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

未名湖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等建筑组成,徽文馆和博文馆分列宣文馆左右后侧,环抱着宣文馆。</p><p class="ql-block">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自甲骨文、金文中 “字”的形状,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字坊前方两侧各有金色铜质凤鸟雕塑一尊,取材于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凤鸟纹饰,象征着甲骨文在这里发源。字坊整体形象高贵典雅,象征新时期我国文字文明的新飞跃。</p> <p class="ql-block">通向主体馆----宣文馆的主干道两侧是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铜制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宣文馆高32.5米,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四坡顶,两重檐,就是在四坡屋盖的檐下,再设一周保护夯土台基的防雨坡檐)的效果,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能感受到殷商建筑的大气恢弘。</p> <p class="ql-block">宣文馆专题陈列“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向公众展示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步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几个大字。右侧前行即至序厅,序厅的整体设计隐含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四周由四面巨型浮雕组成,北面展现的是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史,最下面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兰亭集序》,东面展现汉字书体的演变,南面展现的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在中间位置有一块牛肩胛骨,被誉为“一片甲骨惊天下”,西面浮雕集中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字。</p> <p class="ql-block">  展厅入口有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了世界四大古文字:距今约51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约5200年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距今约4500年的古印度拉帕文字和距今约3300年的殷商甲骨文。</p><p class="ql-block">一楼参观的重点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专题展区,主要讲述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历程。</p> <p class="ql-block">二三楼有多个展厅详细介绍汉字的前世今生。沿着展览路线前行,就会依次看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历程,直到新中国的简化字拼音教育,顺带了解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也有少数民族的文字与发展,文字在印刷术发展中的变革。还有互动体验项目,我们参观的那一天恰好碰到了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古文字辨别并用其动作来展示,不由得感慨当地学生得天独厚的幸运。当然,特别展厅中的各类书法作品也足以让参观者驻足良久。</p> <p class="ql-block">徽文馆和博文馆主要满足博物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需求。</p><p class="ql-block">徽文馆专题陈列“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主要展示文字研究的相关人物与作品,以及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徽”者,美善之意也。</p><p class="ql-block">展厅内容中的“汉字民俗”展览共七个单元,主要展示汉字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瓦当、对联、灯谜、剪纸等。</p> <p class="ql-block">“字书琼林”有五个单元,主要展示历代字书和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包括清嘉庆年间的藤花榭本《说文解字》。</p><p class="ql-block">“书苑英华”展厅按照文字载体的不同分为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刻文字、简牍文书、縑文帛书、纸书翰墨六个单元,主要介绍汉字形体演变和书法发展脉络,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精品。</p> <p class="ql-block">博文馆专题陈列“字里乾坤”,内容涉及青铜器、拓片、墓志、瓷器,通过汉字演绎过程体验,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非常适合亲子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汉字的起源,这里有汉字的始祖,这里也是汉字的长河。这些汉字不仅彰显了古人的智慧,而且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安阳,一座值得骄傲的城市;字博馆,一处让人魂牵梦萦的所在。中国文字从这里走向辉煌,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如果说我自己的参观体会,那就是:以为识丁已很多,文博馆里打哆嗦。一日揽尽天下字,方知才会一小角。是为记,以勉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