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巴赫《<span style="font-size:18px;">Arioso 阿里奥索咏叹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提琴:</span>朱利安・劳埃德・韦伯</p> <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曹时君</p> <p class="ql-block">该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汽车驶入下西里西亚省会城市弗罗茨瓦夫。远处“弗罗茨瓦夫尼古拉·哥白尼国际机场”,直截了当的名字如同“华沙弗雷德里克·肖邦国际机场”,内敛含蓄的波兰人毫不掩饰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人物的敬佩和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远远望见一座像孤独星球的建筑,那是1911年至1913年德意志帝国为纪念莱比锡会战100周年而建造了当时布雷斯劳的市政厅——百年厅,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马克思·伯格(Max Berg)的代表作,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弗罗茨瓦夫城市建筑风格仍然是德属时期的样子,居民却已经是波兰人占绝大多数。</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后,这个位于奥德河畔,历史超过千年的弗罗茨瓦夫,城市留下曾被捷克、德国和波兰统治过的痕迹,有着12座岛屿,由112座桥梁连接,是波兰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而今的弗罗茨瓦夫主城区现有66万人,整个都市区有100万人。拥有16所国立大学和21所私立大学或学院,以及14座博物馆、15座艺术馆、10座剧院和音乐厅,以融合欧洲多种文化的魅力展现给世人。</p> <p class="ql-block">百年厅</p> <p class="ql-block">走在彼得·斯卡迦大街上,不同风格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式等18世纪的老建筑纷至沓来。有人说弗罗茨瓦夫是一个“缩小版的布拉格”,而且是“养在闺中无人识”的美女。曾经参加过上海约莱文化传媒的波兰文旅分享会,波兰旅游局的宣传片出现那些与各名城风格相类似的建筑画面时,主持人问道:“这是威尼斯吗?”,“这是布拉格吗?”,“这是布达佩斯吗?”,“这是米兰吗?”,“这是维也纳吗?” ,“这是阿姆斯特丹吗?”,“这是巴黎吗?”……不由人不说“是”,但对不起,答错了!上述所有的景观都出自弗罗茨瓦夫。</p> <p class="ql-block">过街天桥的桥栏上发现了第一只小矮人铜像,继续前行,不经意地跟各个角落里的“小矮人”相遇,果然,弗罗茨瓦夫被称作“小矮人之城”。这些小矮人雕塑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内发起的抵抗苏联统治的运动。1981年12月,波兰当局为镇压团结工会而实行戒严,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地精灵”的形象对“军管”表示抗议。东欧巨变的铁幕落下后,团结工会的瓦文萨当选总统,使波兰进入民选政府掌权时代,弗罗茨瓦夫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小矮人形象。你只需留意任一角落,各具特色的小矮人对你做着各种表情,它们有的是商人、银行家,有的是街头艺人,还有的是教授、邮差…这座城市充满童趣,也因此不朽,不朽于波澜壮阔又悲惨的历史,也不朽于后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中央集市广场旧市政大厅建于13世纪末,宛如童话中的古堡,散发着不同时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中间的三角形山墙布满了精雕细琢的蔓藤状装饰,覆以哥特时期典型的小尖塔装饰。东立面转角处一直到整个南立面区域的外墙上拥有整栋建筑最为丰富华丽的装饰;吊窗外辅以优雅的人物雕塑,整体波西米亚哥特式风格浪漫而华丽。</p><p class="ql-block">旧市政厅的西立面耸立着66米高的钟楼,钟楼顶部四面都安有天文钟,由落叶松木制作而成;天文钟中央是闪着金色光芒的太阳形象。它是在旧市政厅主体建筑全部完工后又过去一个世纪才最终得以建成。钟楼的西面现在是艺术博物馆,建于1615年的简朴大门有着戏剧化的弧线装饰,属于早期巴洛克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六十五栋色彩斑斓、古色古香的民居环绕广场四周,整个区域淹没在一片华丽的色彩海洋之中。这些如童话般的建筑你能看出哪些是老建筑哪些是新的吗?看着它们整齐排列和谐得如出一辙,但其实大都是重建的,只有粉色和绿色的建筑是古老的。但完全看不出来,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角落里的小矮人们向你张开双臂,或会心一笑,或做着它们自己的事。如同欧洲的大多数中世纪广场,老城广场成了艺术与休闲的完美融合之地,不论你是谁,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一位装扮成魔术师的老者正在用手中的道具不断变幻魔术,我们好奇地围了上去,听不懂他说什么,但是他用夸张的动作表情把愉悦传递给了我们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广场一侧的空地上正在举行着一场音乐剧演出,人们安静地坐着或站着,聚精会神地观看,一曲终了或一幕结束,热烈的掌声送给演唱者。</p> <p class="ql-block">广场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沿街建筑是哥特式、罗曼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风格的演绎,古典浪漫主义的城市风格让人无法抗拒,瞬间爱上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街区风貌似曾相识,像某一部德国、抑或波兰电影的画面。隔空传来巴赫的《Arioso》,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提琴的浪漫中,</span>看夕阳的光线在路的尽头与电车轨道渐渐重合…</p> <p class="ql-block">一座高大的哥特式红砖塔楼直入天际,圣伊丽莎白教堂,老城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从 1525 年到 1946 年,圣伊丽莎白教堂是西里西亚的主要路德教会,也是布雷斯劳普鲁士福音派教会的主要会众。最后一次德语布道是在 1946 年 6 月 30 日,悼念失去家园的人们。1976 年又被大火烧毁,教堂著名的管风琴被毁。重建的主塔现在高 91.5 米,顶部观景台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驻足十字街头,望夕阳斜照教堂,光影中的建筑、人流构成美丽的画面。微风浮动着梦期待的城市,这一刻正转瞬成为历史,美丽与哀愁在这座城市无处不在。</span></p> <p class="ql-block">夜幕时分,奥德河蜿蜒流过,河边的音乐喷泉依然是肖邦的经典。岸边,天鹅幽游地向我打招呼,那眼神是恬淡的清澈,也许它知道我是来自遥远的东方。云杉伸向空中的枝条,与天鹅、湛蓝的星空一起映在幽蓝的河里,在街灯投射下,映衬出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Hotel Altus Palace酒店窗外是临河花园,</span>晨跑在环河步道上,听听肖邦,与天鹅和野鸭打个招呼,美丽的弗罗茨瓦夫的清晨就这样留在记忆里。仔细欣赏这座建于1872年—1874年的宫殿,不禁迷醉于其精致而低调的美丽。这里原是一座犹太银行家宅邸,著名建筑师卡尔·施密特设计。1945年战争结束后,这里是一家地质公司的办公地。2016年开始保护性修复,2020年成为一家五星级现代酒店。酒店大堂、老电梯、楼梯雕花廊桥、墙壁上的油画,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透过淡绿色的窗看厚重的云遮蔽了天空——我们迎来弗罗茨瓦夫的雨天。</p> <p class="ql-block">波兰人常说佛罗茨瓦夫拥有全波兰最好的天气,然而今天我们不得不在雨中探寻这座充满童话色彩的城市。车穿行在奥德河上的桥,12座小岛100多座桥梁,不由让人想起水城威尼斯。所有岛屿中最有名的当数座堂岛Ostrów Tumski,座堂岛是最早形成的街区,后来城市以此为核心发展到奥德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下车步行通往座堂岛的必经之路上,是横跨在清澈河面上被称为情人桥的Tumski桥,桥上有很多游客挂的同心锁,是恋人间永恒的爱情象征。冰激凌蓝色的桥栏、中古风格的黑色挑高汽灯,桥边角落里的小矮人,桥对岸是红砖墙面蓝色顶尖的圣十字教堂…有多少美丽在等着我!</p> <p class="ql-block">圣十字教堂是带有新哥特式元素的教堂,顶部是一支绿色的尖塔。圣十字和巴塞洛缪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十三世纪,是</span>一座高砖教堂的大厅,它在西里西亚具有不寻常的两层式内部布局:较低的圣巴塞洛缪教堂和较高的圣十字教堂,有着几乎相同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头顶双塔的施洗圣约翰大教堂似乎在替神灵管理人间。哥特式大教堂的内大殿庄重典雅,顶面用红砖砌成弧型相交线条,窗棂上是色彩鲜艳的琉璃图案,两侧壁画和雕刻目不暇接。这座饱受战火摧残的教堂,已是同一地点的第四座建筑。</p><p class="ql-block">主座教堂旁边的大主教区博物馆收藏着一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古籍《亨利考夫之术》,这本书是最早出现古波兰文字的古籍,虽然只有一句使用古波兰语写的。</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在波兰的历史上,曾担当了文化传承的重任——在长达123年的灭国期间,占领当局禁止使用波兰语文,只有天主教能用波兰文出版圣经和天主教其他书刊,使波兰语和文化得以保存。二战期间,不少教士也参与到反纳粹德国的斗争中。因此,如今弗拉茨瓦夫伫立着的大大小小的天主教堂,都是缄默无语的历史见证者和保护神。</p><p class="ql-block">虔诚的祷告者喃喃祈语中,一阵神性音乐响起,巴赫的《托卡塔》穿透穹顶。岁月流逝,如今在教堂前已看不到惨痛的过去,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庄重典雅的大殿,以及波兰最大的教堂管风琴。忽然发现欧洲朝圣之路的标识,那贝壳标志(象征着保佑)和箭头指引的终点一定是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沿Kanonia街前行,路边围栏里的园林透着神秘,硕大的蓝的粉的绣球花沉甸甸地缀在枝头探出身来,哦,我们走进弗罗茨瓦夫大学植物园。这座创建于1880年的植物园是波兰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弗罗茨瓦夫大学下属的植物园,园内有全世界最多的杜鹃藏品及各种树种,用于该校学生生物学和植物学研究。走进植物园,草坪、草本花卉、灌木丛依次递进,最后是高大的云杉、松树、山毛榉、栎树等针叶和阔叶乔木,植物层分布在林间、湖泊和草地间。</p> <p class="ql-block">柳树拖着曳地的长发,草坪是抹茶色,被雨水淋湿的植物们是饱和的绿。成片的全缘金光菊、芙蓉葵、波斯菊、洋桔梗、帝王大丽花……如出水芙蓉般地妖娆,水和植物造型的组合是英式和日式风格。站在园林任何一处你都会被浓绿和彩色包围。极目远眺,花海的深处是圣十字教堂和它的绿色尖塔;而一些可爱的小矮人在小径上等着与你不期而遇,一起走进神秘花园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细雨中走进座堂岛唯一的一家餐厅,名为“狮门餐厅(Restauracja Lwia Brama),位于中世纪沿街建筑的地窖,紧邻施洗圣约翰大教堂。进门右转顺台阶走下去,像进入一座古堡,依然保持着红砖墙体连接拱形屋顶的格局。原木的桌椅古朴优雅,餐具低调华丽。菜式是当地食材的波兰美食:牛排鲜嫩多汁,加入了红甜菜根的罗宋汤,添加了覆盆子的奶酪,再配上甘醇的自酿啤酒,那记忆至今“丝滑”。</p> <p class="ql-block">ZHQ老师在我的镜头里气质如兰🌹</p> <p class="ql-block">走在教堂岛的小街上,雨渐渐如柱,连忙就近躲进凉亭避雨,4位西斯拉夫人抽着雪茄冲我们微笑致意,他们随身携带的手提袋和提篮里装着农产品。尽管语言不通,但彼此的笑容拉进了距离。雨雾中的石板路、教堂、红色的黄色的房子轻声地说着只有我听得懂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波兰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曾说:“欧洲有些地方总会给地理和历史老师惹麻烦,他们的归宿变更使地图绘制者无所适从。”弗洛茨瓦夫就是一个让历史、地理学者爱恨交织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10世纪,奥德河上的座堂岛是古代从莱比锡前往奥波莱、克拉科夫和基辅的贸易路线上的一个渡口和集市,以此为核心不断向外发展,于是有了今天的弗罗茨瓦夫。它曾先后属于波西米亚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捷克、德国、波兰等多个国家,几易宗教信仰,西里西亚人、波希米亚人、摩拉维亚人、波兰人、日耳曼人、犹太人等多民族都曾在此栖居、繁衍。</p><p class="ql-block">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化也是。历经千年风雨,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此留下自己的印记,她就像一个浓缩版的欧洲建筑博物馆,把历史的沧桑与多种文化的精华融为一体,使它散发出的魅力格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开辟了欧洲的现代格局,但战争与和平并没有来临。作为普鲁士长久以来的占领区,一战之后的划分,顺其自然地归属德意志。但是战后连续三年,1919至1921年,波兰民族主义者发动了西里西亚起义,德裔的反应,则是变本加厉,毁坏当地的波兰语学校、波兰语图书馆,还授予希特勒荣誉市民的称号。1930年代,种族主义危机加深,盖世太保对付波兰人和犹太人,甚至仅仅因为使用波兰语而被捕。</p><p class="ql-block">1939年到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通过种族清洗,使德意志的布雷斯劳变成了纯粹的日耳曼人城市。</p><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7日,在将近3个月的围城之后,布雷斯劳要塞终于投降,它是德国东部最后一个陷落的大城市(它是德军坚守的最后一座城市,在柏林占领3天以后,它才被攻陷)。布雷斯劳战役结束时,有4万布雷斯劳人死在住宅和工厂的废墟之中,城市有65%–80%被摧毁(德军把市中心拆毁作为军队撤退的机场,最后这个城市有70%的建筑物被毁)。作为报复行动,进城的苏联红军野蛮地攻击幸存的平民。</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的1945年到1946年间,又发生了一场反方向的种族驱逐,布雷斯劳摇变成波兰城市弗罗茨瓦夫。根据《波茨坦公告》,波兰东部18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苏联吞并,而在西部令战败国德国以11万平方公里土地作补偿,从而使波兰国土面积缩水7.6万平方公里,位置整体“西移”。原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城市利沃夫被划给苏联(现属乌克兰),而德国第六大城市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则划给了波兰。居住在布雷斯劳的日耳曼人被驱逐到了德国,同时约有30万波兰人被重新安置在此,他们多数来自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的地区,包括利沃夫(现乌克兰)、维尔纽斯(现立陶宛首都)、格罗德诺(现白俄罗斯)等城市。</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纽伦堡编年史中》的布雷斯劳</p> <p class="ql-block">二战前的布雷斯劳</p> <p class="ql-block">二战时期,纳粹对弗罗茨瓦夫生活的犹太人进行了屠杀。1941年,历史学家、教师威力·科恩(Willy Cohn)遭纳粹杀害。图片为科恩的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无论被迫迁出的德国人,还是被迫迁入的波兰人,暴力驱逐伴随着人间悲剧,所有人的命运都荒诞地被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而改变。那些本来在文化、科学重镇里生活的战争幸存者被从祖辈遗传的祖屋里强行赶出去,徒步西迁,去往到处是一片废墟的西部异乡,一夜之间从学者教授和工程师沦为乞丐。据说,被暴力驱逐离开家园时仓皇无措到极点,甚至有的人家炉火上还炖着东西,锅烧焦了,人却早已逃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死不逢时”的德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霍普特曼,他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留在他的故土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他弥留之际还一直问身边的人“我还在我自己的家里吗?”1946年5月,苏联占领当局传达波兰政府的话,所有的德裔人口必须限期离开,“没有例外”。霍普特曼的遗体被放在书房一个多月,最后还是被运离他的故土,葬在了德国一个小城。他的妻子从西里西亚的山丘和波罗的海的沙滩上各自取了一小撮土,放在了丈夫的坟墓之中。</p><p class="ql-block">而1945年6月出生于伦贝格(利沃夫)的波兰著名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还是个婴儿的他跟着家人被驱逐离开祖居地利沃夫,迁居西里西亚的格里威采市;他说,战后重建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利沃夫是家中长辈们魂牵梦萦的故乡;他写下的诗歌《去利沃夫》成为许多波兰移民和流亡者心中的圣歌。</p><p class="ql-block"> “有人讲波兰语,有人讲德语, </p><p class="ql-block">唯有眼泪是世界性的。</p><p class="ql-block">伤口没有愈合,</p><p class="ql-block">它们拥有长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煤炭一如既往地反光。”</p><p class="ql-block">——扎加耶夫斯基《世界》</p> <p class="ql-block">从前是国破人在,国家陷落,人民则可以一如既往过自己的日子。历史书里佐证了这一点:西里西亚陷落,布里格陷落,玫瑰谷陷落。陷落后,这些地方落入了这个国家或那个王朝之手:波西米亚,哈布斯堡王朝或者是普鲁士。人们随之落入另一群统治者的手中。国家灭亡了,仿佛没人做过什么促成了这次灭亡。</p><p class="ql-block">但二战后的这次却迥然不同。这次,当地人没能得到留下的机会。陷落后的西里西亚变成了一片人口稀少的土地。一片被清空的土地,如同一个需要再次被填满的容器。</p><p class="ql-block">——摘自《我们遗忘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20年后的1965年,弗罗茨瓦夫大主教写下一封信,收信人是全体德国人。信中写道:“我们不希望战争重演,我们原谅你们在战争中对波兰人犯下的暴行,也请你们原谅在1945年战争即将结束时,我们暴力驱赶德国人的行为,让我们为共同维护和平、杜绝战争而携起手来。”</p><p class="ql-block">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时,仍有人感念此事,强调1965年波兰人为消除民族仇恨、实现世界和平做出的重要贡献。破坏、驱逐、原谅、团结、认同,弗罗兹瓦夫的城市基因终于被形成。一如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童年》饱含着细腻厚重但风轻云淡的慈悲。</p><p class="ql-block">现在我确定我知道</p><p class="ql-block">如何做一个孩子,我知道</p><p class="ql-block">如何看着那被冰霜覆盖的树林</p><p class="ql-block">如何活着,保持平静。</p> <p class="ql-block">从座堂岛望向河的对面,优雅的巴洛克式建筑成了城中的一道风景线,那是始创于1702年的布雷斯劳大学——现在的弗罗茨瓦夫大学。</p><p class="ql-block">现今乌克兰著名学府利沃夫大学的校史上说,其起源于历史悠久的波兰时期,而实际上则是二战后由乌克兰师生构成的新大学。</p><p class="ql-block">而现今著名的弗罗茨瓦夫大学和弗罗茨瓦夫科技大学,则是在赶走德国人之后由原利沃夫大学迁移重建的,因此弗罗茨瓦夫城市科教文化顶端的人群来自于利沃夫。在这座城市中前后诞生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涵盖文学、物理、化学、经济学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大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一座造形奇特的圆形建筑映入眼帘,这座国立博物馆只展出一幅弗罗茨瓦夫市珍藏的长114米,高15米的360度的全景画:《拉茨瓦维采战役》。拉茨瓦维采的地名出现在波兰国歌《波兰绝不灭亡》的歌词中。发生在1794年的拉茨瓦维采战役是波兰起义军与入侵的沙俄军队殊死决战中唯一的一次胜利,然而却挽救不回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的环形坡道看环幕壁画,就像站在一个高坡掩体亲眼目睹一场战争的全过程。圆形中心看台到环壁之间的空地被做成了战场实景:泥土坡、壕沟、枯树残枝、破损炮车…同远处的画布浑然一体,我们在灯光和音响的联合作用下走进了战场。沿着圆圈走一个环线,这边是挥舞着马刀的波兰农民军冲进俄军的炮兵阵地,侵略者仓皇逃窜;那边是正在燃烧的农舍前,倒在血泊中的农夫身旁坐着哭泣的妇孺;远处的援军策马飞奔,迫不及待地投入尸横遍野的战场;历史上有真实姓名的波兰指挥官和俄军将领纷纷在自己的岗位上出现…一切如亲临惨烈现场,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这幅震撼的全景画是由乌克兰利沃夫著名画家、艺术家扬·斯蒂卡(1858~1925)策划,由波兰的战争场景画家沃伊切赫·科萨克(1857~1924)和多位艺术家联合创作。由于历史原因,这幅巨作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波兰展出,而现在,则是弗罗茨瓦夫最值得骄傲的景观;波兰人用它表达对冷战时期东边老大哥霸权的无声抗争。</p> <p class="ql-block">当一座童话气质的古堡出现时,简直太喜欢弗罗茨瓦夫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审美了;弗罗茨瓦夫国家博物馆的建筑没有伫立于恢弘的广场上,更没有现代感,而是一座沿街的古堡!它的外墙爬满藤蔓植物,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似油画的美感,纵使淫雨霏霏,也掩不住它出众的气质,那是一种古老和神秘的感觉。1947年成立的波兰国家博物馆弗罗茨瓦夫分馆堪称西里西亚地区历史上璀璨文化艺术的展示中心,馆内收藏着西里西亚地区中世纪和现代艺术等珍贵藏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等珍品,总数近20余万件,是了解西里西亚及弗罗茨瓦夫的绝佳窗口。</p> <p class="ql-block">现在,深秋的弗罗茨瓦夫博物馆,随着季节变换换了容颜,惊人的美丽!(图片来自于网络,博物馆馆长拍摄)</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包括:16-19世纪西里西亚地区的绘画、陶瓷制品、银器和家具等。17-20世纪波兰名画家的布面油画,如阿德尔伯特创作于1867年的《弗罗茨瓦夫的抹大拉教堂》等画作,让我驻足欣赏了许久。</p> <p class="ql-block">波兰弗罗茨瓦夫国家博物馆中庭</p> <p class="ql-block">《两个女孩的肖像》(1830年)伯纳德·彼得·冯·劳什作于法兰克福</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男孩》(1893-1894)</p><p class="ql-block">ALEKSANDER GIERYMSKI(1850-1901),华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圣玛丽抹大拉教堂》(1867)</p><p class="ql-block">阿德尔伯特(1823-1896)</p> <p class="ql-block">洛维斯·科林斯 (Lovis Corinth),《施塔恩贝格湖洪水》,1896 年,弗罗茨瓦夫国家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雕塑“音乐天使”</p> <p class="ql-block">《格林德瓦冰川》1823年</p><p class="ql-block">约瑟夫·安东·科赫 (1768–1839)罗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弗罗茨瓦夫的圣文森特教堂》(1869年)</p><p class="ql-block">阿德尔伯特Woelfl Zabkowice Sl.(1823-1896) 弗罗茨瓦夫</p> <p class="ql-block">《伯蒂·施罗德肖像》(1856年)</p><p class="ql-block">恩斯特·雷施迈森( 1807-1864 )弗罗茨瓦夫</p> <p class="ql-block">小型铁质保险箱,十六世纪带有彩绘装饰手工锻造</p> <p class="ql-block">《流浪的音乐家》(约1745年)</p><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威廉·恩斯特·迪特里希(德累斯顿1712–1774)魏玛</p> <p class="ql-block">《在克拉科夫建筑土墩》(1859年)</p><p class="ql-block">特奥多尔·米哈乌·斯塔霍维奇(克拉科夫1800-1873)</p> <p class="ql-block">《克里琴科夫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希利温斯基Leszno (1840-1902)科瓦里 (Wojksw)</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MiIków 和 Snieika的景色》(1844年)</p><p class="ql-block">威廉Brucke Stralsund(1800-1874)柏林</p> <p class="ql-block">即将闭馆时,我和旅伴ZHQ老师流连在博物馆纪念品专卖柜台。我购买了《两个女孩的肖像》布面画片留念;她则果断而幸运地买下最后一件《阳光下的男孩》T恤衫和纪念书签。我们都喜欢欧洲油画艺术,能在弗罗茨瓦夫博物馆欣赏名画实属盛事一桩,买到心仪之物则更是欣喜无比。</p> <p class="ql-block">ZHQ老师穿上体恤衫自拍,自信优雅的气质溢出画面,孩子般的灿烂笑容感染了我们每个人。</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弗罗茨瓦夫依然被雨水眷顾着,大雨让我们打消了去座堂岛邂逅点灯人的念头。在著名童话《小王子》里,那个最小的星球只够放得下一盏路灯,外加一个点灯人。而弗罗茨瓦夫点灯人这个古老职业依然存在。夜幕中,头戴礼帽、身着黑斗篷的点灯人出现,依次点亮座堂岛区域的103盏燃气灯,让灯光照亮每个人回家的路;清晨再将它们一一熄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 <p class="ql-block">座堂岛燃气灯上的小精灵点灯人</p> <p class="ql-block">以下3图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彩色建筑、孤独的点灯人、可爱的小矮人仿佛构筑了一个精美的童话世界,而弗罗茨瓦夫悠久的历史则让人一秒从童话回到现实世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座堂岛某处墙壁有一张老照片,是施洗圣约翰主教堂重建前的模样。二战后期苏联进攻弗洛茨瓦夫,教堂双塔在战争中被毁。毁坏的双塔可以重修,二战的记忆却无法遗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的。战后弗罗茨瓦夫70%的古老建筑被炮火摧毁,四面八方的新移民来到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没有自己的家园,没有自己的身份,中断了与原来所属地的联系;但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来建造自己的新家园,在废墟上以原样重建了整座城市,让西里西亚精致的建筑文化艺术精华得以传承,人们也在宽恕、和解、团结、认同中继续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座堂岛墙壁上的老照片,施洗圣约翰主座教堂重建前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美景之美,在其忧伤”。弗罗兹瓦夫从历史中披星戴月地走出,在破坏中得到新生,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一代代的人在它的肌肤上烙下印记。历史是苍凉的,可是城市却早已退却了历史的纷争;如果不是深挖它的历史,一定不能相信,原来它默默忍受一切,不动声色。雨声中渐渐传来口琴《波兰圆舞曲》,那是用沧海桑田的变迁谱出的浪漫;城市之音的旋律是华丽优美的,更是宽容可爱的。</p> <p class="ql-block">《拉茨瓦维采战役》全景画博物馆外,扬刀立马的小矮人。</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后记:刚从波兰考察归来的上海约衡文旅俱乐部的胡平总对弗罗茨瓦夫情有独钟,于是策划了一场题为“超乎你想象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波兰”分享活动。这座被称为欧洲文化之都的波兰明珠,美的不似人间。于是写了这篇游记呼应。与我而言,写游记是旅见、旅思、读书的综合记叙,像品茶,时有回甘。此美篇部分摄影作品来自团友ZHQ、空灵雪,感谢老师们摄影美图;感谢视频作者曹时君先生;感谢胡佳希先生的导览讲解。文字有些长,阅读者是知音。秋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