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2005年,在临洺关东偏南新开发区基建施工时,发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骠骑大将军建州刺史常公(善)墓志》,上有此墓的位置为“襄国北中东南四里顼坊北”,正是现在施庄村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施庄在隋唐之前的北周时期曾名顼(xu)坊,与今之施庄音相近,位置相同,有可能施庄是由顼坊传承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洺是座古城,以观音阁为标志,传说阁的前身是战国时的烽火台,北魏时崇尚佛屠,在台上建阁,观音阁坐落的门洞正是隋唐时期,临洺城的南城墙,墙外是西山来水的“古路沟”,这个古地名至今还仍然沿用。所以临洺城的位置不会有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襄国,公元前206年,项羽改信都为襄国县,是以赵简子曾封古邢地为赵襄子食采邑,“襄”字即源于此。据河北省社科院孙继民先生研究确认,公元前372年,赵成侯建立檀台,前325年赵武灵王在檀台上建造信宫,成为赵国的陪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信宫改为信都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襄国县南部划出为易阳县。宋《太平寰宇记》载:“洺水,古称漳水,亦名南易水,水北为阳,因以名县。”其实信宫、信都、襄国、易阳、其地望都是指今临洺西北七公里的阳城,亦称五阳城(东、西、南、北阳城和戴庄),即古易阳城。只不过在长久的历史沿革中,丢掉了“易”字,而称阳城。自汉至隋长达七百多年中,襄国、易阳、临洺三地名互置频繁,难以确切界定。</p> <p class="ql-block">北中,即北中府城,是东魏孝静帝所设的北中郎将驻所,其城就是今之临洺城。《隋书·地理志》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有载:北魏时省易阳入邯郸县,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县(此易阳县移治临洺)。北齐时废易阳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北周时又改为易阳县,别置襄国县(今邢台)。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590年),移邯郸理陟乡城,仍于北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因以为名。由此可知,北中府城即临洺城,属襄国郡管辖。这样就把“襄国北中”两个地名弄清楚了。“坊”字是街道里巷名,唐宋时的村名也有称“里”、“坊”的。位于临洺关东南四里的“顼坊”不正是今施庄的位置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平整土地时,在施庄村西南一里处,发现一块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处士时清与夫人王氏合祔墓志。其墓的位置,志文中记为“当庄东北二十步”。那么时氏庄院还在今施庄西南一里再加二十步之外,距施庄村较远,好像不是同一个村庄,对施庄村名影响不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施庄村民提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明处士施公墓碑》有云:“盖闻饮水者思源,登山者寻麓,施庄得名以旧有施姓故,今施姓已迁居别处,而茔尚居是庄,睹视茔者,当何感恻也。庄人公议,捐资立石,记曰:“聪洺秀气,萃我施庄,人性浑厚,风俗纯良,睽怀施姓,吊古情伤,立石垂后,地久天长。岁大清光绪二十有六年四月朔越八日癸酉,施庄矜民保地公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碑碣墓志是考证历史的最可靠、最有力的物证。施庄得名,当尊重村民所立村名碑的意见,以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的《明处士施公墓碑》为据。更让我们明白,早在公元577年之前的北周时期,常善墓志中所记“襄国北中东南四里顼坊北”,与明朝之后的施庄,音相近,位置相同,不能排除“顼坊”就是施庄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作者:侯文高</p><p class="ql-block">整理文稿:茜子感悟生活</p><p class="ql-block">审核:侯文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