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康复卫士(赵大夫)的美篇

疼痛康复卫士(赵大夫)

足跟痛谨防“五个元凶” <p class="ql-block">  有不少人在运动或者长久站立之后甚至早上起床刚下地之后会出现足跟痛的症状仔细观察足跟不红也不肿 能够引起足跟痛的疾病有很多揪出幕后的真正元凶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常见最多发的5种足跟痛</p><p class="ql-block">1、跟骨骨刺综合征 </p><p class="ql-block">跟骨骨刺综合征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疼痛主要是由于跖腱膜因反复微损伤在跟骨结节处的炎症反应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手法图片来源:骨科疾病:评治疗估与跟骨骨刺即跟骨骨质增生。跖腱膜的起点是跟骨跖面结节,在这个部位发生骨质增生可形成横跨跟骨跖面的骨嵴,跟骨侧面 X 线片上如针形,这就是人们俗称的跟骨骨刺。 </p> <p class="ql-block">该病起病缓慢,可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病史,一侧或两侧发病,可分为跟内痛、跟后痛、跟下痛。跟下痛为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临床最常见。</p><p class="ql-block">2、扁平足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指足部正常的内侧纵弓消失。由于长期的错误走姿,长久穿不合适的鞋子,而导致足弓塌陷,失去缓冲弹性。</p> <p class="ql-block">疼痛位置通常位于足底内侧,长期站立或行走后加剧,偶尔疼痛也可位于踝关节外侧外踝附近,这是由于足弓塌陷造成后足外翻,继而腓骨与跟骨相撞击的结果。 </p> <p class="ql-block">正常足印与不同类型扁平足足印比较长期的错误走姿,长久穿不合适的鞋子,都可以导致足弓塌陷,失去缓冲弹性,引起疼痛、酸胀等症状。不良习惯造成的扁平足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得到改善的。 </p><p class="ql-block">3足底筋膜炎足弓结构异常,生物力学异位可造成足底肌腱或筋膜微损伤,发生功能性退变,引起足跟部的疼痛与不适,最终形成足底筋膜炎。</p> <p class="ql-block"><b>一般有以下特征:</b>足跟持续疼痛数月或数年;疼痛呈搏动性、放射性、灼热、刺痛;并且用力时疼痛加重;早起或长时间站立时疼痛明显;稍微活动后疼痛减轻;一天的活动后疼痛加重;适当按摩或休息后疼痛会减轻或者消失。 </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Pixaba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度运动使足底筋膜被反复拉扯,小撕裂不断发生,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此外,体重超标或背负重物造成足部过度承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于不平坦路面、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足部先天结构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都会增加足底筋膜负担,从而引发足底筋膜炎。 </p><p class="ql-block">4、跟腱炎跟腱炎是指人体在行走、跑跳等剧烈运动时,跟腱及周围的腱膜承受了反复的过度牵张,导致劳损或发生部分纤维撕裂、充血、水肿、纤维变性,甚至钙化等,以局部疼痛,足跟不能着地,踝关节背伸疼痛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无菌炎症性疾病。 </p> <p class="ql-block">跟腱炎可以导致跟腱的发炎和跟腱的退行性病变。跟腱炎产生的疼痛会逐渐加重,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跟腱无力,发生断裂等危险。 </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Pixaba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对于慢性跟腱炎的病因认识仍然不够清楚,一般认为运动负荷过大、训练技术错误、小腿三头肌柔韧性不足、扁平足、缺乏有效的热身和放松,以及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都是导致跟腱炎发生的因素。 </p><p class="ql-block">5、跟腱周围炎</p><p class="ql-block"> 跟腱周围炎患者大都无明显的直接外伤史,大部分患者在进行下肢负荷过多的跑跳动作时,踝关节做快速的屈伸,跟腱同时也受强力又反复长时间的牵拉,使跟腱被拉长拉紧,而肌肉中的血管受到牵拉、挤压致使跟腱部分受损,逐渐成一种疲劳性创伤。</p> 主要表现为运动时有疼痛感觉,较轻者仅在用力蹬地后或某一特定的用力动作才痛,准备活动之后疼痛消失。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 <strong>足跟痛的缓解及预防方式</strong><br></br> 避免长时间跑跳、行走和站立;不能长期剧烈运动,用骑脚踏车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肥胖是引发足跟痛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体重;选择软底鞋,可在脚跟处加护垫或使用矫形鞋垫;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脉冲超声波、离子电渗疗法等物理疗法可起到镇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的作用;肢体锻炼主要包括: <strong>放松小腿后侧肌肉:</strong>泡沫轴放置于小腿后侧,双手支撑,腹部收紧,在膝与踝之间来回滚动,滚动1分钟。 <strong>腓肠肌拉伸:</strong>弓步站立,一腿在后,一腿在前,脚尖朝前,前侧腿屈膝,拉伸后侧小腿,直到小腿后部有明显拉伸感。保持30s,重复3次,换方向。注意后侧腿和躯干始终保持伸直。 <strong>比目鱼肌拉伸:</strong>双手扶墙,一腿在前、一腿在后站立,前脚掌抵住墙壁,后脚跟踩实。双腿同时屈膝,腿部和上半身小心地向前倾斜。保持30s,换方向,重复3次。 <strong>足底筋膜放松:</strong>单腿站立,悬空腿踩在球上,体重置于支撑腿。让球在脚底四处滚动,做30秒。按摩到脚底的所有区域,包括足弓下方。如果某区域的肌肉特别紧张,就在那里保持一段时间。 <strong>足底筋膜伸展:</strong>坐在地面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向后牵拉,直到感觉足底被拉紧,维持该姿势约15~30秒钟,拉到有酸、紧、舒服,不要到疼痛难忍的程度,然后放松,连续重复5次。 <strong>坐姿抗阻训练:</strong>取坐位,保持膝盖屈曲,将抗阻弹力带或绷带绕在脚上,脚背用力往下踩,对抗做跖屈运动,可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strong>离心力训练:</strong>自然站立于台阶上,双脚与肩同宽,进行脚尖提踵,增强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的力量,每组15-20次,做3组。  <p class="ql-block">一旦出现足跟痛应及时就医,切忌养病为患没有问题的朋友也可进行上述训练加以预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