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正金银行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张纯鸣

前来东交民巷街区参观游览的人们,在沿街漫步中大都会在几处热门建筑前停留拍照,坐落在东交民巷与正义路交叉路口东北角的中国法院博物馆,以其别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和悦目优雅的色彩构成,常常令过往游客在此驻足观望欣赏, 它是该路口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更成为人们前来打卡留影的一个热门取景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法院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正金银行旧址</h3> 博物馆入口大门旁的石碑上刻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正金银行旧址”的字样,人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这里曾经是一家银行,而关于这座建筑更多背景和完整的历史沿革,长期以来,却没有人能够将它理清。<div><br>笔者在这一带生活居住的时间超过了六十年,多年来对此建筑的身世也十分好奇,曾询问过多位在这一带长期工作或居住的长辈、同学和朋友,而众人记忆与回答的口径既出奇地一致又有些令人失望,“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始终没见这个建筑及院落的门口挂出过什么牌子,它的大铁栅栏门通常紧闭,很少见人出入,整个建筑与院落显得很神秘,却不知是个什么机构。”</div><div><br>2015年,本人有幸参与了法院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得知了该建筑的最新归属,不久前(2024年)本人再次参与了博物馆的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经多方努力,终于将这座建筑的诞生与运营、主人变更和各阶段发挥的作用基本理清,梳理出了比较完整的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div><div><br></div><div>1. 19世纪末——1910年<br></div>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之前,图中的御河桥就是当今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叉路口位置;当时这里就是东交民巷内房屋密集、人流交织的汇集点,路口东北角的位置只是御河东岸的几间与上图左侧相类似的普通民居平房。1901年清廷政府迫于外国列强威逼签下《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至此这里就不允许中国人居住,上图红框中的几所房屋显然已不属于中国人所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金银行大楼1910年建成交付使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日本利用《辛丑条约》在使馆界内瓜分得到这块土地,竭力为本国金融势力进入中国争取利益。1902年1月,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以下简称正金银行)在北京开设北京分行(北平支店),选中在这里兴建办公大楼,并聘请建筑师妻木赖黄主持建造,由其属下的森川范一和村井三吾设计,银行整体建筑于1910年建造完工正式交付使用。</div><div><br></div><div>2. 1910——1945<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金银行与六国饭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在之后的几年里,正金银行大楼、六国饭店、与周边几座银行、邮局等建筑设施共同构成了东交民巷使馆界的核心地带。<div><br> 北京分行并不是正金银行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在它之前还开设有上海、天津和香港等分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正金银行在海外共设立25家分支机构,其中在中国就设有含办事处在内的16家,可见中国是该行在海外的营业重点。<div><br>正金银行在华的这些分支机构,虽然在设立的初期,有的是作为普通的外汇专业银行,经营国际汇兑和存款业务,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不断扩张,正金银行在华所有分支机构,无一例外地都成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御用工具,为推进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提供服务。</div><div><br>由于本文只是讲述其建筑本身的沿革,因而并不涉及银行的任何具体业务。</div><div><br>根据抗日战争结束后正金银行向中国接收当局提交的资料来看,北京分行自设立开始,其开展的业务一直延续到抗战结束,因此,该建筑自建造完工交付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其主人始终归属正金银行。</div></div> 3. 1945——1948<div><br>抗日战争胜利后,此建筑作为敌伪财产被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接收。</div> 1945年10月17日,由国民政府指定的接收委员进驻正金银行北平分行(支店)开始接收该资产。 清理交接工作于1946年5月23日全部完成,至此,正金银行北平分行彻底退出了北平(北京)城。<div><br>在清理交接工作尚未结束之前,1946年4月,这座建筑就被当地一家新闻媒体选中并入驻这里,北平《新民报》在这里创刊,由此,这座建筑就开始了它的新用途。<br><br>4. 1949——1995</div><div><br>随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建筑自然也就不再归属国民政府了。</div><div><br>在全中国即将解放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考虑将中财部和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统一管理财经工作。</div><div><br>6月4日下午,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主持召开会议,宣布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陈云、薄一波二位同志负责筹备组织中财委。</div><div><br>筹建中的中财委首先将东交民巷内原正金银行的这座建筑选为办公地点。随着筹建工作的开展,调入的人员日渐增多,很快就感到办公用房日益紧张,一个多月后,在这座楼里实在挤不下了,中财委就决定另找房子,最后在朝阳门内大街找到了一处有好几进大殿的大院落并迁往那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正金银行大楼(1955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 月19 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纺织工业部(以下简称纺织部),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部委机构之一。纺织部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就设立在原正金银行的建筑内,1951年,纺织部在东长安街12号兴建了部机关办公大楼,随着部内主要机构迁往新址,纺织部机关的牌子改挂在新址的门口之后,这座建筑及院落就成为纺织部的内部办公设施。</div><div><br></div><div>大楼作为部委机关内部用房的状况一直持续多年,其间它的主人和用途也发生过变化。</div><div><br>特别需要提到的是,1966年初,河北邢台发生的大地震,对北京产生了重大影响,设在外交部街31号(现在是33号)的外交部大院,由于部分办公用房受损严重,机关不得已搬迁到东交民巷分散在几个不同地点临时办公,其中地点之一就在正金银行大楼内,这里又成了外交部的内部办公用房。 1970年,外交部建成新的办公大楼后,部机关又迁往了东四的新址。<br></div><div><br>1980年前后,这里成为部机关的单身宿舍,部里没结婚的,婚后无房的,许多人都在这里住。这里不设食堂,人们一天三餐基本都是走到不远处的部机关食堂吃饭。</div><div><br>正是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这里就成为内部办公用房,院门口就没再挂出任何单位名称的标识;由于原来这一带是新中国的第一个使馆区,极少有普通市民居住,到50年代中后期,附近也只分布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市政府和外交部招待所等几个大机关院落,本市百姓对这里仍然十分陌生,因此,匆匆路过此地的人们很难了解这个院落和建筑的用途和真实背景。这也是自50年代后期之后,即使长期在此周边工作与居住的人们也大都弄不清这座建筑与院落归属的原因。</div><div><br>1993年纺织部撤销后,此建筑的产权归属于国资委纺织机关服务中心。</div><div><br>5. 1996——2015</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民生银行 (1996-2005)</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1996年,中国民生银行租用了该建筑,将它改为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商业设施,在面临东交民巷的塔楼拐角位置,人们第一次看到墙体上镶嵌着中国民生银行几个大字,几十年来长期紧闭的塔楼角门也面向公众打开,这里终于不再神秘,人们可以随意走入塔楼门,看清它的内部结构了。建筑的大厅高大宽敞,样式老旧的木地板和沿墙一周深色的木墙裙更衬托出这里久远的年代感,厅内分为不同的业务区域,普通百姓对多数业务并不了解,他们前来办理的大都是日常的储蓄业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融集团公司 (2006-2015)</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2006至2015的十年间,中融集团成为这里新的承租者,由于它的服务对象不再是普通的百姓,因而人们也很难再走入建筑之内了。<div><br>2001年,东交民巷建筑群(共12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金银行旧址是其中之一。2010年代,随着国家对历史文物保护力度的逐渐增强,北京市随之推出配套措施,其中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不能从事任何商业经营活动。由此,东交民巷内的各文物保护单位先后陆续停止了原来从事的商业经营活动,中融集团也于2015年后不再续租这座建筑了。</div><div><br>6. 2016——</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法院博物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法院博物馆成为这座建筑的新主人。博物馆以其收藏保存、展示教育的性质,本就具有保护功能,同时它又是面向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将正金银行旧址改建为博物馆,完全符合国家对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要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入中国法院博物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2016年初,中国法院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自那时起,人们得以再次走进这座建筑了。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参观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法制体系发展史,还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触摸这座老银行建筑的内部细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事沧桑东交民巷”专题展厅</div><br>博物馆在展馆的一层特设有一个专题展厅——时世沧桑东交民巷。展厅的名称与国家法制体系发展史看似有些不合,但展厅所处的位置和展陈内容却非常特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盘与金柜</div><br>这个无窗的密闭展厅,就是原来正金银行的金库,那座封包在不锈钢和玻璃等保护材料之内的厚重出入门,就是100多年前的金库原装大门;在展厅进门的左墙角位置,仍然矗立着原来存放银行财富的墨绿色原装大金柜。<div><br>厅内中间陈列着一个展示100年前东交民巷使馆界中心区域院落与建筑分布的沙盘,人们可以从多方位俯瞰东交民巷使馆界,当年各国使馆、兵营、商务与服务设施,界区内道路、河流、城墙内外的景观尽收眼底。</div><div><br>源于《辛丑条约》和东交民巷使馆界给中国人民带来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法院博物馆以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展陈在这里的沙盘更显出具有特殊意义。人们在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一段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更加直观地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div><div><br>中国法院博物馆赋予正金银行老建筑的新身份,正使其发挥出新作用。</div><div><br></div><div>2024.11.4 完稿</div><div>2024.11.5 修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