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出行记录2:灵宝函谷关&陕州地坑院

米米shirIey

<p class="ql-block"> 十月五日上午十点多,两人组睡足吃饱后就从西安出发了,一路东进,去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的函谷关景区。​</p><p class="ql-block"> 途中路过华山时,看到远处地平线上的华山群峰就犹如巨型剑龙背上大大的骨质剑板一样,突凸的傲然屹立在群山绵延不绝的秦岭之颠。</p><p class="ql-block"> 其微微乎独沧然耸立在云雾缭绕的山野远方,有的山峰犹如一柄利剑般直插云霄的气势,即使仅仅只是呼啸而过的远远望去,便也让自己内心很是震撼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就没有要去爬华山的念头,而且这么多年的游走和行进从来没有将攀登华山作为自己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因为从小体力不是优良的人很有自知之明,从不会产生去征服山川大海的凌云壮志,也不会轻易滋生去将若干名山大川通通拿下的妄念。</p><p class="ql-block"> 但这次无意间的匆匆一瞥,却在心里生出了一丝狂想,华山之行可以放在以后的行程里了。</p> <p class="ql-block">  但自从上次从深圳途经湖南时,才开始认真的观察群山的特征。当时在高速路上迅速穿梭前行时,朝湖南炎帝陵方向一眼望去,远方那森然壁立层峦叠嶂雾气环绕的群山却似乎是始终不绝眼前。 </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即便是有着那么遥远的移动距离,它们却始终带有一种深深的压迫感,让人的眼睛久久不愿意离开。 </p><p class="ql-block"> 那墨染云聚的群山中似乎是有什么东西在升腾而出。当时下午四点多钟的艳阳依旧是高照和赤烈的,但那种感觉扑面而来时仍会让人心里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和恐惧感,那种感觉至今想起来仍然是非常奇怪和不可思议的。 </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有意无意间的便会观察山川地貌,发现原来地貌除了都有自己的特征外,还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气势。尤其是每座山的气势是一眼望去时候的一种直感,你会发现,有的欢迎你,有的不那么喜欢你! </p><p class="ql-block"> 嘿嘿嘿,我不懂风水,也不知道天垂象,但我知道每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等待。关键是,你想去哪里!</p> <p class="ql-block"> 有些遗憾的是,光顾着傻看了,等着回过神来准备抓拍一张远方华山群峰的图片时,我们已经风驰电掣般的驶离了华山段区域。</p><p class="ql-block"> 而眼前的一切又迅速恢复了平常,没有了异军突起的险峻和秀峰,地平线依旧是波澜不惊的平坦和无奇。</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些很早便被古人们叫做名山的大山们并不是空穴来风!即便是没有卫星和现代导航系统的加持和细查,仅仅只是平眼望去,名山大川的气势就决定了它的地理段位!</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沧海桑田,那些鬼斧神工的存在也是上天留给世人的无私馈赠。</p><p class="ql-block"> 快到潼关地界时发现山上有稀稀疏疏的几架大风车在有气无力的摇摇晃晃。尽管野外架设风力发电装置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秦岭上不是不允许随便改造地貌和破坏水土环境吗?钉了这几根大钉子又是几个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终于快到灵宝了,远远的拍了一张当地的官宣装置“紫气东来问道函谷”,函谷关快到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专程取道函谷关,来这个历史上曾经是非常著名的关隘处看看。秦函谷关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p><p class="ql-block"> 因其地处当时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被称为函谷关。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它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重要关口,也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p><p class="ql-block"> 它当时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之地,是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融汇合之处,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和“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便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和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在历史上曾经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魏关其遗址在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现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现在位于灵宝市的是秦关。</p><p class="ql-block"> 已经是下午快两点了,才正式进入函谷关景区。本以为游人会很少,没想到停车场车满为患。景区对面的停车场进不去,当地警察在维持秩序,让都去离景区大门好几百米远的地方去停车。</p><p class="ql-block"> 懒人都会想办法,幸亏李 Sir 有经验,立马调转车头直接来到景区一边看似更满员的那个停车场。他在门口与管理员商量,我们等着,有车出门空出位置后就进去,然后就是一切 oK 啦!</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景区也有各种节目表演和场地活动,一看时间表,居然都安排的满满的,非常值回票价了。难道各景区为留住游人的脚步和时间,现在都这么内卷这么拼了?那么多的项目可以经营下去吗?</p><p class="ql-block"> 天气光线不太好,拍什么都是雾气蒙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从大门口自西向东往里面走不多远就是一片湿地和河水。想必现在这片景区脚下应该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弘农河古河道了吧?它应该就是在函谷关前曾经奔腾而过的那条天然屏障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河水湍急且流量很大,使得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进攻的一方有多少兵马也无法在此摆开阵容,这样就给函谷关增加了两个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 但现在的弘农河水量很小,旁边都是大片的湿地。想想也是,由于千年来的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改道,原函谷关遗址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更何况是一条护城河的前世今生呢!</p> <p class="ql-block">  问道函谷。函谷关不仅是古代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发之地,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名副其实的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会来到这里朝圣祭祖。</p><p class="ql-block"> 现景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p><p class="ql-block"> 此处也是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白马非马、七雄争霸和楚汉争关等历史故事与典故传说的起源地和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和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绕过一片景区来到老子广场时,原来有快闪表演,好,大家一起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走过老子的巨大塑像,就是太初宫区域了。宽阔平坦的阶梯依次而上,进入道法自然之门。</p> 太初宫前试心石👇 穿过太初宫就是大道院👇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东穿过大道院的这个悟道牌坊就是1992年复建的函谷关关楼区域,这是一处集廉政教育、老子和军事文化等等于一体的一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建的望气台上看是一大片的冲积平原和丘陵,河道已经离稠桑塬很远了,完全看不到曾经的险峻和苍凉。景区现在沿河道上新建了一些应景的仿古建筑和栈桥。</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景区的打造已经尽可能的还原那些历史背景里遗留的印象,秦汉关楼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尽管中规中矩,但依然是古朴庄严和大气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啦,关楼处表演的节目效果却非常一般般,稀稀疏疏的演员阵容散落在诺大的广场上显得非常单调和无力。</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关楼处的秦关简库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关楼处可以一直沿此大道去往河边逛逛</p> <p class="ql-block">  回到关楼广场上,正赶上校场处《楚汉争关》的场地表演马上开始了,看来是一点都没有耽搁时间。</p><p class="ql-block"> 校场里实景再现的楚汉争关场景还是挺有意思的,关键是马队的演员们很卖力的表演各种马上功夫,也让这些比较粗粝的表演形式顿时显得生动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场上以项羽的一场胜利讲述了一个争关的故事。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争一城一池的长短,争一时一刻之勇,在后来人看来,往往当初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当事之人当初也惘然而已!</p><p class="ql-block"> 此处晚上的重点表演节目是《大秦烽云》。作为景区的压轴节目应该是挺有看点的,但我们因为时间关系需去往下一个地方,就没有留下来观看。</p> <p class="ql-block"> 从校场出来进入关楼之内开始游玩,从这里才是真正进关了!</p><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志》:“函谷关设在谷道的中途,背依稠桑原,面临弘农涧,群山雄峙,涧水横流,其中劣通,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日。”</p><p class="ql-block"> 作为车马嘶鸣的古战场,这里曾是秦军迎战六国之军于函谷关外,使六国之军“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地方。是秦朝末年刘邦率大军西进至函谷关外,因关隘无法攻克,无奈只能绕道武关拿下关中等著名战事真实发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然,自汉以后黄河水位逐年下降,淤积加剧,黄河两岸河床大量裸露,以至于黄河紧贴着稠桑原的地方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黄河滩涂地可以通行车马。至此,秦函谷关才开始失去了它的战略价值,慢慢被西边的潼关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 现在保留的函关古道就是曾经崤函古道函谷关段的短短一小段。崤函古道除断断续续的一些古道尚存外,现在其通往关中最后的出口处与经汉关去往洛阳的出口处等很多路段都早已经被改道或填埋,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道里看看四边的地势,真的非常敬佩古人们在冷兵器时代对于物理层面防御机制的精准把握和掌控。</p><p class="ql-block"> 想必那时候的地势比现在遗留的古道更加险峻和更加的易守难攻。对于关隘和城池土地的执着是刻在华夏民族骨血中的烙印和基因,守土卫国从来不会因为朝代的更迭和权力的更易而有一丝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快要离开关楼了,在关楼宣传处拍了一下现在新建的函谷关景区的全景图。河道和原来的塬地地势都有些改变,但通过该模型仍然可以想象和瞭望一下那时的风云变幻和战火纷飞。</p><p class="ql-block"> 尽管自汉以后,函谷关的军事地位慢慢的让渡给潼关以及后来的风陵渡,但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函谷关依然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近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狼烟烽火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是进取关中,它都是中原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东起函谷关,西至潼关,在这段被历代君主铭记的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地段,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一直弥漫着战争的硝烟。</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的函谷关景区,关楼、古道与太初宫等道教场所相伴相生,行进线路被规划的非常合理。一派化干戈为玉帛之繁华落尽后的大道至简之意,真正合了道法自然之理。</p><p class="ql-block"> 游玩后,可以坐景区的观光车回到大门口。继续导航去陕州地坑院附近住宿。</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面提醒一下各位友友们:如果是去网红旅游城市或景区附近住宿,可以提前网上预订酒店;如果是不那么网红的地方,可以不要着急预定酒店,先到目的地周边观察一下当地实际情况,再选择住宿的酒店。</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陕州就直奔选好的一个主题酒店而去。结果到近前一看,这是一个靠近高阳山山角处的偏僻之处,酒店是新装修的,但周边连个像样一点的吃饭地方都没有,是只能开车出去吃或者是订外卖的那种。</p><p class="ql-block"> 幸亏没有在网上提前预订,否则过了晚上六点就无法退订了。我们立刻返回到神泉路上跑了一遍,找到了一家还算不错的酒店。而且,门市议价比网上便宜八十元,哈哈哈哈,都快省出一顿晚饭了!</p><p class="ql-block"> 在陕州还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原来此地的高阳山原名温塘南山,据历史资料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封虢,在城东(陕州)建都,取名上阳城之时,温塘南山即取名为高阳山。</p><p class="ql-block"> 不高的高阳山上名胜古迹颇多,据说景区内刘秀峰立地支天,光武洞藏龙卧虎,而温泉水可以祛病强身。刘秀峰、王莽寨、曹祖池、姚懿碑 、王建诗、摩崖像都是别有洞天之处。</p><p class="ql-block"> 由于高阳山曾经是个死火山,有着极其丰富的地热温泉水资源,当地的居民世世代代都在享受着温泉水的福祉和恩泽。</p><p class="ql-block"> 现在该地拓展旅游资源新建了十个极具异国风格的温泉浴池,正在靠打造浓郁的“泡浴”文化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p><p class="ql-block"> 为此,神泉路上的酒店和客栈都是近几年陆续到此发展的。当地的酒店宾馆和民宿客栈纷纷引温泉水入户,主打温泉度假村和各种民宿客栈。</p><p class="ql-block"> 热心的酒店老板很认真的为我们安排了有双浴缸的房间, 还安排了较为舒服的楼层。在没有多少游客的地方,又错过了高峰期,还是比较安逸巴适滴。</p> <p class="ql-block"> 稍稍停顿收拾了一下,两人组马上去解决晚饭问题。讲真,从进陕州就发现当地的经济条件应该是不太好的。</p><p class="ql-block"> 一出高速就是一个大型的有一定年代感的工厂。道路不错,应该是这几年发展旅游城市所做的必要设施。</p><p class="ql-block"> 沿主干道行驶中会发现当地的商业应该不是很红火。跑了几条大道,除了看到一个较完整的商场外,其它的都是稀稀落落的街边商铺。</p><p class="ql-block"> 当然,地坑院附近离市区相对是有一点距离的,估计市政府那边应该是好一些吧。</p><p class="ql-block"> 为找酒店和吃饭的地方,在神泉路上来回跑了一圈,才找到比较热闹一些的地方。已经晚上八点多了,这家店里的人还是比较多,一看就是当地的人在闲聊着,所以,就是他家啦!</p><p class="ql-block"> 家常菜,味道不错,不知道是不是饿了,居然是净盘了!</p><p class="ql-block"> 稍微休息一个小时,泡温泉♨️!!!</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有效,泡完温泉后真的是缓解了多日来的疲劳。倒头就睡,一觉醒来精气神很足,早餐后就直奔地坑院而去。</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很羡慕此地的居民们,能够常年享受这种天官赐福。听说他们以前平日里做饭做菜洗衣都是使用温泉水,现在为了不浪费温泉水,才开始使用自来水作为洗衣洗碗之用。</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当地大力开发温泉水资源,想必距离有些远的人们基本上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上到高阳山上去体验那几个汤池,有些遗憾,如果是有路过此处的朋友不妨去解解乏,泡泡汤。</p> <p class="ql-block">环山行驶中看到这个玻璃栈道时,陕州地坑院就快到了!</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就是一派喜气洋洋的乡土风味。</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对于衣食住行的因地制宜和科学研究,让各种功能和特点的住宅形式层出不穷。围屋土楼主打防御和家族繁衍生息,地坑院主打因势利导的利用并不美好的自然条件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安逸和环保的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 每一种生活的选择都是在努力打造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里发散思维,都是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和凝炼。</p><p class="ql-block"> 尽管窑洞式住宅在陕西等北方地区非常普遍,可在地下挖出工整的院落和标准窑洞,按降雨量的大小在庭院里做到合理分流,让整个庭院和住宅都是冬暖夏凉和通风通气,这可是非常令人难忘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站在地坑院里,并不觉得有一种坐井观天的视觉,而是一种新奇和敬佩之情,那么,有空就都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在各个坑院之间穿来穿去,非常好奇</p> <p class="ql-block">  如果地坑院里的生活方式如现在装置的这样方便和有趣,你们想不想来体验一下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家之主的房子是一门两窗,小字辈的房子是一门一窗</p> <p class="ql-block">一院子的锅台,蒸煮煎炸炖,各炉齐全。</p> <p class="ql-block"> 来到地面上看看吧!原来这就是全村只闻鸡鸣狗吠,只听到人声喧哗却不见一人的那个村子!这才是它们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在地坑院里从一个坑穿到另一个坑,在地面上也开始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看看每个地坑院都有什么不一样。</p> 这个温度计很玉米!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地坑院出门就是一个仿古街,有文玩有小吃,我们在此没有过多逗留。</p> <p class="ql-block"> 出地坑院时已经是下午二点多了,算算一路南下赶到老君山还有186公里,还需要至少2个半小时的时间,继续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敬请关注,未完待续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