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海南,走上回家的路,经过广东来到了福建。首先驻足停留在了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一首鼓浪屿之歌,让我对鼓浪屿久久神往,今天终于踏上了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处处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它的名字是“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乃因岛西南方有一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来到鼓浪屿,你可以漫步在古老的巷弄里,感受那份独特的浪漫和情调。</p> <p class="ql-block">毓园,原称“梨仔园”,曾是一片茂盛的梨树林。1984年,市政府在此树立林巧稚雕像和建造纪念园,面积47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鼓浪屿,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留在协和工作,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在她逝世一周年时,鼓浪屿建成了“毓园”。“毓”通“育”,育人也。</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鼓浪屿实际上,已成为英,美,德,法,日等各国的公共租界了。</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这里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瑰宝。</p> <p class="ql-block">看着岛上一座座精美华丽的西洋建筑,一段屈辱的历史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从古老的庙宇到优雅的别墅,从欧洲风格的教堂到中式园林,每一处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展现着鼓浪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西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折衷主义风格。这些建筑大多建造于20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受到欧美和东南亚建筑手法的影响,同时融入了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人杰地灵,龙山洞记录了许多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他们是鼓浪屿无形的财富,是鼓浪屿不可取代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座落在风光旖丽的大嶝岛东南端,占地八万多平方米。这里曾经历过1958年“八·二三”炮战的洗礼,一度成为战争废墟,每平方米的土地就落下1.5颗炮弹。昔日的前沿阵地,如今旧貌换新颜,曾为军人的他一定要来看看昔日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位置佳,择址考究。“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遂阁,对龟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是二宜楼择址最好的写照。背靠蜈蚣山,有“蜈蚣吐珠”之意;左右两曲婉流长;面朝龟山,视野开阔;左侧狮子山,高耸威武;右侧金面山,绿树繁花。</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文化深,内涵丰富。门额石匾宜楼”入选《中华名匾》,楼内共存壁画226593 平方米,彩绘 228幅、99平方米,木雕349件,楹联163副,俨然是一个民间民居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空间防卫完备。外环直径73.4米,外环楼高4层、16米,墙厚2.53米,共16个单元、213个房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双环圆形土楼;内设传声洞、泄沙漏水孔、秘密地下通道、隐通射击窗,是古代民居生活居住与战术防御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内院,场地上可晾晒衣服和农作物,院中有两口古井,分名为阴泉和阳泉,组成太极的阵型。</p> <p class="ql-block">“宜丁宜财”是蒋士熊创建二宜楼的初衷,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孙、宜男宜女、宜楼宜人、宜文宜武。</p> <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漳州华安仙都乡大地村“二宜楼”旁,“五凤楼”表现出独特的大地乡土风格,五凤楼由“三堂两落”组合而成,其飞檐翘角,形如鸟翅,故称五凤楼,又有人称之“南方山乡里的北方宫殿”。</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面环山,环境幽雅</span>,犹如人间仙境,非常适宜宜居。</p> <p class="ql-block">离开土楼来到福建泉州市区来看宋代古桥—安平桥</p><p class="ql-block">安平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南宋绍兴八年( 公元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黄护与僧智淋捐款倡建跨海石桥安平桥,但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衿到主持续建安平桥,黄逸响应续建; 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安平桥全桥竣工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因桥长五华里又称五里桥,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p> <p class="ql-block">福建还有一座古桥—洛阳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此桥明明是建在福建泉州,可又为什么叫洛阳桥呢?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多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这些南迁的人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真的很像旧都的洛阳,所以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而这个桥,也因此命名叫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桥墩形式别具一格,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桥墩采用石块砌成,临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也称船形桥墩,以此分开水势,减弱海潮的冲击力,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以此作为桥墩基址,称“筏形基础”。</p> <p class="ql-block">走进洛阳桥,从众多的桥墩、栏杆、塔、亭建筑上,到处可以感受到宋朝以来自然和社会变迁留下的历史痕迹,大桥虽然几经过大修,但结构和形态没有原始改变。</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看了广济桥,安平桥,洛阳桥,不禁感叹我们祖先聪明的才智。时光荏苒,潮起潮落,感悟历经千年的这些古桥的沧桑历史。</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后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更名为开元寺。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p> <p class="ql-block">宋朱熹题泉州开元寺联句云: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石头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海防史上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特点是房屋多采用石头建造,门窗窄小,面积较小,这是由于台风原因和石材的限制。崇武古城是抗倭后裔居住的地方,惠安女是勤劳智慧的女性代表。</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福建就告一段落,继续回家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