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莆田踏勘(下)

惠芳

<p class="ql-block">出莆禧古城,前往第二个寻宝点</p> <p class="ql-block">贤良港天后祖祠</p><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港里村上后厝。始建于宋代,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祠坏,地方官奏闻朝廷,明成祖命太监郑和到贤良港来整修致祭。清初截界,祖祠列祖神位和妈祖宝像,寄奉于涵江妈祖庙。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封妈祖"天妃"为"天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谕祭,载入祀典。</p><p class="ql-block">贤良港天后祖祠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门殿、拜亭、正殿、后殿组成。山门是由三座门组成,它的正面和背面刻有清朝历代皇帝亲手给妈祖御题书写的匾额,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拜亭是旧时朝廷官员"春秋谕祭"来祖祠朝拜之所,正殿祀奉的妈祖神像为南宋至今传承有序的软身木雕像,后殿奉祀妈祖父母亲像,供奉林氏列祖列宗及妈祖兄姐木主牌位,故也称林氏宗祠,在后殿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拟写的"族范"铭文等等。证明了明清两代官方承认的天后祖祠的地位。</p><p class="ql-block">1991年3月,贤良港天后祖祠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尚未树立的石塔新碑</p> <p class="ql-block">港里外墙</p> <p class="ql-block">‌港里石塔~主要与当地的风水和自然环境有关~由于风沙肆虐,恶劣的气候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挑战。为了抵御这样的环境并求得精神上的庇护,当地人创造了独特的石塔式石敢当,用以镇风止煞,象征着对平安的守护。这些石塔通常由石块和水泥精心砌成,形态各异,包括圆锥形、圆筒形和木鱼状。在台湾,这些石塔以其庞大的体积和强大的法力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港里造像塔位于山亭镇港里村。始建于宋代,坐东朝西(偏南30°),为航标性建筑。蕉叶相轮的宝箧印经式实体石塔。通高5.4米,边长2.65米,1993年重修石塔时仅存塔身和塔顶部分为原构件,另二层的塔身原构件存妈祖祠后山上,塔顶层四面均雕刻佛像,已风化模糊,宽为0.6米,高0.83米。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塔的四面</p> <p class="ql-block">正午十分~石塔明珠</p> <p class="ql-block">沿着此道,便是妈祖祖庙</p> <p class="ql-block">天后祖祠</p><p class="ql-block">天后祖祠的现有主要建筑物有山门、钟鼓楼、主殿和后殿。</p><p class="ql-block">山门由三座门组成。正中门上横眉:"神昭海表",为雍正皇帝手书;左右门上横眉"海上安澜",为嘉庆皇帝手书;"泽罩海宇",为道光皇帝手书;"恬波利运",为咸丰皇帝手书;"与天同功",为光绪皇帝手书。</p><p class="ql-block">对联为:"忠信涉波涛周历五洲瑶台,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玉吴。"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p><p class="ql-block">仪门前立两石碑,雕刻着祖祠沿革和历代褒封,以及当代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p><p class="ql-block">门上对联为:"千年香火犹存港里祖姑瑞生地,万世功勋鼎立湄洲天后净化宫。"拜亭中安放香炉,柱上雕刻对联,其中一付云:"女中再见皇娲圣,天下谁修大禹功。"主殿供奉妈祖。</p> <p class="ql-block">进入妈祖祖祠</p> <p class="ql-block">偶遇"妈祖回娘家"祭祀习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忘了按下录像模式~只录到尾声~现场还是有些小感动~看到有人落泪,情真意切呼唤:“回家!回家”~感受闽台信仰同源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台湾等各地妈祖信徒来"螺港寻源、竭祖朝圣"的进香团、考察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妈祖坐像为木质雕刻,系宋代的作品。据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妈祖凤冠霞帔,端然稳重,面部圆润、端庄、慈祥、秀丽,各种比例适度,展示了宋代高超的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妈祖令人着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