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刚开始关注"丝路之母耿玉琨"是无意中刷到她的视频号,很喜欢九十高龄的老人家的小女孩儿的心态,也喜欢听她讲与爱人赵老师丝路考察采风的故事,那些艰辛、不便甚至危险,都娓娓道来,没有沉重,还有很多幽默、自嘲,我希望自己步入老年也要具备这样的状态。另外,二位老师的画作很多内容是新疆景物风俗,让我又添了很多热爱,虽然我对艺术一窃不通。视频号上看到二位老师的画展的展期:2024年10月20日——2024年11月10日,正好11月3日我在京,又没别的安排,遂一早从儿子在顺义的家打网约车前往宋庄观展。幸运的是还近距离看到了耿老师、助展人杨树峰老师。</p> <p class="ql-block">网摘:赵以雄、耿玉琨于1955年考上中央美院,1960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艺术创作。自1975年起,二人先后33次前往丝绸之路考察写生,用双脚走遍了丝绸之路的山山水水,用画笔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图为两位老师的考察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最早完成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中国画家;自驾车到过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国;走了西北丝绸古道和西南香料之路;也走了海上丝绸之路。他们的脚步东到日本的奈良,西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累计行程80多万公里,创作了万余幅作品和写生,留下800多万字的考察日记。</p> <p class="ql-block">耿老师自述</p><p class="ql-block">中青报报道:耄耋之年,开始创业</p><p class="ql-block">守着近万幅画作但坚决不卖</p><p class="ql-block">一心想建能向公众开放的丝绸之路艺术馆</p><p class="ql-block">这是丝路画家耿玉琨从不松口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听助展人杨树峰老师讲展览的初衷,很是感动,杨老师态度鲜明地将耿老师赵老师与混圈子的艺术人区别开,真诚地希望他们纯粹真诚的艺术能让更多的普罗大众方便可及。</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当年把耿老师从门头沟山上恶劣的生存环境(赵老师去世后,耿老师的生活状态堪忧)带出,并带着老太太拥抱自媒体,通过抖音、视频号宣传丝路画作。</p><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展览的宗旨追求:为了捍卫艺术的尊严,他们时而孤独,时而欢愉,时而逃离,时而寻找,时而保护,时而沉默。自现当代艺术在世界上崛起之后,再无第二人能做到这样——这是我们这次展览的最大看点和亮点及最大价值。同时,我们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真正树立起人们对艺术尊严的尊重与崇敬,这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杨老师对艺术尊严话题的剪报和手写感受</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即兴打鼓</p> <p class="ql-block">助展人介绍</p> <p class="ql-block">网摘:1989年秋,为全面考察丝路,耿玉琨夫妇自筹经费,买了一辆吉普车。从此,他们再也不用一趟趟地搭顺风车,骑毛驴,甚至抬着画箱步行了。那是一辆银灰色的吉普车,虽然跑不快,又费油,爱出故障,没有空调,灌风漏雨,但还算皮实——这成了他们临时的家,还有了一个昵称“银驹”。夫妇俩开车赶路,停车作画,大半时间吃住在车上。</p> <p class="ql-block">耿老师八十七岁写的随想及当年唐古拉山口采风作画的记录,现在看似乎云淡风轻,其实是以生命在作画~</p> <p class="ql-block">1975年开始丝绸之路探索</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吴冠中、叶浅予对二老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下的葡萄沟</p> <p class="ql-block">九十岁网红耿老师在为粉丝签字,社恐的我没有近身,只远远看着、记录</p><p class="ql-block">背景是杨树峰老师等人的创意:为耿老师拍记录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记录二老历程的剪报,包括西部歌王王洛宾为他们创作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飞鸟掠过,天空留痕</p> <p class="ql-block">耿老师作品:织毯子的哈萨克妇女</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作品:火州瓜市</p> <p class="ql-block">赵老师:且末烤馕</p> <p class="ql-block">耿老师九十岁的作品,很有童趣,一如她真诚可爱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画展上也售卖耿老师的画(不知道是怎么说动耿老师放弃她的倔强),我恰好在旁边看到一位六十岁大姐订下了这幅:赛里木湖畔转场</p> <p class="ql-block">半个月亮</p> <p class="ql-block">古道新集</p> <p class="ql-block">为人民创作人民能买得起的画</p> <p class="ql-block">九十岁耿老师笔下的西域马</p> <p class="ql-block">胡杨骆驼</p> <p class="ql-block">有清明上河图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馆内粉丝包围耿老师</p> <p class="ql-block">社恐的我没和耿老师、杨老师近距离交流,看完展就走了,先去旁边的宋庄美术馆转了一圈,里面的画偏抽象,我实在是看不懂,期间和一位懂画的朋友微信中分享了几幅,他的点评让我似有所悟又似无所悟,朋友可能也觉得很像是在跟驴子讲哲学~</p> <p class="ql-block">宋庄小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庄小景之二</p> <p class="ql-block">约了顺风车从宋庄回顺义,等车的时候继续转悠。这个饭店门前贴有一个暖心告示:如果您在北京真的遇到了困难,路过本店时,请进来坐下对任一工作人员说:请来份"单人餐",餐后不用付款。助者无所求!!!</p><p class="ql-block">也许宋庄见证过不只一两位困境艺术人吧..</p> <p class="ql-block">艺术和古玩常有纠缠~</p><p class="ql-block">约了顺风车在古玩城接我,车主是位80后,在宋庄搞摄影,还是位哈尔滨女婿。他说除了自己的经营性业务外,自2000年以来也用镜头记录宋庄的画家,拍了四千多张照片,去年选择一些做了个画册。当然,他此前不知道耿老师和杨老师,说有机会去观展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谨以耿老师公号上的本次展览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向真诚可爱的九十岁的耿老师和故去的赵老师致敬:</p><p class="ql-block">本次参展作品和当前社会上其他艺术家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创作前从来没考虑过艺术作品的去处</p><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考虑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p><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考虑通过作品获得什么样的名利</p><p class="ql-block">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我们能看到如此纯洁、如此干净、如此真实、如此纯粹、如此生命力永恒的作品,真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这是赵以雄耿玉琨两位艺术家奉献给社会、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个大礼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重新唤起人们心中那些被埋没已久的有关尊严、精神、纯粹和灵魂的东西。</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