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汪婷

<p class="ql-block">自从去年看了福建泉州的一部纪录片之后,我就爱上了这个城市。</p><p class="ql-block">这次去了泉州10天,一个人远离喧嚣,慢慢看,慢慢逛,慢慢找寻自己。</p><p class="ql-block">泉州有太多的古建筑,一一道来,以我的速度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况且我还欠着东欧的“功课”,于是决定这次只写古城第一站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最初名为“莲花道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于是泉州莲花寺改名为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火灾和战乱,但都得到了及时的修复和重建。</p><p class="ql-block">元代时期,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开元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是从南门进入的。</p><p class="ql-block">大门右手的墙上写着“桑莲法界”,左手的墙上写着“桃莲应瑞”。这部分有待后篇慢慢展开。</p><p class="ql-block">正门对面的墙上写着“紫云屏”,这块石刻l则是明代泉州书画家陈于王在明万历四年所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看第一块“桑莲法界”</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个“桑”字是这么写的?</p><p class="ql-block">桑树的桑原来是怎么写?上面是三个“又”,这里为什么是三个“十”字?因为佛家讲的是十方世界,也就是东西南北上下,过去、未来,生与死,这是我们可能,可以去到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所以这里用三个“十”代替了三个“又”,桑字这样的写法只有在泉州的开元寺可以看到。</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来看“法”字,现代的“法”右边是一个“去”字,而墙上的这个“法”字在“去”字上面还有一个字——“廌”(zhì),这是一种上古神兽,全名叫做獬廌,俗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独角兽。独角兽在上古的时候是一种辩忠奸的神兽,他遇到好人就会给他一颗灵芝,遇到坏人就会用独角把它挑到天上,然后掉下来吃掉他,去除奸险。</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装剧当中有一个长方的帽子当中有一根簪子的就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獬廌冠。带这样帽子的都是执法部门,比如说像御史、刑部,</span>在古代朝堂之上,他们身着官服,头戴威严的獬豸冠,以彰显其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执法者身份,象征着对罪恶的严厉惩治与正义的坚决捍卫。</p> <p class="ql-block">现在泉州东海的法院门口站着的雕塑就是“獬廌”。</p><p class="ql-block">完整地看这个字就是“獬廌”将邪恶去除,然后用法将一碗水端平。</p><p class="ql-block">这第一幅字“桑莲法界”代表了开元寺的源起。</p><p class="ql-block">右边的“桃莲应瑞”是开元寺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我们进入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勑大开元”是指“大开元寺”的匾额名称,其中“勑”同“敕”,意为“敕命”‌。</p><p class="ql-block">图中的这个名字是在元朝1285年,忽必烈统治时期,他把开元寺的128座分院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寺庙,那是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开元寺7.8万平方米,是整个福建最大的一座寺庙,可是那个时候有800万平方米,比现在的10倍还大,非常非常大的一座寺庙。</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看到柱子上朱熹的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800,000平方米的一座寺庙,在那个时候比泉州城还要大。</p><p class="ql-block">而第二句,这个要说到朱熹自己的修行的状态,修行的人心里修到什么反观出来就是什么。朱熹修的是圣人之学,他的心里有圣人在,他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成为圣人的潜质,所以他觉得满街都是圣人。</p><p class="ql-block">1938年弘一法师写下了这一条幅。</p> <p class="ql-block">一般我们进到寺庙两边都会是“风调雨顺”,四大金刚,而这里为什么只有两座?</p><p class="ql-block">这个要从开元寺最原始的规制来说,最早这里的规制是唐密。</p><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中国佛教密宗发展的重要时期。善无畏、不空等高僧将印度密教传入中国,形成了唐密。</p><p class="ql-block">唐密在唐代由中国传向日本,形成了东密和台密两大分支。东密完全承袭唐密,由弘法大师空海将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传入日本,并以东寺为发源地,这也成了目前日本佛教的主流。</p><p class="ql-block">而现在国内已经没有人修行唐密了,历史上遗留了四座具有唐密规制的寺庙,这就是北京法源寺,两座在山西大同,最后就是泉州的开元寺。</p><p class="ql-block">那么这左右两位就是唐密密宗 《宝积经》中一对王子兄弟,一位叫法念,一位叫法意。他们从小立志修行佛法。</p><p class="ql-block">法念期望在贤劫如来降临时成为梵天,以便常伴世尊,推广佛法。相反,法意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发誓成为佛陀的忠实守护者,专门揭示和守护佛法的深层秘密,即金刚力士的角色。</p><p class="ql-block">目前他们在寺庙一左一右凝视着每一个走进来的灵魂,不让妖魔鬼怪进到佛家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了天王殿,我们来到拜庭。</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脚下踩的大石板是元朝时代铺就的,在这之前都是黄土地。</p><p class="ql-block">开元寺目前是福州的最大的寺庙,也是全国目前保留石制建筑最完整的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泉州开元寺的千年古塔。</p> <p class="ql-block">其中相对年轻的是康熙帝留下的一块“御书”石碑。</p><p class="ql-block">康熙41年,也就是收复台湾20年后,那个时候康熙帝基本统一了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康熙开始下江南。</p><p class="ql-block">他来到了开元寺,写了这样一首诗,这首诗是临宋代大画家米芾的字体。</p><p class="ql-block">石碑上最重要的是最后两句:千春奉休历,</p><p class="ql-block">分禁喜趋陪。</p><p class="ql-block">千春意指千年,康熙41年,也就是公元1702年,开元寺建立的时间是公元686年,所以康熙到访开元寺是寺庙建立1016年。</p><p class="ql-block">“1千年过去了,在开元寺浏览的这一个下午非常美好,希望能够陪伴我以后更长远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过去了,这块石碑也已经成了见证历史的长者,但是与周围的许多古建筑相比,还是非常年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重修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它“出生”于天圣九年,也就是公元1033年。</p><p class="ql-block">当时纸张还没有那么发达,所以就把经文刻在石柱上,让大家念经,这也是对这个地方的一种布施。</p><p class="ql-block">大家都可以绕着它念经,传说阳光照射在石经幢上,有灰尘掉落在你的肩膀上,你的罪孽就被洗清了。</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这个不是大乌龟,它叫赑屃(bì xì),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赑屃和乌龟最大的不同是它有牙齿。传说中他是上古神兽,身上驮着三山五岳在九州大地上到处乱窜,结果搞得一塌糊涂。</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舜派鲧去治水,历经九年,终未成功,在羽山被杀。接着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他的儿子大禹治水。</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想到的方法是疏通,所以他就找到了罪魁祸首赑屃,让它干点好事来赎罪。</p><p class="ql-block">于是赑屃承担了九州大水疏通的工作。大水疏通之后,大禹就想,如果把它放回山林当中,他又要闯祸,扰乱九州。于是他在泰山上找了一块很大很重的石头,在上面刻了“功德碑”三个字,告诉它这上面都记载着你的功绩。赑屃很高兴,就驮在背上,没想到的是压得它根本走不动道。</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现在在寺庙里看到的驮着碑的不是乌龟,而是赑屃,有的脑袋直接是龙头。</p><p class="ql-block">原先这个赑屃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泉州古城门的两边各有一尊,后来城门烧掉之后,一尊运到了开元寺,另一尊就在承天寺进门右手边扛着一块重修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这一对宝塔。这是两座宋代的宝箧印经塔,一般在内部会有献给神明的珠宝、经书等。洛阳桥上也有一座宋代的宝箧印经塔。p</p><p class="ql-block">这是绍兴15年,也就是公元245年,一位叫柳三娘的女子捐赠的。</p><p class="ql-block">石刻的文字只有短短一句话:“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文中蕴含着几条很有意思的历史信息。先说其中一条:“右南厢”。这是宋代城市实行厢制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厢,即管辖市区的行政单元,类似于今日的城区、市区。</p><p class="ql-block">厢设厢官、厢吏,负责管理市区的民政、治安与司法,尽管不能说厢是单列的市政府,但可谓是市政府的雏形了。换言之,宋代实行的是城乡分治之制,附郭县的管辖范围并不包括市区,它的管辖权只施及于县域内的乡村,市区则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厢。泉州开元寺的石刻显示,宋代的泉州州城,跟其他城市一样,都实行厢制。</p><p class="ql-block">再来说另一条历史信息:“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座佛塔是泉州居民梁安的妻子柳三娘捐钱修建的。进而,我们可以断定,柳三娘拥有一份属于她个人、由她自主支配的财产。很有可能,这笔财产就是她的奁(lián)产。即出嫁时从娘家带到婆家的资产。</p><p class="ql-block">宋代流行高嫁之风,女孩子的奁产是非常丰厚的(包括动产、不动产)。按宋人的惯例,奁产由妻子支配,丈夫如果动用妻子的奁产,那是会被人取笑的。妻子既然可全权支配奁产,那么她将奁产捐出来建佛塔也是完全没问题的,南宋泉州的这位柳三娘就是这么做的。石刻没有说明柳三娘捐了多少钱,但从“王思问舍钱三十贯”重修其中一座佛塔这一记述来看,柳三娘所捐之钱应该不会少于60贯。</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泉州开元寺这处南宋石刻正是宋代女性拥有财产权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规制是唐密,而唐密重要的大型建筑叫做百柱殿,这个大雄宝殿就是,横10竖10,100根柱子。</p><p class="ql-block">以前西哈努克亲王曾经问周总理,在我们东南亚有一座最高规格的百柱殿在哪里?他想来参拜,问了整个中国最后才知道在泉州,然后亲王就过来朝拜了,很激动,说这是我们东南亚人民心目当中,近千年来的一座圣殿。</p><p class="ql-block">但现在百柱殿实际只有86根柱子。</p><p class="ql-block">这要从当初的设计说起。据说大雄宝殿明代重修时,起初的设计是有100根柱子的。但是建设过程中,因为考虑佛像的安置,以及给朝拜的人留出空间,于是建筑过程中将珩梁加长,同时减去了14根立柱,成了86根。这就是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偷梁换柱”。</p> <p class="ql-block">百柱殿的这些柱子在1637年以前都是木头的,所以经常要坏。1604年,1607年泉州有两次八级以上的地震,地震之后基本上民生凋敝,大雄宝殿也岌岌可危,可是没有钱重修殿宇。</p><p class="ql-block">到了1637年郑成功他爹郑芝龙出钱重修了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家都只熟悉郑成功的名字,其实在世界的大航海历史上郑芝龙是无法绕过的一坐丰碑。他精通6国语言,会南音所有的乐器和演唱。他是将弗拉明戈吉他带入中国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他与他的十七个兄弟组成了十八芝的海盗组织,中国唯一击败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的船队就是十八芝。基本上统一垄断整个地区的交易。远东地区做生意的话要交税给十八芝,然后才能够进来。</p><p class="ql-block">后来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捧高了郑成功,而他爹郑芝龙淹没在人海里了。</p> <p class="ql-block">在百柱殿🀄️🈶两根石柱是郑芝龙特意安排给开元寺的。</p><p class="ql-block">因为起到保护作用,现在两个石柱已经“穿”上了玻璃罩。由于反光,很难拍摄清楚。</p><p class="ql-block">这两根柱子位于大雄宝殿的后廊檐间,雕刻着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上面雕刻着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图案‌。这些石柱不仅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更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这原是泉州印度教寺庙的构筑物,震后拿来修复开元寺,这也说明了古代泉州宗教的多样化。</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有五方佛十尊侍者,这也是唐代密宗的规制。(大雄宝殿不可拍照,殿内图片均为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最不可错过的就是梁上的妙音鸟。</p><p class="ql-block">飞天妙音鸟斗拱既承担了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融合了宗教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木制飞天雕像。</p><p class="ql-block">大殿内24个木制飞天妙音鸟姿态飘逸,色彩鲜艳,表现出浓郁的“唐风朱韵”。这些飞天形象源自佛教中的迦陵频伽,象征着佛祖传法和僧众聆听梵音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她们中12个手持文房四宝,代表白天勤恳工作,另外12个拿着乐器,代表夜里歌舞升平。</p><p class="ql-block">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翅膀造型其实有两种,一是鹰翅,一是火焰翅。鹰翅或许多见,而火焰翅却是很罕见。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羽翅造型蕴藏着印度、伊朗雅利安人对太阳和火焰顶礼膜拜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月台的束腰上有一圈狮身人面像。这些是从废弃的印度寺庙迁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所有石制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开元寺的标志,乃至泉州标志的一对东西塔。</p><p class="ql-block">东西两座塔是现今全国建筑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对石塔。唐朝建寺的时候,最初建的是木塔,因为火灾而毁,在宋朝重建时改为砖塔,后再改为现时的石塔。</p><p class="ql-block">东塔名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叫仁寿塔,高44.06米。</p><p class="ql-block">如此高的石塔,到底要用多少石头奠基,用多少大石头造塔身?传说,当年造塔时用的石头从西街排到泉州城郊,即现时泉州城东南的东海镇法石村,所以那个地方叫“石头街”。</p><p class="ql-block">西塔建于1228年,1237年完工后,1238年开始建东塔。1250年双塔建成。一直到现在它们都是全世界最高的一对石塔,中国的四大名塔之一。</p><p class="ql-block">东西塔都是5层8面,每一尊有两面佛像,一层有16尊佛像,两座塔就有160尊佛像。这些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那这两座塔的佛像有什么不同呢?西塔是献祭给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东塔是献祭给现在娑婆世界的释迦摩尼佛。</p><p class="ql-block">一个是此岸,一个是彼岸。西方的极乐世界是讲究众生平等,所以西塔的80尊佛像是没有等级制度之分的,而现在的娑婆世界是有等级之分的,所以东塔从第一层到第五层,叫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严格地 按照佛家的等级制度来分的,这就是东西塔最大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看西塔。</p><p class="ql-block">西塔高44.06米,第一层周长44米,这个代表一个人张开自己的手臂,左右手指尖的距离≈我们的身高。这是最稳定的一个状态。</p><p class="ql-block">匠人们很早就把这个运用到建筑上来了,所以在八百年左右的历史当中,我们的东西塔经历了各种台风,各种地震,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兵灾依旧安然无恙。尤其是西塔,连大修都没有过,就只有几次的小修。</p> <p class="ql-block">西塔的第五层有两位童子,左边的一位捧着一个印章,右边的一位持着一把宝剑,捧剑持印,在他们的对面有一位捧着令牌,还有一位持着一面令旗,两位神将捧令执旗。</p><p class="ql-block">这四位是以前的法师在做法事的时候,在中间站着,左右前后四位就拿着这四种法器,随时等着法师要用的时候交给他用。</p><p class="ql-block">它们是属于法师做法的时候的辅助人员。其实算是比较低层的神职人员了,但在西塔,他们却在在最上面了。</p> <p class="ql-block">西塔的第四层有两尊菩萨。</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手上各捧着个圆球,两只手贴着自己的耳朵,左边的这位手上捧着这个圆球里面有一只三只脚的金色的乌鸦,我们叫它三足金乌,代表的是太阳。</p><p class="ql-block">右边的这一尊手上捧着这个圆球,里面有一只正在捣药的兔子,还有桂花树,代表的就是月亮。</p><p class="ql-block">金乌玉兔,代表的就是太阳和月亮,而这两位就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p><p class="ql-block">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梵语意为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之意。</p> <p class="ql-block">西塔的第三层左边的这一位右手捏着一把弓,左手拿着一束箭正在看。他的眼睛没有看箭头,也没有看箭尾,而是看着中间箭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呢?一把箭的箭头不够锋利没关系,但是这根箭杆一定要是直的,这是箭射出之后能不能命中目标的最大的关键,这一位叫做神宫将军。</p><p class="ql-block">另一位他的手上捏着一把斧子,手正在摸这个斧头的锋刃,感觉就是上一秒的时间,他刚刚磨完了自己的斧头,把它拿起来试一下,磨砺了没有。这一位叫做乐府大将。</p> <p class="ql-block">西塔的第二层的这两位,左边的这一位叫做华林尊者,是唐朝潭州的华林寺的住持。右手拿着一把龙头拐杖,左手轻轻摸着一只老虎,那只老虎很温顺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他是传说当中伏虎罗汉的一个原身,但并不确定他就是伏虎罗汉,曾经有一天,一位叫做裴休的唐朝宰相,也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佛家的居士,去探望华林尊长。</p><p class="ql-block">看到华灵尊者住的地方非常简陋,房间里厚厚的一层灰尘,可能很久没人擦了,就问说,为什么大师连一位侍从都没有,要不要我给你配两个。</p><p class="ql-block">大师说不用不用,我有两位侍从,一位叫做大空,一位叫做小空。要不要让他们出来见一见?裴休说:好啊,出来见见。</p><p class="ql-block">就见华林梆梆梆拍了三声禅床:大空小空出来见客,然后两只老虎大摇大摆地就走了出来,宰相大惊失色,说道,大和尚你是如何降得这猛虎的?华林想了半天突然间说,我常念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说一说那位裴休宰相。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头陀就是带发修行的和尚,后来不到十岁,就把他送到佛门,取号法海,后成为金山寺的一代祖师。</p><p class="ql-block">西塔第三层的右边这一尊叫做昭明太子,是南北朝的时候的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字德施。</p><p class="ql-block">他人很聪明,据说三岁就懂《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九岁就能给人讲孝经,“尽通大义”了。再大一点,出口成章,即便是险韵,也能顷刻写成。</p><p class="ql-block">中大通三年三月,萧统坐船采芙蓉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了池里受了伤。</p><p class="ql-block">他害怕萧衍知道后担心,因此密而不报,即便萧衍询问,他也强自撑着回信,不让父皇忧心。没多久,萧统病情恶化,去世了,年仅三十一岁,“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闻丧皆哀恸”。</p><p class="ql-block">不过他腰围有1米5,所以整个偶像系统就崩塌了。</p><p class="ql-block">传说中,民间把他当做是他要到天上去侍奉如来,帮佛抄写经书,然后也把他当做一位尊者,被供奉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他身上里面穿着那个儒僧的衣服,外面又披着佛家的袍子,而脚上穿着的是其实是道家的云纹如意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家会感觉这两尊佛像不如上面的好看。</p><p class="ql-block">原因是在160尊佛像当中,因为各种损毁风化的原因,在清朝的时候换掉了其中的21尊,东塔换两尊,而西塔换了其中的19尊。</p><p class="ql-block">这19尊的雕刻,清代佛教的雕刻艺术,明清的时候慢慢走下坡路。到了清朝的时候,已经和之前的差距非常之大。</p><p class="ql-block">上面的那些人是立体的感觉,而下面的几乎是平面的,稍微有点突出,他们那些衣服的线条,就像是大人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画画,很生硬地临摹,每一个笔触都是断掉的那种感觉,和上面的那种衣袂飘飘的那种感觉完全是两回事。相当可惜!</p><p class="ql-block">这两尊是中国的门神,叫神荼和郁垒,最早出现在上古神话中。他们俩原先住在昆仑山上,山上有一颗桃树,它的枝桠蔓延3000余里形成一道拱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荼和郁垒就站在门两边。</span>那个桃树上面有一只大公鸡,每天早上一到点就叫,然后全天下晚上出去溜达的那些鬼就要回来,这个地方是鬼门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荼和郁垒就守在两边,</span>看到那天晚上有做亏心事的鬼进入的时候就一起上去把它拿下,用桃枝条把它捆起来扔到后山喂老虎。后来大家为了除妖辟邪,就用桃木刻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荼和郁垒的</span>形象挂在自己门口的左右两边,那个就是桃符。这也就是春联的前身。</p><p class="ql-block">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戟;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闲适,手抚坐立在他身旁的巨大金眼白虎。他们被认为能够驱鬼避邪,保护家庭平安</p> <p class="ql-block">东西塔全部160尊佛像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西塔第一层的这两尊石雕的名字只有一个,共用名字叫做普化和尚。普通的普,化缘的化。</p><p class="ql-block">佛教并不是我们中国的原生宗教。西汉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才带回了第一批佛家的典籍,一直到了公元67年,汉明帝从阿富汗请来了摄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大和尚。然后在洛阳建了白马寺,佛教才真真正正地落户到了我们中国。</p><p class="ql-block">但是,那个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佛教是怎么回事,而普化和尚应运而生,他们是怎样来传递佛法的呢?</p><p class="ql-block">左边这位高鼻梁深眼窝典型的番僧的模样,他拿着一个铃铛,当当当的来到一个市民聚居的地方,然后说:小朋友们,看一看我的手上有什么?</p><p class="ql-block">“钱”。</p><p class="ql-block">对了,好,跟我一起念阿弥陀佛,学会了吗?绕着这个镇子念一圈---阿弥陀佛,每个人就可以过来领一块钱。</p><p class="ql-block">于是所有的小孩都开始这样做,这个石雕上的经典场景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再看看这个小孩的手上还捏着两枚铜钱,却伸手还在要,这时候你再看看普化和尚他的表情---怎么又是你,怎么还是你,怎么老是你。😄但还是把钱又递给了小孩。</p><p class="ql-block">这一天,这个市镇里面的小朋友是非常开心的,然后大人们都听到了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外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什么是阿弥陀佛,你这个光头告诉我,阿弥陀佛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于是普化和尚就开始讲经说法,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是怎么回事,一天过去了,他的钱分光了,这个镇子里面所有的人也都知道了佛是怎样的一种存在。</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他们当当当的又来了,小朋友就接着找他,围着他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我钱,这时候他把口袋一打开,不好意思,今天没有了。但是我是来验收成果的。</p><p class="ql-block">那个成果很满意吗?很满意,小朋友们都会念阿弥陀佛了,大人们也都知道我佛如来了,我就去下一个地方了。</p><p class="ql-block">这个就叫做欲先取之,必先予之。</p> <p class="ql-block">西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是众筹的,民间众筹的。只要你给钱。你想要尊奉哪一个神明,在哪一个方向,随便你自己挑。</p><p class="ql-block">西塔仁寿塔的北面第二层这一对是印度的商人,供奉的香饭菩萨和保长菩萨,而在他们上面很重要的有那六个字是梵文的,就古印度文的六个字母---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1926年,泉州西街开元寺西塔又来了两个德国的建筑家,他们游历了半个中国之后,来到了泉州,看到了这两座塔,欣喜若狂。</p><p class="ql-block">他们出钱请人搭起了脚手架,然后把每一尊佛像都咔咔拍下来带回欧洲,出了一本书叫做《刺桐双塔》,然后里面展示了所有的这座塔上的佛像的造型,包括建筑的介绍。在那本书里面,他们把西塔称作凤凰塔。</p><p class="ql-block">西塔为什么又叫凤凰塔呢,因为这座塔的台阶的阶榻,有一对凤凰,塔座四方各有三级台阶,台阶两侧栏板上有对称石雕,题材为凤衔瑞草。</p> <p class="ql-block">塔下的基座叫做须弥座,取须弥山之意,稳固地托住佛家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上面的叫仰莲,下面是伏莲,中间是很多图案。</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这座塔八面的24幅舞狮的画24连起来就是成套的南方舞狮动作。</p><p class="ql-block">所以舞狮这门技艺是不会失传的,如果不会来到这里看一看,学一学就会了。</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舞龙的成套动作。舞龙、舞狮加上很多盛开的花朵,这就是代表了西方的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看着这一切美好很是烦恼。</p><p class="ql-block">这个在建筑上叫做侏儒柱,其实是托着这个塔的建筑构造,我们也叫它塔奴或者是扛塔力士。</p><p class="ql-block">这个塔奴每一尊都有不同的造型,这一尊我们看到他脚半蹲着再用力气,似乎再说:哎呀吗呀,太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这一尊像不像我们平时站久了,腿酸了,来换一个脚支撑,另一个脚翘起来休息一下。</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工匠就是这样,把人的形体动作研究得很清楚,然后做在各种造型里,非常生动形象。</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座塔有八面,所以像这样的侏儒塔就有八个,他们造型各异,非常逼真。</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主要来看第一个,大家看看他在干什么,有很多游客猜他在吃东西,嗑瓜子。也有人说他酒后要吐😄</p><p class="ql-block">其实他是这八个扛塔力士的老大,在用吹口哨的方式告诉大家一起用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左边这位是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又称贤首国师,是华严体系的实际构建者,被誉为华严宗的开山祖师之一。</p><p class="ql-block">右边这位是罗汉第十八位,伏虎罗汉,弥勒尊者。</p><p class="ql-block">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啸,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而又称他为伏虎罗汉。</p><p class="ql-block">这张图估计是刚开始磨合,罗汉左手扯住右手袖管,右手使劲按住老虎的头,仿佛在说:你瞅啥?老虎也睁大眼睛硬抬起头盯着他说:瞅你咋地?😂</p> <p class="ql-block">西塔大名叫仁寿塔。</p><p class="ql-block">仁寿塔最初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5-920年),最初是一座九层的木塔,名为“无量寿塔”‌。后来着火烧掉了,建了一座13层的玲珑塔,后又着火烧掉,又建了一座7层楼的塔,建完之后报批资金时,皇帝认为名字不好听,于是在宋政和四年(1114年),宋徽宗为这座塔改名为“仁寿塔”‌。</p><p class="ql-block">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仁寿塔遭遇火灾,随后在淳熙年间(1174-1189年)被改建为砖塔‌。最终,在绍定元年(1228年),仁寿塔被改建为石塔,并在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p><p class="ql-block">1237年在建成这座塔的时候,从山东运来这块巨石雕刻成仁寿塔这块门匾。大家看到边上坑坑洼洼的,没有雕琢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它是用三合土把它粘合在上面,历经地震、灾害,几百年过去了,安然无恙,这一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就永远地挂在这个地,迎接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是不是相当可爱?</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p><p class="ql-block">寒山拾得后被乾隆奉为“和合二仙”。传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p><p class="ql-block">拾得是个苦命人,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p><p class="ql-block">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p><p class="ql-block">丰干早逝,寒山就带着拾得来到姑苏城外寒山寺,作了一首诗,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后半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寒山拿着芭蕉叶,拾得拿着笔,以前纸张没有那么普及,又很贵,芭蕉叶写完后在溪水里面一过,又可以重新再使用了,是用来练字的最原始、但最好用的工具。他们俩在这里看着大家也已经快八百年的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和前面的伏虎罗汉对应的就是降龙罗汉,左边这一位就是。</p><p class="ql-block">他站在海浪之上,右手拿着定光宝珠做法,然后把龙收到钵里面,那个龙的尾巴好像还在钵外。</p><p class="ql-block">右边是观音菩萨的老生像,叫施无畏者。</p><p class="ql-block">左手边是他的龙女,手里托着杨柳玉净瓶,右边是善财童子—红孩儿。</p> <p class="ql-block">有一传说,说红孩儿的爹不是牛魔王。这就要从他的母亲铁扇公主说起,她的本名罗刹女,别名又称鬼子母、铁扇仙。</p><p class="ql-block">佛经传奇故事说散脂大将娶了新娘“鬼子母”,生了五百个儿子。</p><p class="ql-block">左边这个就是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忿怒相,实为大菩萨之化身。</p><p class="ql-block">右边这位就是拜观音的韦驮。</p><p class="ql-block">相传韦驮原本是鲁班的徒弟,终日住在峨眉山下,尽管生活贫困,但心地善良。</p><p class="ql-block">一天,观音菩萨经过峨眉山,见百姓为过江而发愁,产生了恻隐之心,便和老艄公商量,准备化缘修桥。</p><p class="ql-block">艄公深知渡江艰难,大力支持。当天晚上,嘉陵江畔方圆数百里都贴出了一份相同的告示:</p><p class="ql-block">“农历三月十三日,嘉陵江上有一美丽的少女欲觅情投意合的夫婿,条件是未婚男子投掷银锭,只要银锭打中她的身体,就可以马上和她成亲。”</p><p class="ql-block">四邻八乡看到如此吸引人的告示之后,莫不欣然前往,未婚男子为终身大事,更多的则是看热闹。第二天早上,嘉陵江边挤满了人。</p><p class="ql-block">只见江面上横着一条渡船,船上站着一位亭亭玉立、艳丽非凡的少女。</p><p class="ql-block">那些官宦人家的公子、富商巨贾、财主老爷看见如此漂亮的女子,立刻掏出银锭向少女掷去。</p><p class="ql-block">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银子,便站在一边看热闹。不过,白花花的银子扔过去,没有一个打中少女的身体,全部落在了船舱里。</p><p class="ql-block">这时,韦驮正好从外乡干活回来,他看到江边人山人海,不知何故,于是也去凑热闹。刚看了一眼便愣住了,船上的少女令他呼吸加快,几乎说不出话。</p><p class="ql-block">韦驮也想试试自己的运气,但囊中只有一两银子,而且这一两银子是自己辛苦劳动了一个多月才得到的,韦驮正在犹豫,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位老者,拍着他的肩膀说:“只要你是真心喜欢这个女子,我保证你能打中她。”</p><p class="ql-block">听了这话,韦驮将信将疑地抬起手,他还未做出投掷的姿势,那一两银子就不偏不倚地落入了少女怀里。</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正站在船上心花怒放地收钱,根本没有料到会出现意外情况,她定睛一看,发现是韦驮实在有点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不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话已说出口,当然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赖账。于是,她将一船银子交给艄公,然后走到韦驮身旁向他说明真相。</p><p class="ql-block">韦驮看见美丽非凡的少女突然变成了观音菩萨,好不容易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虽然观音菩萨已修成正果,但韦驮对她爱慕有加,并发誓一定要娶她为妻。</p><p class="ql-block">最后,观音菩萨走到哪里,韦驮就追到那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念着书驮是一片真心,观音菩萨便将他带回普陀山担任自己的护法神。</p><p class="ql-block">现在,只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就一定会看见身穿金盔金甲、年轻英俊的韦驮,人们开玩笑地戏称他们是“对面夫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放心石。</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看到这个字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最近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感觉心是歪的,有的人认为心掉了。有的人则悟到心放下了。</p><p class="ql-block">最初塔的四周各有一块放心石,到了民国,开元寺开始凋敝,除了这一面,其他都建成了民居,所以最后只留下了这一块。</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右手边这位就是今年的网红黑神话悟空的代言人猴行者。</p><p class="ql-block">他手上拿着一把尖刀,翘着小拇指。小小的唐三藏站在他的肩上。</p><p class="ql-block">西塔是大大的孙悟空,小小的唐三藏。</p><p class="ql-block">东塔是大大的唐三藏,小小的孙悟空。</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红了泉州的开元寺,很多人到这里都会看一看这个猴行者。</p><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游客观赏,开元寺特地复制了一比一的猴行者放在西塔广场。</p> <p class="ql-block">而他右边这一位就是东海火龙太子—小白龙。</p><p class="ql-block">西塔80尊佛像不能一一赘述,就此打住。</p> <p class="ql-block">这是开元寺的"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原来在泉州府城隍庙前,为城隍庙的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1974年,移砌到开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作步步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p><p class="ql-block">这只神兽,看似麒麟,其实是“犭贪”(音同贪)。</p><p class="ql-block">他是上古神兽,吃光了山上的奇珍野草,又到人间来抢夺财宝 ,抢完财宝,回过头来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又想把它吃掉,可是他跳到半空却够不着太阳,于是落入海中淹死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的那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后半句是贪心不足吞太阳。</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叫“戒贪壁”。这个“戒贪壁”在中国很少有。目前在曲阜的孔府家庙和松江的孔府家庙有。这是孔子为了提醒他的子孙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p><p class="ql-block">古代泉州上任的官都要到这边先来拜这块壁。</p><p class="ql-block">古代一些官宦人家在堂前门后照壁上画有这种"贪",借此警示自己戒除贪念,清正为官,切莫贪财贪色,贪赃枉法。</p> <p class="ql-block">左垛第一幅是一个瓶上插一银枪,枪上挂“帅”旗和如意,寓意“出将入相”。</p><p class="ql-block">第二幅大象背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宝瓶中插戟,寓意“太平吉祥”,戟上悬一磬,寓意“吉庆”。整个图案的意思是“吉祥太平”、“平安吉庆”。</p><p class="ql-block">第三幅大象驮着一面铜镜。这个要和右垛第一幅猴子掏马蜂窝连在一起,寓意进相封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鹿的边上有兰花草和灵芝,寓意鹿含芝兰,似有书香,意味读书人。</p><p class="ql-block">喜鹊站在梅花树枝上寓意“喜上眉梢”</p><p class="ql-block">鹤立松树下寓意“松鹤延年”。</p><p class="ql-block">下面还有节节高升的竹子。</p><p class="ql-block">猴子捅了马蜂窝会被蜇得很厉害</p><p class="ql-block">大象站在高高的的石崖上面,稍有不慎就会摔得很疼。</p><p class="ql-block">所以泉州的各路官员上任之前都要来拜祭戒贪壁,告诉他们要得到左右两垛的诸多好事,首先要戒贪。</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边这个就是寒山跟拾得。寒山拿着扫把,边上有一只蜻蜓,每天早上起来要清扫庭院,清扫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像拾得这样拿着芭蕉扇招来蝙蝠,这叫清庭纳福。先把心里面的脏东西扫掉,才能接纳更美好的东西,这就是这一麒麟壁完整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我们就要讲讲开元寺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大家一定还记得进门看到的那块门额。</p><p class="ql-block">一般进入寺庙,我们看到门额上都写着寺庙的名字, 但泉州开元寺门额高挂“紫云”匾,而不是“开元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志》云:“紫云大殿,唐垂拱二年僧匡护建,时有紫云盖地之瑞,因以得名,玄宗改额‘开元’。这是开元寺“紫云”称谓的一个由来。</p><p class="ql-block">坊间另有一个故事是,当时泉州的郡置在古丰州,匡护大师时登九日山东望泉州湾,经常有紫云笼罩,认为是瑞祥之地,乃踱步来化。</p><p class="ql-block">这处紫云常眷的地方是广达7.8万平米的桑园,地主黄守恭是当地长者。</p><p class="ql-block">匡护大师说:施主与佛有缘。黄守恭说我与佛家无关,我是道家。</p><p class="ql-block">“非也,非也,你们家的桑树过几天会开莲花。”</p><p class="ql-block">黄守恭听了觉得好笑,于是对匡护大师说三天以后真开莲花,那这块地方你就拿去做道场吧!</p><p class="ql-block">三天以后家丁来报:老爷,我们家的桑树真开莲花了。</p><p class="ql-block">待黄守恭赶到桑树下,匡护大师已经双手合十在等他了。</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传说,有人也说这是黄守恭的一个梦。反正最后黄守恭作为一个大施主把这一块地方都捐给了佛家,686年的时候建了一座莲花道场。</p><p class="ql-block">50多年后的贞观年间才改名为开远寺。</p><p class="ql-block">当时李隆基要求全天下320州,每一州都要建一座开元寺。也就是说在中国曾经起码有320座开元寺,三百多座开元寺现在还有十多座,福州也有,潮州也有,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但最完整的就是泉州的开元寺。那颗开了莲花的桑树现在还活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棵树看似一棵,又似三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5年的一场暴风雨中,这棵树被从中劈开成两段,往左右两边倾斜,然后从树上掉了一根主要的枝干到旁边,僧人用一根石柱把它给撑起来,在上面刻上了: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令勿坏以全齐天。16个字。</p><p class="ql-block">但是它后来落地生根挣脱了这一根石柱的支撑,顽强的生长出新的一段历史,现在它是最繁盛的一株。很久以前有人见过它结过桑葚。三、四十年过去,再无结果。</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采的桑叶上面是毛茸茸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桑树叶表面相当光滑,导游说他已经老了,缺乏营养。</p> <p class="ql-block">就当大家都对他无所期待时,2023年小寒前后,他竟奇迹般的又生出桑果数枚,令人惊讶。</p><p class="ql-block">真是老树发新枝,必须沾沾喜气。</p><p class="ql-block">据说桑树最长的年龄是400年。但这颗桑树已经在极限上超越了。</p> <p class="ql-block">看完开元寺最重要的桑树,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颗菩提树。</p><p class="ql-block">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经历了七天七夜的苦修,最终战胜了魔王的诱惑,于公元前529年在菩提树下成道。这一事件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佛陀成道”。</p><p class="ql-block">菩提树原产于印度,因为上面这段故事,在佛教文化中,菩提树被视为“圣树”,象征着觉悟、智慧和吉祥。它不仅见证了佛陀的成道之路,更承载着数千年来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渴望。</p><p class="ql-block">开元寺有很多这样几百年的老树,向上枝繁叶茂,向下盘根错节,根根相连。</p> <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位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后面,是全国著名的戒坛之一。</p><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天禧三年,当时寺僧在甘露井上筑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寺僧敦炤发现戒坛的规制与更早年代的相比还有不尽相同之处,于是考据《图经》进行修缮,并取名为“甘露戒坛”。</p><p class="ql-block">1576年,戒坛内失火,烧死四人,1594年,由紫云黄氏后人黄文炳出面,驱尽诸匠,并率众重修,让甘露戒坛恢复旧貌。清代重修时的碑文记载了修浚过程,最终在1666年,甘露戒坛和甘露井重新修浚。</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里藏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尊佛像是1398年雕刻的楠木雕像。由于楠木容易长白蚁,80年代时,寺里请大师重新雕刻了一尊放在甘露戒坛里,而原来的雕像被移到了藏经阁里保存‌。</p><p class="ql-block">藏经阁不仅是开元寺的重要建筑,还收藏了大量的珍贵经书和文物。藏经阁内收藏有各种版本的经书,包括宋、元、明版的纸本经书、贝叶经、泰米尔文、金粉经、血经等珍贵经书27000多册。此外,还保存有五代时期闽王审知用金银研成粉末请僧义英写的两部金银大藏经残页,以及元僧如照刺血写成的《法华经》和1933年弘一法师由日本请回的《大藏经》7000余卷‌</p> <p class="ql-block">这座藏经阁的样子与其他的建筑有些不同,是番仔式的骑楼。</p><p class="ql-block">原因是1924年,当时的开元寺方丈圆瑛法师到鼓浪屿上找了3个人来出钱重修了开元寺。</p><p class="ql-block">其中黄仲勋出钱把这里的一座小小的法堂改成了现在两层番仔骑楼藏经阁。</p><p class="ql-block">黄秀朗出钱重修了西塔,黄玉柱出钱重修了东塔。</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工程开工的时候传出了开元寺的桃树开了莲花的祥瑞,所以在大门口,我们会看到桑莲法界、桃莲应瑞8个大字。一个是开元寺的缘起,一个是开元寺的重生。</p><p class="ql-block">不过桃树又生莲估计是为了应和“桑莲”而编撰的。</p> <p class="ql-block">大家一听就知道他们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姓氏—黄。</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唯一供奉的檀越,也就是施主,就是黄守恭。</p><p class="ql-block">黄守恭把这块地捐了之后问匡护和尚,那我的孩子们以后怎么办呢?匡护和尚给了他四个字——开支散叶。五个孩子去五个地方,哪五个地方呢?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合称“五安奉祭”。</p> <p class="ql-block">从此黄家在福州开支散叶,现在全世界有他们几百万的后代,而且涌现了非常多的人才,比如刚才我们提到重修开元寺的三位后代。</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城市取得怎样的成就,最重要的是看它出了多少进士。</p><p class="ql-block">泉州有1600百多位进士,扣掉那些“开后门”的,有1298位,而从这座祠堂里面走出了392个数字,</p><p class="ql-block">一个相当令人震撼的数字。这就是黄守恭留给后世子孙的功德,中国近代史上的唯一的一个奇迹,同年同一座祠堂,文武双状元都在这里面。</p> <p class="ql-block">进门的时候看到“紫云”两个字,大家知道吗?紫云就是代表黄守恭衍传下来的子孙后代的堂号。</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是有郡望堂号的,紫云衍派就是由黄守恭这一支衍传下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堂号下代表的是什么呢?这里1300百年过去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这里永远是黄家的。</p><p class="ql-block">以前开元寺要收门票的时候,泉州籍的姓黄的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免票,因为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家。</p><p class="ql-block">每年的春冬两季,全世界各地的黄姓子孙会派出他们的代表来这里拜祭他们的祖先。这里是全球黄氏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和大家一样以前看寺庙都看上面,一直到这次有导游提醒说为什么这些寺庙建筑的下面都是悬空的,我才好奇地拍下了这些照片。</p><p class="ql-block">从物理角度来讲,南方的天气比较潮湿,尤其是黄梅天气,墙上、地上都会淌水。寺庙参佛老人居多,他们容易滑倒。还有空气潮湿对寺庙的泥塑佛雕也不利,所以这样悬空的设计对风的对流有利,使潮湿有所缓解。</p><p class="ql-block">从佛家的角度来讲,我们人拜佛从大门进后门出。但是众生平等,蛇蚁鼠蝎也要拜佛,门槛对它们来说太高了,我们人走我们的门,下面是留给它们的道。所以称之为门道。</p> <p class="ql-block">好,我们再来看东塔。</p><p class="ql-block">东塔1238年开始建造,1250年建成。</p><p class="ql-block">东塔是献祭给现在的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的。现代社会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有等级制度之分,所以东塔从第一层到第五层,按照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分的。</p><p class="ql-block">最底下这一层是人天层。是什么意思?人和天交界处的这些生命,他们都还有人的性情,就是金刚、四大天王以及天龙八部在第一层。</p><p class="ql-block">中间三层是小乘、中乘和大乘佛教。小乘和中乘是度己、度身边人,中乘度人更多一些。菩萨层度众人。</p><p class="ql-block">声闻层的和尚身后有背光,代表是罗汉尊者。</p><p class="ql-block">缘觉层是佛教传到中国的各派开山宗师。他们是最接近菩萨的人。</p><p class="ql-block">第四层是菩萨层,第五层是佛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塔真正的名字叫镇国塔。镇国塔的名字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取的。</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中国最多只有五座镇国塔,来自东西南北中。</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五座镇国塔分别是‌:</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东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始建于唐咸通年间,为9层木塔,后改为13层砖塔,最终建成为全国石构空心最高宝塔,号称“石塔之王”‌。</p><p class="ql-block">‌河南卫辉镇国塔‌:位于河南省卫辉市东南隅,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高34.5米,为六角形七级楼阁式砖塔,内有八卦图和佛龛‌。</p><p class="ql-block">‌甘肃民勤镇国塔‌: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城西关,建于明朝正统五年,为喇嘛教塔,亦称“白塔”‌。</p><p class="ql-block">‌北京天宁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57.8米‌3。</p><p class="ql-block">‌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内,始建于唐朝,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是玄奘为保存经卷佛像而建‌。</p><p class="ql-block">这些镇国塔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大大的唐三藏,手上牵着一个尖嘴猴腮的孙悟空。</p><p class="ql-block">唐三藏到西域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白衣秀士猴行者,然后猴行者陪着他到印度取回了真经。回来的路上在他们两个遇见的地方孙悟空跟唐三藏告别,没有同往长安。</p><p class="ql-block">所以后来文革的时候两派在这边打仗,榴弹打中了唐三藏的鼻子,孙悟空不在,没法救他。所以他的鼻子上有一个白点。这就是写了《大唐西域记》的唐僧唐玄奘。</p><p class="ql-block">边上的这位叫法显。公元399年的时候,也就是东晋时期。因为当时佛教从西域传过来的时候,很多戒律没有传过来,所以那个时候的和尚娶妻生子,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无所不为,然后他很生气,他就觉得作为一个修行者,有些东西该戒要戒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因为戒律传过来不完整,大家众说纷纭。所以62岁的他和其他10个僧人踏上了去印度的传戒之旅。经过了四年的时间,跨过了帕米尔高原,以及种种的戈壁沙漠,11个人来到了印度的时候,只剩下两个人。另外一个也决定留在印度再也不回去了。于是这条道路只剩下他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在那边学习了四五年的时间,他把所有的戒律都收集过来,之后要把它抄写记录,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纸,于是他只好把所有的经文用锐器刻在芭蕉叶上,想带回中国。途径锡兰,又见此地佛法比印度还好,又学习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经过十五年,历游二十余地之后,把梵本佛经带回中土,并且写成世界著名的《佛国记》一书。</p><p class="ql-block">据说印度到了18、19世纪想给未来的人留点历史记录的时候,发现之前🈚️记录。</p><p class="ql-block">所幸他们看到了《大唐西域记》《佛国记》两本书,书中记载了他们先人的生活,于是印度就把它们的历史建筑在这两本书的架构上。</p><p class="ql-block">完成《佛国记》后,他离开南京,云游四方,86岁圆寂。</p> <p class="ql-block">这里右边这位踩在一尾芦叶上的是达摩禅师。</p><p class="ql-block">他是禅宗第28代宗师,也是我们中国禅宗的第一代开山祖师,他在我们南北朝的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p><p class="ql-block">梁武帝是怎样一个皇帝?为什么他和佛家有那么多的渊源?他早年戎马一生,老了之后特别信奉佛教,然后在自己的疆土上面修了非常多的佛寺,我们都知道的,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可是修了那么多的佛寺,和尚不够。</p><p class="ql-block">于是,梁武帝给监狱中的犯人两个选择,“做和尚”或“死”,这样很多犯人就做了和尚,但是还不够。他又罗织了很多罪名,将新进罪犯又以同样的方式变成了和尚。</p><p class="ql-block">他自己也剃光了头当和尚,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动用国库的钱将他赎出去,来来回回四次,国家的钱被他用光了。</p><p class="ql-block">当他遇见达摩,想利用这些邀功时,达摩对他说了四个字:并无功德。梁武帝就很生气,甚至对他动了杀机。</p><p class="ql-block">达摩踩着一尾芦叶,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北朝的地方,到了少林寺,面壁九年,研发了108种少林武功。</p><p class="ql-block">左边的这一位手上拿着乾坤圈,代表自己独掌乾坤的就是梁武帝。</p><p class="ql-block">一对冤家被强行拉郎配放到了一起。仔细看他们的表情两个人都非常不屑于对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东塔的时候,会发现它比西塔要大一些。</p><p class="ql-block">西塔44米,东塔48.33米。然后周长都是48米多一点。</p><p class="ql-block">整体的规矩跟西塔是一样的,只是比西塔大一点点。他的佛像要比西塔更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是北方人金刚神。他们的两边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这一位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的多闻天王。他又叫毗沙门天。</p><p class="ql-block">她的妹妹是吉祥天母,是毗湿奴的老婆。在印度的时候,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p><p class="ql-block">他穿着链子锁金甲,铁叶裙,丝面护心镜,头上戴着“武弁大冠”,他整个的装束是唐朝顶级将领的配置。他手上托着的不是我们常见的七窍玲珑塔,而是窣堵坡式佛塔。</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要圆寂的时候,他的侍从问他说我们以后要怎么祭奠你,然后释迦摩尼佛脱下自己的袈裟折叠放在地下,然后把自己的钵倒扣在袈裟上面,然后把自己的禅杖插在后面,这就是最早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窣堵坡塔</span>样子。</p><p class="ql-block">后来阿育王造了48,000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窣堵坡塔,把释迦摩尼佛</span>的遗骨分放在这些塔里面,分到他所管辖的所有的地方,其中包括锡兰山谷。</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国,李靖就是他的代言人了。</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阿修罗,三头六臂,怒发冲冠,天龙八部中的护法神。</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战场叫修罗场,修罗场上日月无光。他一只手控制着内有三足金乌的太阳,一只手控制着有桂花树、捣药兔的月亮。</p><p class="ql-block">他当中两个手做的是窣堵坡印,代表的就是窣堵坡佛塔,破除人间一切黑暗。</p><p class="ql-block">当你一个人走夜路或者是半夜噩梦惊醒时就可以用这个手势来安慰自己。</p><p class="ql-block">下面那个剪刀手的意思是要跟你一辈子缠斗下去。</p><p class="ql-block">阿修罗代表着战场,其实他也有男女相,男像非常凶狠,而女像非常美丽。</p> <p class="ql-block">这位是天龙八部的第八部摩呼罗迦的。</p><p class="ql-block">佛教传说中的蛇神,是大莽蛇神,人身蛇的头,又称作地龙。所以大家看到他身上盘着一根蟒蛇。他的眼睛是三角眼,就是蛇的眼睛。</p><p class="ql-block">他是音乐之神,他手上拿着一把弓。</p><p class="ql-block">大家想象一下100位战士骑着马拿着弓奔腾在草原上,风吹过弓弦的依依呜呜声音就是弦乐乐器的共同起源的声音,无论是小提琴还是二胡,他们的老祖宗都是这把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东塔上,我们又看到了这对有趣的兄弟,寒山和拾得,他们两个在这里说说笑笑,已经近800年了。</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是天龙八部中的天众和龙众。也就是天神和龙王。</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这个龙王应该身上盘的是一条龙吧。可是他身上盘着一条娃娃鱼,也就是鯢,它是佛的护法。</p> <p class="ql-block">在东塔的有一边台阶上有一幅图。</p><p class="ql-block">整体是看上去是一个“壶”字,代表儒家,下面是“鲵”,佛家的护法,还有阴阳太极,代表道家。这是一副把佛、儒、道完美结合的图。</p><p class="ql-block">但是这幅图究竟是谁画的?什么时候画的现在没有考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塔须弥座上的37块古印度佛教故事的汉代衣冠的宋朝石雕。</p><p class="ql-block">为了让我们更接近这些故事,所以把他们的脸换成了我们常见的脸,把他们的衣服换成了汉代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叫丘井狂象。</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都奔跑在生命的旷野中,无常的命运就像一只发狂的野象在追逐着我们,只要被踩上一脚,就会万劫不复。</p><p class="ql-block">旷野中突然出现了一口六边栏的泉眼,我非常高兴,想往下跳,但是有四条蛇,代表着地火水风,也是代表着无常的命运要来把我吞噬。</p><p class="ql-block">在半空中,我突然间捞到了一根藤条,侥幸的我赶快往上攀爬,但是一白一黑,两只老鼠日以继夜地咬着这根藤蔓,它们不让我上去。</p><p class="ql-block">我用力地挣扎,但是树上的蜂巢被我给挣裂了,野蜂跑出来叮咬我。</p><p class="ql-block">在这人生的种种绝望之际,我很安详,甚至露出了微微的笑。</p><p class="ql-block">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因为我刚刚挣裂的那个蜂巢滴出了两滴蜜,它滴到我的嘴里。</p><p class="ql-block">人生无非生死二字,只要有一点点信仰,一点点美好,那就享受它吧。</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佛家一滴蜂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释尊借这则故事来比喻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荒野是迷茫的世界,旅人为众生,疯狂的大象象征无常的暴风雨,井中是人世,树代表人的生命,井底的毒蛇象征死亡,四条毒蛇是构成身体的四大要素,黑白两色的老鼠代表夜与昼,蜂蜜是快乐,蜜蜂指的是彻悟、五欲。</p><p class="ql-block">这则故事暗示我们每天都会遭到无常的风雨的侵袭,因迷惘和烦恼而感到痛苦,每个人最后难免会死于疾病和衰老,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人生的意义却是那一滴蜂蜜,为了那一滴蜂蜜,无论多苦多难,我们总是会努力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看看东塔的8位扛塔力士,这里的“大哥”还是一样很努力地吹着哨,带领兄弟们完成使命。</p> <p class="ql-block">离开东塔来到了本生院。</p><p class="ql-block">‌本生院是主要展示佛本生经中的故事。佛本生经是印度佛教故事集,讲述了释迦牟尼前生无数转世的行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宗教典籍,也是民间故事集,具有深厚的文学性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细细看,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历史。</p><p class="ql-block">太多了,还要去很多地方,终究是未看完。</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到了弘一法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在泉州驻锡长达14年之久,为其驻锡过的城市之最。他在泉州住过雪峰寺、开元寺、承天寺、草庵、普济寺等数十座寺院,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缔结殊胜因缘,最后他也是在泉州圆寂的。</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边是石刻浮雕盘龙柱以及镂空石刻窗棂。四根石柱左为龙吟,右为虎啸。</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大师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精妙,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话剧、绘画、音乐、版画的先驱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我国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生活俭朴,严持性遮,精研律学,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出家后拒绝艺事,但仍继续写字弘法,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弘一大师晚年在闽南弘法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p> <p class="ql-block">整座纪念馆是一座两进式的院落,院内居中为汉白玉的弘一法师塑像。然这座塑像没有清源山那座更为神似。</p> <p class="ql-block">泉州大开元寺珍藏着大师在泉州生活的遗物、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p><p class="ql-block">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我早上去的善缘堂,弘一法师曾一度将它改名为弥陀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画家徐悲鸿所画的弘一法师油画。</p> <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圆寂前三天,支撑着写下的最后一幅墨迹。弘一法师写完后,郑重地将此墨宝交给了妙莲法师。</p><p class="ql-block">这幅墨宝与弘一平日的书法作品截然不同:它看起来过分随意自然,甚至没有任何章法,且全然没有火气。</p><p class="ql-block">因“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留下的最后遗言,它所引发的关注极其高。近百年来,围绕这四字遗言引发的争议也不断。</p><p class="ql-block">“悲欣交集”,意即欢乐与悲伤交织,满足与遗憾并存,得到与失去毗邻!</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人整修纪念馆的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一首《送别》一直在纪念馆内外萦绕。</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泉州,开元寺前前后后去了三次,跟着视频讲解、当地导游一点点地认识、了解这座千年寺庙。</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是清晨7点左右去的,游客未至,寺庙很安静。</p><p class="ql-block">听风吹拂树叶的声音,听鸟叽叽喳喳的欢悦。</p><p class="ql-block">白鸽在塔顶瞭望,黄猫咪着惺忪的睡眼</p><p class="ql-block">阳光努力穿越云层洒在飞檐之上</p> <p class="ql-block">慢慢走,慢慢看</p><p class="ql-block">让我感动的是许多年长的义工非常认真地清扫、擦拭着寺庙的每一处。</p><p class="ql-block">很多事情当你愿意的时候,才会做得…</p><p class="ql-block">不计得失,极致认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