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桂花香飘。十月十日乘川航至成都双流机场,租车自驾开始为期十天的旅程,总行程2688公里。</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p> <p class="ql-block">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河流在乐山大佛脚下汇流于岷江。</p><p class="ql-block">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和尚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p> <p class="ql-block">海通禅师修行地。</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崖壁上留下的佛字。</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旁边的山体上镶嵌着二十世际八十年代以来历次修缮大佛的材料色阶样板,以便观察修缮之后的材料变化。</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也做“峨嵋山”属邛崃山脉支脉,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105千米。主要山峰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即为峨嵋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154平方千米,主峰金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p> <p class="ql-block">自东晋时,人们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的道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人们登峨眉山金顶,期盼着好运来临,能见到佛光、圣灯、云海、日出…,我蹬金顶恰巧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此时最宜蹬高。只是进入十月以来,金顶上连日多雨先有晴天,正所谓缘分使然。金顶上云遮雾罩,如同雾里看花。正是:重阳蹬山拜普贤,轻纱拂面悟佛心。</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顶的金殿。</p> <p class="ql-block">卧云禅院被称为银殿。</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顶上的观音殿,殿堂柱上有幅对联是:</p><p class="ql-block">聚云上金顶俯瞰人间日月低瑶池是境。</p><p class="ql-block">观天下峨眉方知空界佛光艳净土为心。</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街289号,占地面积3亩,井位海拔341.4米。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13年凿成,井深1001.42米,随后几经加深达到现井深1100米。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采用中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自贡盐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时代,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进行,他被誉为“井盐之父”。自贡地区的盐井生产历史悠久,最早的开凿记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李冰在双流县境凿出了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这是大口浅井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自贡是我国著名的盐都,燊海井是自贡盐业的象征之一。自贡盐场有着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生产历史,从东汉章帝时期开始,自贡盐场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时闻名全川,明清进一步发展,成为四川盐业中心。自贡因盐而生、因盐而兴,至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贡盐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大口浅井和小口深井。大口浅井阶段主要存在于东汉到北宋期间,以富世井、大公井为代表。而小口深井阶段则始于北宋,以卓筒井工艺为代表,燊海井和东源井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自贡地区的盐井开采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逐渐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重要盐产地。</p> <p class="ql-block">自贡盐井的开采历史不仅在中国盐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世界钻井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发明的“卓筒井”技术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这种技术约在12世纪前传到西方各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自贡地区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使用天然气熬制井盐,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自贡盐井的开采技术和产量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的。自贡地区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累计开采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自贡盐井的开采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盐业生产和钻井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不仅出产盐,还产出天然气,人们用天然气来熬盐。该井至今仍在生产,并向游人出售盐,展示其生产工艺。燊海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生产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当时先进的生产力。</p> <p class="ql-block">自贡市位于城市中心的景点:平桥飞瀑。</p> <p class="ql-block">平桥飞瀑位于自贡市贡井区中心城区釜溪河干流上,是国内罕见的城市天然瀑布。平桥飞瀑始建于汉代章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见证了自贡千年盐运历史。瀑布位于贡井大桥前约300米,宽约85.5米,高6.4米,落差达6米,枯水期形成水帘,洪水期则汹涌澎湃,声若雷霆,景象壮观。</p> <p class="ql-block">平桥飞瀑的形成是由于一万年前的一次地震导致岩层错落而自然形成的河道落差。瀑布在枯水期时被河床的乱石分割为数缕,而洪水期则连成一片,景象更为壮观。瀑布周围环境优美,两岸绿竹如屏,青山翠竹掩映水中,泛舟其中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平桥飞瀑不仅是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瀑布上河口的艾叶滩口是著名的盐运第一滩,自贡人从此河段开启盐业的辉煌征程。平桥飞瀑见证了自贡千年盐运历史的一个个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寺,荣县大佛石窟位于荣县旭阳镇桂林街社区大佛路1号大佛崖,坐南面北。凿刻于唐代末年,分布面积64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石窟,位于荣县东郊宋家冲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万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龛窟多处,主像为释迦如来大佛,故名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石窟,初名开化寺大佛殿,宋代称真如观,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寺依山势而建,高踞山腰。荣县大佛石窟,以弥勒殿、如来殿为中轴,左右有方丈室、藏经楼、达摩殿、法门等。石窟寺内刻有达摩像,并多历代名人题刻诗碑。</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位于荣县城东500米处的大佛崖。大佛崖“高而不险,夷而不平”,海拔415米,唐宋称东山,清代以后称大佛崖。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来坐佛,世称荣县大佛。佛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现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未来佛)。</p> <p class="ql-block">据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考略》,乾隆《荣县志》等古籍记载:“大佛山,在东城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筳楹横竖,久没于荒堙蔓草之中”。可知荣县大佛造于唐代。嘉庆《荣县志》记载:“大佛山,县东南一里联真如崖,宋元丰八年僧淳德募修…… 嘉庆十六年,知县许源命僧会知珏等募修,券石为顶,装绘差足壮观”,说明北宋元丰元祐年间,曾对大佛进行大规模装修。清嘉庆年间又在佛头敞顶处修建石券拱。光绪《荣县志》载:“道光二十一年,署知县克星额捐廉续修,邑人复捐资以助,虽未复旧,颇足壮观”。《重建梵刹》碑也说:“今则焕燃金碧,栋宇崔嵬”。荣县父老口口相传自此以后大佛全身施彩,肉身处贴金。1986年底将已成危房的正殿拆除,加固券拱处理危岩,上建佛光阁,下建大佛护身楼,均为仿木仿古建筑,于1990年元月全部竣工,使大佛得到更完善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的身高为36.67米。荣县大佛是一尊唐代所刻的释迦牟尼摩崖石刻造像。大佛的佛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荣县大佛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和第二大石刻大佛,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荣县大佛的雕刻始于唐朝贞观年间,由海空禅师奉旨进行。在雕刻过程中,海空禅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刻画佛像的眼睛,使其传神。在他苦思冥想时,一位白胡子老头出现在梦中,告诉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刻画出眼睛的神韵,才能让大佛像活灵活现”。这个传说不仅增加了荣县大佛的神秘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敬畏和对佛教艺术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的凿刻与当时荣州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荣州的盐、铁、酒、茶、陶等产业十分发达,这些高利润行业和官府专控商品使得荣州民众富足,官府赋税充盈。紧邻荣县大佛西侧的龙洞,在唐宋时期建有白雀寺、开化寺等,其规模宏大,僧侣众多,这些寺庙自身雄厚的财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对荣县大佛的开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不仅在身高上令人印象深刻,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极为丰富。大佛凿刻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整,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大佛所在的庙宇原名为开化寺,后更名为大佛禅寺,寺内不仅有精美的石刻造像,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是著名的延安五老吴玉章的故居。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时,吴玉章任首位校长。机缘巧合,此次来到蔡家堰拜谒老校长吴玉章。</p> <p class="ql-block">吴玉章故居,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18组,始建于清末,培修于1988年,是一座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的川南民居,故居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吴玉章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这所宅院便是吴玉章同志的出生成长地。</p> <p class="ql-block">吴玉章夫妇墓,为吴玉章及夫人游丙莲的合葬墓,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镇蔡家堰村。</p><p class="ql-block">合葬墓由吴玉章纪念碑及墓冢组成,墓冢以混泥土筑造,墓后墙面雕刻吴玉章生平。</p> <p class="ql-block">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是一个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镇,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始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镇因镇内有一天然大石柱而得名。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庄成为了抗战文化的重要中心,吸引了众多文化机构和学者前来,成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迹著称。古镇内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旋螺殿、奎星阁、张家祠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的自然风光同样迷人。古镇位于长江之滨,景色秀丽,四季分明。游客可以欣赏到长江的壮丽景色,以及古镇内的石板街道、风火墙、雕花门窗等传统建筑元素。此外,李庄的“三白”——白肉、白糕和白酒也是不可错过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简称:蜀南竹海),竹海原名万岭箐,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是一个以竹景为主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融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为一体的避暑地。区内500多座峰峦竹林密布,碧浪连天。森林覆盖率达93%。</p> <p class="ql-block">2001年,蜀南竹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30日,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被批准为全国康养旅游基地。</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4日,景区新晋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蜀南竹海四季皆宜,但夏季是旅游旺季。春季新笋破土,生机勃勃;夏季嫩竹泻翠,气候凉爽宜人;秋季翠竹摇风,红叶点点;冬季青枝白雪,静谧祥和。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翡翠长廊,感受幽深神秘的绿色隧道;在忘忧谷中享受宁静。</p> <p class="ql-block">蜀南竹海的自然景观极为丰富,主要景点包括翡翠长廊、观海楼、仙寓洞、天宝寨、七彩飞瀑等。翡翠长廊是一条由红砂石铺就的小径,两旁翠竹密集,遮天蔽日,红绿相间,美不胜收。观海楼屹立于山峰之巅,俯瞰四周满山遍野的翠竹,感受竹海的磅礴气势。仙寓洞和天宝寨则依悬崖而建,长廊之下石壁壁立千仞,长廊上方琉璃瓦屋檐,景色壮观。</p> <p class="ql-block">竹虫香甜爽口</p> <p class="ql-block">蜀南竹海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这里曾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在竹海深处,隐藏着一些古老的村落和寺庙,见证了竹海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尧坝古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地处川渝黔结合部,距合江37公里、泸州22公里。</p><p class="ql-block">古镇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现存建筑保存极为完整,古镇大多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的风格,绝大多数为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古民居群位于古街道两旁,全长1000多米,有小青瓦房2000余间,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民居群落。</p> <p class="ql-block">尧坝古镇历史悠久,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川黔古镇文化,是享誉川黔的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泸州尧坝古镇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该镇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是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商贾的驻足和流连。</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边清泉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畔的清泉山上,始建于大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寺庙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朝廷敕封为“清泉院”,并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清泉寺占地面积约26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拥有丰富的佛教建筑和文化景观,包括山门、老庙门、钟楼、鼓楼、地藏殿、罗汉堂、弥勒殿和大雄宝殿等。寺庙内保存有大量历史遗迹,如石碑和古建筑构件,展示了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庙门里为人们指点迷津,有缘人便能看到:</p><p class="ql-block">“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p><p class="ql-block">“”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勤者不贫,廉者不腐。”</p> <p class="ql-block">南充清泉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城北嘉陵江畔的清泉山上,始建于大唐贞观年间(627-649年),1971年拆前殿时木工张豹辨认出“大唐贞观”字迹。寺庙在宋朝达到鼎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敕封名为“清泉院”。</p> <p class="ql-block">南充万卷楼是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风景区。该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历经沧桑,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60年代毁坏。现存的万卷楼于1990年由政府拨款400万元恢复重建,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和藏书楼组成,气势恢宏,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p> <p class="ql-block">万卷楼倚山而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庭院中央有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简,神韵飞扬。纪念堂内陈列着《三国志》及大量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介绍了陈寿的生平、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壁彩绘的三国壁画,以及南北廊轩中的线刻壁画和书法名家的书画楹联,展示了丰富的三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蜀汉时至西晋官员、史学家。</p><p class="ql-block">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汉灭亡后,“沉滞者累年”。后受张华荐举,在西晋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p><p class="ql-block">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脱稿后,颇受称赞,时人谓其善叙史,有良史之才。《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陈寿的著作还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今已佚失。</p> <p class="ql-block">谯周故居。陈寿师从谯周,在其门下潜心研读史书,编写出《三国志》传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谯周(约201年-270年),字允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学者、官员,被誉为“蜀中孔子”。他出生于巴西郡西充国(今四川阆中西南),自幼丧父,但勤奋好学,精通六经,尤其擅长天文、史学和儒学。谯周在蜀汉时期担任过多种官职,包括劝学从事、典学从事、中散大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等。他曾在诸葛亮的推荐下担任劝学从事,负责学校和教育事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陈寿、李密、罗宪等。</p> <p class="ql-block">谯周墓位于故居后山。</p> <p class="ql-block">谯周师从秦宓,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谋臣,以善舌辩著称。他早年归附刘璋,后投降刘备。</p> <p class="ql-block">阆(làng)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称号。</p><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景区总面积4.59平方千米,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千米,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张桓侯祠,又名汉桓侯祠、张飞庙,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古城西街,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遗存,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p> <p class="ql-block">张飞庙内有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等建筑,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这些建筑对研究阆中地区古建筑群早期规划的思想及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飞,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他以勇猛、豪爽著称,是刘备和关羽的结义兄弟。张飞在许多战役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长坂坡一战中,他率二十骑拒敌,吓得敌军不敢近前。张飞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还因其爱憎分明、赤胆报国的精神被后人传颂。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勇,为他筑冢建祠。</p> <p class="ql-block">据《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以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关羽被害之后,张飞在阆中准备挂孝伐吴,他命部将范强、张达在三日内赶制白盔白甲。范、张二人心怀不满,密谋杀害了张飞。张飞遗体葬于阆中,墓坐北向南,全用黄沙土垒成,隆然高起,宛若一座椭圆形的山丘,墓周全用长方形石条垒成花墙。墓地绿树成荫,碧草铺地,是阆中保护最完整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张飞墓在汉桓侯祠张飞武官像后面。张飞武官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坐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据说,墓上所有的树木都没有主干,连柏树都没有,很奇怪的现象。墓左后侧为两千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p> <p class="ql-block">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皇泽路97号嘉陵江畔,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p> <p class="ql-block">皇泽寺创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唐初的不断发展,渐成规模。武则天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始赐名“皇泽”,寓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义,寺庙有15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有二圣殿、武氏家庙、武后真容殿、大佛楼、五佛亭、角楼等建筑,供奉有唐高宗、武则天真容和武则天父母武士彟、杨氏之像。</p><p class="ql-block">寺庙里既供佛祖,又祀皇帝。</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真容像。</p> <p class="ql-block">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千米处的嘉陵江东岸。始凿于北魏时期,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断开凿。其开凿历史之长,居四川首位,也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素有“历代石刻艺术的陈列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全长388.8米,山崖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龛窟作多层次排列,最多达13层,现有54窟、819龛,大小造像7000多躯。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北朝至唐代,唐代最为兴盛。崖面上龛窟密布,多达13层,共计7000余尊佛像。这些造像不仅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诸葛武侯墓,又称诸葛亮墓,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长眠之地。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在五丈原军中病逝,享年54岁。蜀汉朝廷按照他的遗愿,将其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武侯墓初建于公元234年,陵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陵园占地约24万平方米,墓区古建筑包括四合院、房舍40余间,大殿神龛上有诸葛亮泥塑彩饰坐像一尊,墓高6米,周长60米,青砖围砌,墓呈南北向。</p> <p class="ql-block">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时,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p> <p class="ql-block">关于诸葛亮的葬身之地,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据记载,诸葛亮在病逝前夕留下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此外,诸葛亮在给刘禅的文书中提到,自己死后让四名壮汉抬着棺木向南走,绳断之处就是自己的葬身之地,结果绳子在定军山下断掉。然而,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地至今没有被盗,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座衣冠冢。关于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目前众说纷纭。</p> <p class="ql-block">陵园内的建筑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静。大殿院中有碑石20余块,东厢房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西厢房展示诸葛亮生平事迹。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遮荫,人称“护墓双桂”。此外,墓前碑亭竖有石碑:“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诸葛亮的“寝宫”3间。</p> <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又称诸葛庙,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诸葛古镇,占地面积约53333.33平方米,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为中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p> <p class="ql-block">勉县武侯祠,现存建筑大都保持着明清时代风格,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建筑呈南北向布局,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古建筑,是一座代表陕南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千年古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称。勉县武侯祠对研究“诸葛亮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南约五公里处,位于汉水之南,呈东西走向,它是汉中盆地西南缘、米仓山北麓的一系列丘陵中的一座,海拔833米,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武侯墓就位于此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定军山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这里"教兵演武,推演八阵",活动达八年之久。武侯英灵,按其遗命归葬定军山下,千百年来,四面八方前往拜谒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定军山是三国时期定军山之战主战场,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以三国时蜀汉大将黄忠于汉中之战击毙曹魏大将夏侯渊闻名,我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就是以三国时期定军山之战老黄忠刀劈夏侯渊为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部,景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有峰丛形丹霞地貌,有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景观,其地貌特征可概括为“雄、险、峻、奇”。景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半云半雾,昼夜温差较大;景区河流属嘉陵江水系,剑溪河穿山而过,且瀑布、沟谷繁多。景区属四川省松栎林亚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2%。</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诸葛亮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景区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于一身,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共有剑门关楼、七十二峰、姜维墓、金牛道、梁山寺、鸟道、玻璃景观平台等观赏景点300余个。</p> <p class="ql-block">金牛古蜀道自古以来是四川成都通往陕西汉中的唯一路径,有“世界陆路交通的活化石”之称,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址之一;其剑门关隘是“天下雄关”“天下第一关”,冷兵器时代从没有被正面攻破,是天下第一天然隘口。</p> <p class="ql-block">古时若要翻过大剑山只有两条道,一条是猿揉道!另外一条道是鸟道。</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高处有护栏的路是鸟道。下面的是猿揉道。所以当年李白在此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梁山寺,寺院名称,位于海拔1180米的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外形为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p><p class="ql-block">梁山寺,古刹悠久,自然风光与历史典故交相辉映,大雄宝殿内佛像庄严,观音慈悲,紫荆树奇,八角井传奇,尽显佛门清净与世事沧桑。</p> <p class="ql-block">梁山寺最初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修行之所,经过千余年的风雨和历代修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剑门雄关万亩林海之巅的云中刹,仍不失释门禅宗之风采。梁山寺初成规模是在唐代,清雍正十年,临济宗三十五世法嗣尊云禅师扩建为三重殿堂,至今庄严如昔。</p> <p class="ql-block">常言道:“到了剑门关,必定上梁山;不上梁山寺,无处论雄关”。梁山寺也是剑门风景的精粹。</p><p class="ql-block">据说,梁武帝当年来到剑门,拜志公禅师为师,要求出家修行。因志公曾是梁武帝的宰相,便对武帝说:“你曾是我的君王,应当去梁山的山顶那里修行。”</p><p class="ql-block">梁武帝去了梁山山顶的一个寺庙,参悟佛法回朝以后,这个寺庙就用梁武帝的姓叫做梁山寺了。</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千年紫薇、虬枝盘节、古意森森的千年紫荆树。</p> <p class="ql-block">树下水池中有古生黑背金腹之蝾螈,俗称“乌龙”,故名“乌龙池”,池中有一石名“乌龙石”,宽五寸,长可一尺,通体泛青,隐约有花鸟鱼虫纹理。相传如果久旱不雨,见石下生露成珠,次日必降大雨。</p> <p class="ql-block">乌龙石、乌龙池、千年紫荆树合称“镇寺三宝”。</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p> <p class="ql-block">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的夹击企图,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火速夺占泸定桥。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最终成功歼灭守桥之敌,占领了泸定城。这场战斗的胜利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也使泸定桥留名史册。</p> <p class="ql-block">318国道川藏公路零公里。自驾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川藏公路零公里处位于雅安市,这里是川藏公路的起点,也是国道318的中心点。雅安地处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自驾游爱好者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川藏公路的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为了连接内地与西藏,结束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康藏公路(后改为川藏公路)于1954年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p> <p class="ql-block">苏洵</p> <p class="ql-block">苏轼</p> <p class="ql-block">苏辙</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的古井是苏家留下的唯一遗迹,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这口古井位于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的来凤轩背后,是苏家生活饮用的水井。古井的井口直径约50厘米,井壁由青砖与石块砌成,井筒上部呈圆筒状,近底部略大,至底部呈椭圆形。井壁由22层砖及5层石块叠砌而成,底部由5层楔形石块错缝平砌成圈。古井的水质清纯甘冽,长年不枯,被誉为“苏宅古井”。</p><p class="ql-block">游客带孩子来到井前,必用井水洗手,据说将来就可以写一手的好文章。</p> <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2019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超9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总面积达3570亩,其中扩建区面积为2535亩。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扩建区充分遵循并沿用原始地形地貌,利用山体冲沟及溪流形成山地溪谷多层次景观带;根据熊猫主题特点,将项目总体划分为多个区域。截至2020年末,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p> <p class="ql-block">成都双流机场还车,乘川航返回北京,结束令人难忘的蜀乡十日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