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出国游(34) 法国巴黎卢浮宫(二)

乐天

<font color="#ed2308">《安德洛玛刻为赫克托尔哀伤》 </font> <font color="#39b54a">创作时间:1783年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br> 作品描绘王妃哀悼战死丈夫的悲壮场面。</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的主帅赫克托尔被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夜里找到阿喀琉斯,请求归还儿子的尸体,阿喀琉斯同意后,普里阿摩斯把赫克托尔的尸体带回到特洛伊城里,王妃安德洛玛刻坐在丈夫的尸体前,怀里是他们的儿子阿斯蒂亚纳斯克, 这个孩子在特洛伊城失陷后,被阿喀琉斯的儿子尼奥普托列墨斯丢下城墙摔死。<br>。</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军士们运送布鲁图斯儿子尸体》</font> <div>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789年 规格:323cm×422cm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br> 布鲁图斯是罗马共和国制度的第一位建立者,公元前509年罗马的第一位执政官。<br> 作品描述:布鲁图斯的儿子试图推翻共和,建立君主制度,在国家和儿子之间,布鲁图斯选择了国家,处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保卫了罗马的共和制。</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皇帝和国民议会矛盾激增,巴士底监狱己被攻克。大卫的这幅作品,被抬到街上展示,法国军队试图驱散他们,大卫的学生们奋起保护这幅展品,成为当时的重大新闻。</font><br> <br></div> <font color="#ed2308"> 《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情》</font> <font color="#39b54a">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 <br> 希腊神话传说: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于是引发了特洛伊和希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br> 作品的背景有罗浮宫里古希腊雕塑馆的卡娅第德展厅的女人像柱<br> 卡娅第德展厅的门廊是一座漂亮的希腊式门廊,用女性身姿支撑上方门楣,这是希腊建筑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古希腊人巧妙地通过脖子与头颈连接作为受力点,承接上方建筑的重量。<br></font><br> <font color="#ed2308">《维纳斯和美惠三女神向少女馈赠》 </font><font color="#39b54a">(湿壁画作品 )</font><br>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485年 规格:283 cm×211cm</font><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font><br> (<font color="#b06fbb">湿壁画:是蛋彩运用在壁画上的画法,有不易剥落,不易龟裂,色彩鲜明而保持长久的特点。)</font><br> <font color="#39b54a">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以富有诗意、别具一格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在文艺复兴诸大家中独树一帜,是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维纳斯的诞生》和《春》,收藏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前面介绍过)卢浮宫藏有他的两副湿壁画作品。<br> 本作品的意境大概是神为凡人赐福,维纳斯是古罗马神话中主司爱与美的女神,美惠三女神是宙斯的三个女儿,受赠的少女大概是别墅主人的家人,代表凡人接受馈赠。<br></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一个年轻人被维纳斯带给自由七艺》</font><div>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483-1485年。<br> 本作品是15世纪的又一顶级名作,也是卢浮宫收藏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另一幅湿壁画。<br> 自由七艺指:古希腊的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及天文学。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画中的七位女神分别代表七艺。<br></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基督受难与圣多米尼克》</font> <font color="#39b54a">木板蛋彩,1880年进入卢浮宫。 作者:安杰利科(意大利)<br> 画面描绘的是:基督受难,下面跪着的是圣多米尼克。<br> 这幅画是美第奇家族委托作者敬献给佛罗伦萨费埃索女修院祭台的。本作品是组画中的一幅,其他作品收藏在圣马可博物馆、慕尼黑、都柏林、华盛顿博物馆。</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接受圣痕》</font> <font color="#39b54a">【又名《方济五伤》、《圣方济接受五伤》】(木板蛋彩画)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290年 规格:314cm×162cm</font><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文艺复兴初期的马萨乔、盛期的米开朗基罗都承认自己深受乔托的影响,后世尊乔托为“西洋绘画之父”。<br> 画作中基督正在将他受难时的五处伤痕印迹传递给圣方济格,圣方济各单膝跪地,上端肋生双翼的基督从他的伤口中射出光箭,每一道光线来自他身上的五处伤痕,穿透过圣方济各的血肉,让他感受到基督受难时的痛苦,这是圣方济各通过手脚与天堂连在一起的时刻。(耶稣受难被钉十字架,双手双脚共有4处伤痕,加上士兵朗基努斯用长矛捅在右侧肋骨上的,一共五处伤痕。)<br> </font><font color="#ff8a00">圣方济各</font><font color="#39b54a">(1182一1226) 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传说天主显现异相,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稣受难时所承受的五伤用以感化众人。圣方济各的圣痕也是至今为止罗马教廷唯一官方承认的圣痕。<br> 画下方的三幅小画: 《英诺森三世教皇的幻觉》、《教皇认可方济会》、《圣方济对鸟布道》。</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圣方济格热爱动物,世界动物日每年的10月4日,是以他的主保瞻礼日来纪念他,也是纪念他所倡导的“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理念。</font><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圣人环绕着圣母圣子》</font>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455-1457年</font><div><font color="#39b54a"> 1863年被卢浮宫收藏<br> 作者:弗朗西斯科•帕西里诺 (1422-1457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 <br> 画中央圣母怀抱耶稣,左一是圣Zen obius(337-417年) 被尊为佛罗伦萨第一大主教, 左二是施洗約翰, 右二是圣方济各, 右一是圣安东尼(251-356年, 来自埃及的基督圣徒) 。<br> 作者弗朗西斯科•帕西里诺在1440年加入了弗拉 菲利普•利比的工作室,是弗拉 菲利普•利比(1406-1469年)的学生。而菲利普•利比也是前面提到的波提切利(1445-1510)的老师。<br></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受难地》</font> <font color="#39b54a">(画板油彩) 创作时间:1456年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规格:96cm×76cm <br> 作者:安德烈亚•曼泰尼亚(1431-1506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是威尼斯文艺复兴创始人雅可布·贝利尼的女婿,艺术上追求古典雕刻般的造型,具有坚实稳定性,透视技巧十分娴熟,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像是用青铜翻铸出来一样,轮廓线精确,是一位多产的教堂壁画家,他的壁画反映了15世纪下半叶北部画派的典型风格。<br> 这幅画描绘耶稣受难的场景。根据历法推算,耶稣受难日是格里历33年3月31日星期四——4月1日星期五,这一天是一个满月日。根据《马太福音》记载,门徒犹大出卖耶稣,致使“最后的晚餐”的当天晚上,耶稣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被祭司长和长老带来的一伙人捉住。祭司长和长老们决定治死耶稣,“把他钉十字架!”<br> 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胜利的圣母玛利亚》</font> <font color="#39b54a">(蛋彩油画)1798年进入卢浮宫</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496年 规格:280 cm×166cm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安德烈亚•曼泰尼亚(1431-1506年)意大利画家 <br> 此幅作品是为了纪念1495年意大利联军击退法王查理八世的入侵的福尔诺沃战而作。</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马利亚访亲》</font><font color="#39b54a">【板上油画】创作时间:1491年</font><div><font color="#39b54a"> 规格:172 cm×165cm 1812年入卢浮宫。</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吉兰达约(意大利)<br> 已经身怀耶稣的马利亚前往他的表姐以利沙伯(圣约翰的母亲)家拜访,当时,以利沙伯也怀孕6个月。天主教5月31日的圣母访亲节由此而来。</font><br><br><br></div> <font color="#ed2308">《圣塞巴斯蒂安》</font> <font color="#39b54a">【木板油画】</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约1450年 规格:100cm×70cm <br> 作者:安德烈亚•曼泰尼亚(1431-1506年)意大利画家 本作品是曼特尼亚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杰作之一。<br> 圣塞巴斯蒂安(256-288),天主教的圣徒。古罗马禁卫军队长,他曾在罗马军队中传道,在米兰敕令前,基督教未被允许公开活动,那个时期,罗马统治者对基督徒的屠杀十分残酷。圣塞巴斯蒂安被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逮捕,并命令用乱箭把他射死。然而居然出现奇迹,他并没有被射死, 罗马皇帝得知没有射死他,后来用棍棒把他打死。<br> 有关圣塞巴斯蒂安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圣塞巴斯蒂安外貌非常俊美,高卢国王爱上了这个近卫队长,甚至希望赠以一半江山来得到圣塞巴斯蒂安的爱。但是塞巴斯蒂安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宁可被乱箭射死也不肯从命。最终以殉教结束自己三十多岁的生命。据传,这是1月20日为圣塞巴斯蒂安节的由来。<br> 这个版本充满想像和人情味,从而成了绘画的重要题材。所有关于圣塞巴斯蒂安的绘画,都极力展示他健美的躯体和利箭穿透身体时的痛苦,给人们带去震撼和壮美。</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 《圣朱利安与圣尼古拉中间的圣母子》</font> <font color="#39b54a">【画板蛋彩】</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494年 规格:164 cm×163cm。<br> 作者:洛伦佐•.迪•克雷迪( 1459-1537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画家、雕塑家,曾与达芬奇同在老师韦罗基奥画坊学习,算是达芬奇的师弟,韦罗基奥死后,克雷迪继承了老师的画坊。<br> 这是一幅祭坛画,圣徒作为供养人呈对称式分列于圣母子两旁,题材和构图皆承继传统,人物造型具有个性,画中左边人物是圣朱利安,公元305年的殉教者,右边人物是圣尼古拉,据说是圣诞老人的原型。<br></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圣母与圣子》</font> <font color="#39b54a"> 作者:Francesco Mar nitta(1460-1505) 意大利帕尔马画家。<br> 画作中间是怀抱圣子的圣母,两边是圣本尼狄克和圣昆廷,下面还有奏乐的小天使。<br> 努西亚的圣本尼狄克(圣本笃 480—547年) :意大利天主教教士、本笃会创建者,被誉为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创立者, 1220年被追封为圣徒。<br> 圣昆廷: 法国亚眠的天主教圣人。</font><br> <font color="#ed2308">《基督教会四大圣师》</font><font color="#39b54a">【布面油画】 1813年进入卢浮宫。</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516年 规格:196×168cm <br> 作者:皮耶尔•弗朗西斯科•萨基(1485—1528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r> 基督教会的四大圣师,又称四大博士。从左到右依次为:圣奥古斯汀,四世纪北非城市希波大主教,脚下有只鹰;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五世纪教皇,桌子下方有个牛头(咖啡色);圣哲罗姆,四世纪圣经学者,圣经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作者,身边有位天使;圣安波罗修, 四世纪米兰大主教,脚下有头狮子。<br> 下方中部的铭牌,上面铭刻的是作者和创作年代。<br></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天堂》 </font>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580年 规格:22.5米×9米 1798年入卢浮宫<br> 作者:丁托列托( 1518-1594年) 意大利威尼斯著名画家,与提香、委罗内塞并称威尼斯画派三杰。<br> 这幅画是历史上最大的布面油画,也是作者的最后一幅著名作品,由于装饰在光线暗淡的地方,这幅画并不精细,类似于草图,但其恢弘的风格、戏剧性的利用透视和光线的效果,使他成为巴洛克艺术的先驱。</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圣人围绕的圣母与圣子》 </font><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533年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规格:155cm×202cm 1661年收藏<br> 作者:博尼法齐奥(1487-1553年),意大利著名画家,维罗纳人。<br> 画中圣母怀抱圣婴,最左边是圣方济各,背景是田园牧歌式的风景。<br></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大宫女》</font>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814年 规格:91cm×162cm<br> 作者:安格尔(1780―1867年),十九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学生。<br> 画作描绘具有东方风韵的土耳其后宫妃妾,笔法感性富有光泽,人物体态光滑柔美,神情充满神秘。不过,这幅画在当年曾引起过很大争议。<br> 反方抨击: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形体夸张,人体构造进行变形处理,成了变形美的试验,画面上,依稀可见宫女脊椎骨似乎多了三块,右乳和左腿与身体的连接也很奇特。<br> 正方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则说:“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br></font><br>”<br><br> <br> <font color="#ed2308">《大洪水》</font> <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806年 规格:4.41m x 3.41m <br> 作者: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1767-1824年) 法国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的跨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得意门生,也是大画家达维特的高足之一。作者的画风结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大卫被放逐后他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领袖。<br> 《大洪水》是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所指的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作者在这则圣经故事中糅进古典主义美的境界,画作展现的危险场景,令人生畏,也感人至深,作者把洪水中人们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子背上驼着的老人,手里还攥着钱袋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font><br> <font color="#ed2308">《皮格马利翁与加拉泰亚》</font> <font color="#39b54a">作者: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font><div><font color="#39b54a"> 雕刻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雕像加拉泰亚,爱的力量感动了女神, 女神让雕塑复活和他在一起。后来成为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的应验。当有所期望时,这个期望总会实现,“自我应验预言”</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阿拉达的下葬》</font> <font color="#39b54a">【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1808年 规格:2.07m x 2.67m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作者: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 法国画家 <br> 阿拉达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阿拉达》中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印第安部落首领的女儿。阿拉达爱上异教部落青年俘虏夏克达斯,在夏克达斯即将被烧死时救了他一起逃走,但因阿拉达曾发誓不能与异教徒通婚,最后服毒自杀。夏克达斯最后皈依了基督教。<br> 画家运用古典主义手法,描绘服毒自尽的少女阿拉达入葬的情景。悲痛的夏克达斯抱住阿拉达的脚不忍离去。古典主义的手法冷静,人物刻划含蓄,将悲哀藏在内心,并不过于外露,更增强了悲剧性的艺术效果,画面色彩单纯而不失丰富,凝重而又富于情感。<br></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 《女画家勒布伦和她的女儿》</font> <font color="#39b54a">[布面油画]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创作时间:1789年 规格:1.30m x 0.94m。<br> 作者:露易丝•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1755-1842年)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吉的女儿,同时也是名画家格瑞兹的学生,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br> 勒布伦天赋极高,生性聪慧,在家庭影响下从小酷爱绘画,在父亲、师长和丈夫的熏陶与帮助下,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女性画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是当时巴黎上层社会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后来嫁给古画收藏家,成为了画家和画商,后以“维吉•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br> 《女画家勒布伦和她的女儿》是她最精彩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作品中画家34岁,端庄、温柔,梳妆典雅、服装朴素、俯身坐着,洒脱、优雅,双臂围抱着9岁的女儿。女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小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表现出无穷的亲昵。作品能将母女之爱画得那般动人,足以体现画家自己的温婉与多情。</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美丽的女园丁》</font> <font color="#39b54a"> [油画作品] 创作时间:1507年</font><div><font color="#39b54a"> 规格: 122cm x 80cm。<br> 作者:拉斐尔•圣齐奥(1483-1520年) 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拉斐尔所绘作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和他的画作一样,他的性情平和、文雅。不幸英年早逝,于1520年,年仅37岁,因高烧猝逝于罗马,葬于万神庙。<br> 《美丽的女园丁》描绘的是在花园里,圣母坐着看护两个孩子——耶稣与圣约翰。圣约翰一膝跪着,温柔地望着耶稣,耶稣则望着圣母,站在母亲身旁,脚踏在她的脚上,手放在她的手里,向她微笑。</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画作笔锋细腻,完美地表现了女园丁的亲切、和蔼及赤子纯洁可爱、对母性的依恋之情。</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蕾卡米埃夫人》</font> <div> <font color="#39b54a">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 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湛,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被迫迁居布鲁塞尔,最后客死异国。<br> 雷卡米埃夫人是19世纪初法国上层贵族中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太太,父亲曾是国王顾问,在文化界有很高的地位,她的美貌与聪颖,曾使不少人为之倾倒。<br> 画中的雷卡埃米夫人身着罗马式长袍,靠卧在罗马式卧榻上,道具有古代铜灯,背景是块素朴的布幕,白色长袍垂搭在靠榻前,色彩与形体相谐,呈现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怡到好处的虚实对比,爽利的用笔,简洁的艺术处理使它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地位。<br></font> <br><br></div> <font color="#ed2308">《梅杜莎之筏》</font> <font color="#39b54a">【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1819年 </font><div><font color="#39b54a"> 规格:491cm×716cm<br> 作者:安德烈•泰奥多尔•籍里柯 (1791——1824年)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出生于法国鲁昂。 <br> 《梅杜萨之筏》是作者26岁时创作的传世名作。画作表现的是1816年7月发生的法国“梅杜莎号” 巡洋舰海难的真实事件。<br> 19世纪初,法国海军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航海的人肖马雷任远洋船“梅杜莎号”的船长,这艘巨船在驶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留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员。他们为生存造了一只木筏漂泊海上,半个月后得救。筏上生还者只剩15人,上岸后又死去2人。这宗海难事件激起法国社会的不满,受到各界舆论的强烈谴责,富有正义感的画家籍里柯以这一真实事件为题材,创作了这幅世界名作泰奥多尔•籍里柯人物油画《梅杜莎之筏》<br>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准确刻画了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间景象。人物的动态表情,遇难者被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的各种情状,都刻画的十分到位,彰显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整个画面充满悲怆、凄惨的气氛。<br> 这幅画的画面巨大,构图、光线、色彩的运用技巧都无与伦比,该作品是作者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爱与纯洁的战斗》</font> <font color="#39b54a">【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大约1510年</font><div><font color="#39b54a"> 规格:160cm×191cm<br> 作者:佩鲁吉诺(约1450~1523年) 意大利画家<br> 这是一个颇富哲学意味的绘画题目,爱与纯洁之战,最终是爱与纯洁的统一。画家把这个题目形象化与艺术化,画面中有战斗,有胜负,却没有死者与伤者,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一场二合一的精神舞蹈。<br> 佩鲁吉诺是文艺复兴时期佩鲁贾画派的代表性画家,画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不同于佛罗伦萨的写实风范,也不同于锡耶纳画派的装饰趣味,《爱与纯洁的战斗》就是典型的一例。作品伤感的情调,优美的造型,恍惚的背景,洋溢着一种别样的静谧。<br></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部分画作欣赏 </font> <font color="#39b54a"> 卢浮宫藏品浩如烟海,单单名画类,就藏有一万五千多件,不过,平常出展的只有区区两千多幅。即便如此,进入展厅也让人眼花缭乱、只能走马观花、看个皮毛,虽说有导游讲解,但云山雾罩、过耳便忘。还好有强大的互联网帮助,回家后上网查看,总算查到一些作品的相关资料,前面已作简单解读。<br> 大部分画作资料没法查到,更没法解读,下面随机晒出些许佳画作为本篇补充,旨在同网友进一步领略卢浮宫丰富的画作藏品之梗概!</font><br> <font color="#b06fbb">(未完待续)</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