的余姓始祖。</p><p class="ql-block"> 至宋代,余姓基本涵盖了全国各地,而且余姓后裔也人才辈出。北宋仁宗时,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的曲江人余靖名动朝野,他以敢于直言著称。余靖(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余靖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藉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天圣年间范仲淹被贬,朝野百官不敢替范仲淹辩护,余靖挺身而出为范仲淹说话,结果他与尹珠、欧阳修一同被贬。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余靖任右正言,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升为谏官。他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曾三次出使辽国,后因用契丹语做诗被人弹劾贬出返乡。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依智高造反,余靖被任命为云南四路(今广西)经略安抚史剿灭依智高,并且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他随即被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余靖病逝,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赐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广东百姓建有一座“八贤堂”,余靖为八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宗时(公元1225-1264年),浙江舟山的余姓“忠惠堂”成为江南余姓中昌盛的一支,其始祖为余天赐。余天赐(公元1180-1241年)字纯父,号畏斋。昌国县甬东村监桥(今浙江舟山城关镇蓬莱新村)人,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进士,任宰相府幕僚。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六月,宋宁宗立弟弟沂王赵柄的儿子赵贵为皇子,改名赵竑。宰相史弥远与皇子想废立,他密嘱与他有世交之谊的余天赐物色皇族子弟入官。是年,余天赐自临安(今杭州)回乡,在越州(绍州)找到了宋太祖的十世孙赵与莒、赵与芮兄弟。次年,史弥远又秘密将赵与莒接至庆元(今宁波),命余天赐母亲朱氏教他学习宫廷礼节。同年八月,史弥远设法将赵与莒接入宫任秉义郎,不久封为济国公。嘉定十七年宋宁宗病危,史弥远矫诏封赵竑为济阳郡王居湖州,立赵与莒为皇子。宁宗逝世后,赵与莒即位,改元宝庆,是为理宗。余天赐因拥立赵与莒有功,擢升十分快,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为参知政事并同知枢密院事。嘉定四年授资政殿学士,后又被封为奉化郡公。他母亲朱氏被封为楚国夫人。他的弟弟余天任为兵部尚书。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余天赐逝世后被谥为“忠惠堂”。浙江余姓以忠惠为堂号,成为江浙一带显赫的名门旺族。</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清代,福建、广东沿海余姓族人开始迁徙到台湾。</p> <p class="ql-block"> 3、现人口、姓氏百家四十名。如今,余姓后裔遍及全国各地。其主要郡望地有:新安、下邳、吴兴。主要堂号有:清严、忠惠、八贤、下邳、敬义、敦睦、亲和、四谏堂、风采、绍贤、永言、丰乐、端木、维新、锦乐、致和、明德、雍肃、笃新、宝善等。</p><p class="ql-block"> 余姓人口在宋朝时期约八万多人,占全国人口的0、1%,排名一百二十位以后。明朝时期约五十四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8%,跃居为全国第三十五位大姓。当代余姓人口约四百九十七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名五十一位。根据二零零六年一月新华社公布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余姓人口已增长到五百五十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排名第四十位。</p><p class="ql-block"> 余姓又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七省最多,约占全国余姓总人口的77%。余姓在台湾姓氏中人口排名也是第四十位,其中以台北市人口最多,北县次之。</p> <p class="ql-block"> 二、本族始祖与世脉由来</p><p class="ql-block"> 1、道潜公、隐居沱川成始祖。据有关宗谱记载,本族余姓发祥地是婺源沱川,始祖为余道潜。婺源县自古均为安徽属地,在宋朝以前隶属歙州管辖,宋后歙州改为微州,一九四九由来年全国解放时婺源县才由安徽省改为由江西省管辖。据《婺源县志。寓贤》中记载:余道潜字希隐,宋雍熙进士智孙、舒城宰永锡子。登宋政和八年进士,任桐庐主簿,博极群书、精于天文地理,为政严明,民甚德之。时朱勔采奇石异卉贡献朝廷,将次桐庐,道潜说:吾岂剥民以媚权贵。不去,终必成祸,遂挈妻子至婺源沱川(篁村),未经年,方腊起兵,浙东、西遂大乱,人始服公之先见。</p><p class="ql-block"> 主簿为县治官职,宋时大县设县令、县尉、与主簿三官职,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藉等事的县官,正八品,相当现在的副县长。道潜公隐居沱川后人口逐渐繁衍,并派生出若干分支徙居在近邻处,先后建立鄣村、燕山、理坑、东坑等居民点,东西相望五里,对外统称沱川。道潜公字希隐,便以“希”字作为沱川余姓排行开元,取“希宋君小百千万,覬弘仁敬德昌于,寿祖光文东”,等字作为余姓世脉的辈份排行。</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宗谱记载,道潜公祖上故里应为安徽桐城,至于他当时何故选择沱川隐居,这或许多少与朱熹的父亲有关。据《沱川余氏宗谱》记载,道潜公与朱熹之父朱松同为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同科进士,朱松家居婺源县紫阳镇,两人素有旧谊。朱熹为朱松之子,朱熹后来在浙江为官,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3年),他第二次回婺源故里时,曾为道潜公画像题赞:“精神秋水也,莹澈清滟;心胸开豁也,江淮济渎;忠心事君也,诚一不二;谨以抚下也,事毫不苟。噫,宜德光于前,至今后裔能不固守。”朱熹是中国著名的大儒,他以“年家弟”名义为道潜公画像题赞,可见两家过从往来十分亲近。</p><p class="ql-block"> 沱川现是婺源县的一个行政乡,此乡现有人口五万多人,距县城约有五十多公里。余氏后裔主要居住在鄣村、燕山、理坑、东坑等几个村庄里。自道潜公隐居沱川至今已近九百年,数百年来这些偏僻山村族人后裔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至清代,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三十六人,文人学士九十二人,著作达三百三十三部计五百八十二卷之多,其中五部七十八卷被列入《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 沱川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万历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有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化的绿宝石,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 2、宁彩公、投向沙溪添世脉。宁彩公是沱川余姓世脉第十三世祖,其子任发公于明成化年间在江西上饶沙溪镇任解粮官,宁彩公便与三个胞弟宁谟、宁胜、宁静一起投奔沙溪。宁漠公后迁玉山。沙溪镇具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饶东古镇”之称。沙溪镇自古为上饶县治属地,几年前改为上饶市信州区管辖。此镇位于信州区域东偏北,毗邻闽、浙两省,地处信州、玉山、广丰、上饶四县交界处,此镇现有常住人口五万余人。宁彩公率诸弟迁居沙溪后,其后裔族人便在这里逐渐繁衍发展起来。宁彩公生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在沱川余氏分谱中排行“昌”字辈。为了与沱川分谱有所区别,另取“昌信富贵聪明俊,英雄豪杰兴仁敬:德显忠良宏达道,义精美大优贤圣”二十八字作为沙溪分脉的辈份排行,宁彩公为沙溪余姓分脉始祖。从明成化年间宁彩公迁居沙溪至今,其辈份排行字已逾二十余世,余氏族裔人丁兴旺,已成为沙溪及周边地区的名门望族。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曾有过两次修谱,但这两次修谱仍然由沱川族人主持,沙溪分脉仍然从属于沱川分谱。也许时过境迁逐渐淡忘,后来相隔近百年沱川族人修谱时再未知会沙溪,而沙溪分脉族人也未主动联系或自行修谱,直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沙溪分脉族裔第十四世祖、天房之后余清自行主持修谱,从此沙溪分脉开始独立支谱。之后约二百七十余年间,沙溪余姓族人曾五次修谱,其中清朝三次、民国十七年一次、最后一次是二零零三年。其间三次增派辈份行字,在沙溪镇上修建了余氏宗祠一建昭祠,由此可见沙溪余姓分脉繁衍相当兴旺。由于此次大哥去沙溪查阅宗谱时只是抄录了沙溪余姓世脉发展的概略情况,而对其间的历史名人没有作祥细的了解,这有待以后再作补充与完善。</p> <p class="ql-block"> 3、炳文公、迁往龙门发新支。炳文公是沙溪余姓分脉第十二世祖,生于清雍正庚戎年(公元1730年)二月,排行“兴”字辈。炳文公大约在清乾隆年间迁居龙门村。龙门村又名龙门额,是一个紧邻沙溪镇约有一公里多远的自然村,。村前便是信江,村后则是连绵的丘陵山地,信江两岸俱是大畈良田,村民祖祖辈辈从事耕作、捕鱼和做手艺谋生。龙门额隶属向阳行政村,该村辖有何家、仇家等十七个自然村,现是沙溪镇人口与面积最大一个行政村。或许当时社会生活还比较安定,炳文公迁居龙门额后,余姓后人便在这里很快繁衍发展起来:炳文公生有六子:应德、应福、应寿、应全、应益、应加。排行“仁”字辈,应德公任解粮官,应全公是本家世祖。应全公生有四子:宗宽、宗裕、宗钢、宗伟。排行“敬”字辈,宗宽公是本家世祖。宗宽公生有六子:先基、昌基、月基、登基、荣基、新基。排行“德”字辈,月基公便是本家太公。自炳文公迁入龙门方经四世,其分支同宗兄弟已多达四十六房。太公亦生有五子:学修、学琴、学棋、学员、学翠。排行“显”字辈,学棋即本家祖父。</p> <p class="ql-block"> 传到祖父这辈其人口繁衍已没有先前那样兴盛了,奶奶先是生了两个姑姑,因求子心切便抱养了学修大爷爷一子(即建乐大伯)做儿子,十余年后奶奶才生了父亲。据说,奶奶是在不正常的情形下生下父亲的,因而父亲幼时很瘦弱。由于奶奶担心抚养不顺,便与小姨奶奶商量对换抚养儿女。小姨奶奶嫁与广丰郑家,当年她的家景好人丁亦兴旺。就这样奶奶给小姨奶奶带女儿,小姨奶奶则帮奶奶带儿子。奶奶将小姨奶奶的女儿郑芳莲带大后便与自己的养子建乐成了亲,妹妹的女儿变成了姐姐的媳妇,表哥娶表妹亲上加亲。当然,大伯原本就是抱养的两人并没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大伯生有三子:良荣、良华、良忠。大堂兄良荣成亲后生有二子:长子名林顺在家务农,他在龙门额老屋基上重建了新居,生有一儿二女:大女儿美珠、二女儿美珍均已嫁人,现家住广州市。儿子名达金已成家,生有一子名为余郝。各自家景皆好。次子宏顺已成家,自开门店做生意,生有一儿一女,名为美翠、达翰,年令尚幼。宏顺在沙溪镇上建有新屋,生活富裕。良荣堂兄还有三个女儿:月凤、贞凤、真凤,情况不甚了解。二堂兄良华原来随父亲学竹匠手艺,在一次从淳安回沙溪的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音信,后来他竟从台湾回来探亲,据说他在第二次探亲回台后已经病故了,身边无后。三堂兄良忠则自幼送给他人,且改了姓故情况不甚明了。</p> <p class="ql-block"> 两个姑姑在解放前已先后嫁人,据说都嫁与当时家景较好的大户人家。大姑姑月香嫁与当地的俞家,生有二子一女:长子一直住在沙溪,由于家庭成份不好和生活贫困他竟终身未娶,据说现已病故。次子俞增发,在解放前读书时去了台湾,后在台湾成了家且家境良好。增发表兄也曾从台湾回来探亲,因其父亲在解放时是被镇压的,加上回来看到大哥孓然一身穷困涤倒的模样,其内心感受肯定不会好。然而沙溪毕竟是家乡故土,他后来又再次来到大陆探亲,并事先商量好要与我们兄弟姐妹相聚见面的,不料他来到南昌时正发生“六四动乱”事件,他在南昌市宾馆里待了几天后便恐惑不安地返回了台湾,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据说他在台湾也已病故了。大姑姑月香的女儿是嫁与良荣为妻的,堂兄娶表妹亦是亲上加亲。故此,良荣的妻子既是我们的表姐又是我们的堂嫂,她现在随小儿子宏顺一起生活,年纪快八十岁了,身体尚健康。小姑姑菊香亦生有一子,据说其子后来还当了上饶市医院的院长,父亲曾去这个医院看过病,他夫妇俩曾一同到病房探望父亲。不知何故小姑姑后来也离婚了,据说改嫁给一个教师,之后情况也不甚清楚了。两个姑姑若论年岁都已好大了,想必不一定在人世间了吧。</p> <p class="ql-block">堂兄余良华与女儿在台湾合影</p> <p class="ql-block">表兄俞增发在台湾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从上可见,从爷爷这代起其家运已现衰微了,爷爷不仅生育儿子少,而且自己的寿年也不长,去世时儿女都未长大成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儿女们长大了但各自的命运也不太好,两个姑姑虽然嫁给了大户人家,但全国一解放其命运也随之改变了。建乐大伯在奶奶病故的四年后亦因病去世了,实属英年去世。而父亲则是爷爷去世时才出生,不言而喻,其成长经历肯定是不会一帆风顺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祖籍沙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群山翠绿,沙溪集镇。</p><p class="ql-block">洪水荡漾,商贾兴旺。</p><p class="ql-block">先祖前辈,田沃河秀。</p><p class="ql-block">奠基拓荒,鱼肥稻香。</p><p class="ql-block">龙门额村,埠岸石龟。</p><p class="ql-block">祖籍家乡,村头古樟。</p><p class="ql-block">近邻旺族,千秋儿孙。</p><p class="ql-block">余姓惟强,谨记莫忘。</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10</p><p class="ql-block"> 家祖籍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龙门额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说的话:</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本家余姓家族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家族枝叶繁茂,兴旺昌盛。所收藏的家谱也详尽地记载了家族历史的沿革脉络及辉煌的过去和重大的时代演变。</p><p class="ql-block"> 上饶沙溪龙门额村是我们余姓家族近代分支祖籍(更早是在婺源理坑)。我们家自我父亲余建孝始一直漂泊在外,因此,对祖籍故土更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其怀念就像流淌在血脉中的血液,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远去的历史,印象会慢慢地模糊褪去。但我祖父学棋公膝下的子孙辈们,仍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繁衍壮大。学棋下有两男两女,长子余建禄及两女都一直生活在沙溪镇祖籍,次子建孝即我家父亲带领我们原生活在浙江淳安县港口镇程村,因建新安江电站,转迁到现在的九江市武宁县北湾村。</p><p class="ql-block"> 家谱下次重修的时间未定,为了增进本房族人的亲情,明晰理顺近代脉络,故草制一份余姓本房最近的世脉图顺附简介家族历史沿革世脉图,以供后人参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余建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族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余良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论亲莫过是族亲,</p><p class="ql-block">一脉相承始-人。</p><p class="ql-block">千年同辈称兄弟,</p><p class="ql-block">万里共祖冠同姓。</p><p class="ql-block">欢宴常叙世家史,</p><p class="ql-block">别后还念族人情。</p><p class="ql-block">期盼儿孙代代贤,</p><p class="ql-block">光宗耀祖族中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2.9.写于沙溪龙门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久违的祖籍探亲,感触良多。特致谢!</p> <p class="ql-block">上饶沙溪余姓“字”辈诀</p><p class="ql-block">昌信富贵聪明俊</p><p class="ql-block">英雄豪杰兴仁敬</p><p class="ql-block">德显忠良宏达道</p><p class="ql-block">义精美大优贤圣</p><p class="ql-block"> 沙溪余姓始姐——宁彩公,沱川余姓长十三代,族内排“昌”字辈。沙溪宗族另取字排辈,胡以“昌”字开头,编了二十八代“字”辈诀。本族后代要谨遵字辈取名,或铭记自己的辈份字号 ,以便区分上下顺序。</p><p class="ql-block">附:余氏后代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饶沙溪余良荣膝下五个子女</p> <p class="ql-block">余林树夫妇</p> <p class="ql-block">余宏顺夫妇</p> <p class="ql-block"> 余建孝五个子女(前排从左至右:项玉莲、余良江夫妇、余凤菊;后排从左至右:余良成、余良洲;大姐余凤兰不在内)</p> <p class="ql-block">余良江儿子余文靖一家</p> <p class="ql-block">余良江大女儿余慧娟一家</p> <p class="ql-block">余良江二女儿余慧琳一家</p> <p class="ql-block">余良江三女儿余慧燕一家</p> <p class="ql-block">余良洲女儿余晓霞一家</p> <p class="ql-block">余良成儿子余宏鸣夫妻</p> <p class="ql-block">余良成女儿余秋萍及其幼子</p> <p class="ql-block">表姐兼堂嫂俞满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