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千年之约—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

钟艳香

<p class="ql-block">  河南安阳,洹河之畔,静水深流。洹水见证了三千多年前中国青铜文明的繁盛,同样也见证了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不远处的殷墟博物馆新馆覆以青铜底色,静静伫立,庄重大气。</p> <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殷墟博物馆新馆大厅,一只代表商朝图腾的玄鸟在头顶盘旋飞翔,一如《诗经》中描绘的商代,浪漫而富有想象。走进新馆展厅,犹如时光隧道,带领我们通向3000多年前的商代。</p> <p class="ql-block">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朝开国国君汤盘铭上的箴言,镌刻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高墙上,向参观者展示着商文明何以绚烂的历史答案。</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成为我国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专题博物馆。馆里陈展的文物众多,我根据博物馆的介绍,选一些殷墟博物馆的特色文物进行解析,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带大家一起奔赴这场“千年之约”。</p> <p class="ql-block">  “探索商文明”,以时间为轴、以重要发现为线索,全面系统梳理殷墟自1928年至今取得重要成果,再现了近百年来几代考古学家为探索商文明所做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展陈的文物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三千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各地文化异彩纷呈,而又交融汇聚。注视着那些表面满布狞厉的饕餮、蜷曲的夔龙、昂首的凤鸟、重生的蜕蝉等复杂纹饰的青铜礼器,可以想见商人浩荡而深窈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商代殷墟车马坑,是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在车马遗迹专题展厅,出土的23辆马车依次排开,穿越3000余年时光,窥见当时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商王朝时期,占卜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馆三楼,“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卜用甲骨为主要展品,解读3000多年前商代“王子日记”埋藏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觚爵鼎尊,钺刀戈矛。“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里,亚长墓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等众多珍贵遗物,结合多学科研究和科技考古手段,还原了三千年前商代将军的戎马一生,重塑了亚长的“血肉身躯”。</p> <p class="ql-block">  镇馆宝之一: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于2001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一所墓葬。这座墓葬保存完好,是殷墟少有的未被盗掘的商代墓葬。此尊整体作牛形,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注口长12.9cm、宽9.1cm,重7.1kg。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这件青铜尊仿水牛制成,栩栩如生的造型体现出工匠对水牛特征把握的精准性,也是当时殷墟气候的直接反映。</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尊是酒器的一类,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长氏的意思。这件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该牛面部铸铭文“亚长”。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也是这座墓葬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镇馆宝之二:YH127甲骨窖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体系,而且经过发展后沿用至今,是汉字的鼻祖。YH127甲骨窖穴非常具有代表性,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发掘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镇馆宝之三:陶三通,是商朝的下水管道,跟现代的下水管道没太大区别,表明当时城市规划有序且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特色文物之一:司母辛铜鼎,商代文物。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口宽48厘米,重128千克。“司母辛”铜方鼎共有两件,此为其一。长方形口,折沿方唇,直立耳,直腹略内收,平底,下接四空心柱足。腹四角各有扉棱一道,口下四面中部及足跟外侧亦各有一道扉棱。口下饰由饕餮纹,以扉棱为鼻梁,雷纹衬地,腹部左右及下侧饰乳钉纹,足跟饰饕餮纹,其下又饰凸弦纹三周。内壁铸铭“司母辛”三字。底、足均有烟炱痕迹。</p><p class="ql-block"> 它是由王室子辈为其母亲妇好所铸。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铸这样的“鼎”吗?是随着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烹煮肉类的炊具,逐渐转变到了用于祭祀的礼器,彰显权力和地位。“辛”是商代王后和女英雄妇好的庙号,此鼎承担着向世人展示妇好丰功伟绩的重任,厚重的器身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庄重大气的外貌很能体现商代审美标准,四足两耳的方鼎制造工艺更是难得!</p> <p class="ql-block">  特色文物之二:刻辞卜骨,商代文物。1973年在安阳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编号2172,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在上面发现93个单字,文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该甲骨卜辞共十一条,记录了商王于戊子、辛卯、乙未、戊戌、辛丑、壬寅、戊申、己未、辛酉、乙丑日占卜田猎是否有灾祸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片残断的牛肩胛骨,全身负载了93个单字、11条卜辞,都在关注同一件事——商王田猎是否会有灾祸。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通过田猎,商王带大家适应纪律、学习武艺、掌握谋略,以期在战场上克敌制胜。而在那个占卜之风盛行的时代,甲骨负责为大事小情测吉凶祸福,也记录下了3000多年前的真实生活。</p><p class="ql-block"> 自从人们发现甲骨以来,“刻辞卜骨”品相端庄大方的成了一枚‘甲骨明星’,出现在邮品、图书、历史课本里,向人们讲述商代文化。”</p> <p class="ql-block">  特色文物之三:铜手形器,看见它,是不是很惊奇?有没有想和它握个手?它是来自商代的手形青铜器。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的亚长墓。通长13.03厘米,重0.1千克。铜手形器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p> <p class="ql-block">  特色文物之四:铜钺,在古代的兵器中,刀、剑、戈、矛、戟……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相比之下,“钺”家族,就显得冷门得多,但它们是军事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铜钺,商代文物,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的亚长墓。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面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40. 5厘米,重5. 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可以想象一下他曾经的‘战斗力’该有多强悍。</p> <p class="ql-block">  特色文物之五:玉觽,商代文物。它的柄部是顾首龙的样式,龙的下颌与背部相连,犄角突起,前后腿作蹲踞状,而它尾部是一个上翘的尖角,大而夸张。</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国早期的服饰没有纽扣,一般是用绳子系住,而玉觽就是松解绳结的工具。玉觽,柄部是顾首龙的样式,下颌与背部相连,犄角突起,尾部是一个上翘的尖角,不仅颜值高,可以当做装饰品,还非常实用的。</p><p class="ql-block"> 《说文》对觽的释义为:觽,佩角,瑞耑可以解结。意思是“觽”是一种角形配饰,前端尖锐的角可以解开绳结。</p> <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一部精彩的地书。透过这些珍贵文物遗迹,就可以了解商代的社会组织、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信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