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

人淡如菊

<p class="ql-block">开封大相国寺,最初寺址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故宅,在战国历史上,不管是窃符救赵,还是以上将军领衔六国合纵攻秦,大敗蒙骜而威振天下,信陵君都算是可圈可点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草没鸿池,雪残兔苑,销尽王侯气。</p><p class="ql-block">及至北齐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高洋在信陵君宅邸旧址上建了一座寺院名为“建国寺”,可惜的是后来毁于战火。则天皇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高僧惠云大师云游到此地,发现颇有弥勒佛兜率宫景象,是块绝佳风水宝地,随四处募化,购地建寺,因施工时挖出北齐“建国寺”的旧碑,故依旧沿用“建国寺”之名。一度香火鼎盛。到了六味帝皇丸唐睿宗李旦时期,为了纪念自己是由相王登上的皇位,李旦将“建国寺”改名为“大相国寺”,并亲笔书写“大相国寺”匾额,从此大相国寺受到皇家崇奉,其地位如日中天,成为中州名寺。</p><p class="ql-block">到了宋朝时期,因为地处京都,“大相国寺”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几代皇帝轮番拨款为“大相国寺”增修寺院,最大时面积近六百亩,有六十四座禅律院,僧众万余人,其寺院主持必须由皇帝册封,所以,大相国寺不仅仅是京都最大的佛寺院,而且是典型的皇家寺院。</p><p class="ql-block">后来“大相国寺”不但是皇家举办祈祷,祭祀等国礼活动之地,更是成为达官平民,文人墨客踏青纳凉,赏雪观景之处。并集寺院,庙会,集市与一体,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为京都增添了绚丽多彩色彩,更是为后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敬德六百里外建山门”“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狄青避难大相国寺”等等。</p><p class="ql-block">馆内现存有清代所铸造,高约四米大钟一口。重万余斤,“相国霜钟”为开封八景之一。除后来重建以外,其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以及藏经楼均为清代建筑,八角琉璃殿中心亭所供奉的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木雕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用一整株银杏树雕刻而成,精美绝伦,现为“大相国寺”镇寺之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