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八子参军”真实故事

心在路上

<p class="ql-block">昨天的演出实景剧,正是讲述这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情景表演,观众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八子参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叶付贵</b></p><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得知这个消息,瑞金沙洲坝的农民杨荣显兴奋不已,第二天就把家里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送到了参军报名处。 杨荣显膝下共有8个儿子,乳名分别是一生保、二生保、三生保至八生保。他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可谓“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即便辛苦劳作,仍扛不住地主的残酷剥削。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亲人共产党,杨荣显家中分了田地,几个儿子也娶了媳妇,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眼见得国民党连番“围剿”,要带着地主老财卷土重来,杨荣显十分愤恨,无奈已年过七旬,便嘱咐一生保、二生保:“儿啊,跟着红军好好干,家里的事不用你们惦记。”</p> <br></br>可惜,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兄弟二人牺牲的消息便传到了家中。杨荣显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地放下手中的农具,回到了屋里,但是想到八个儿子只剩下了六个,老人不禁泪如雨下。1932年,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前方战事紧张、后方兵员短缺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发出了“扩红支前”的号召。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杨荣显老人再次把剩下的六个儿子都送去了参军,此次征途漫漫,前方枪林弹雨,杨荣显和儿子们当然知道参军作战的危险,但你不去,我不去,谁去呢?由于七生保和八生保的年纪太小,虽然当时没有被批准参加红军。但后来,人小志气大的兄弟二人又瞒着父母虚报了年龄,追随着哥哥们的脚步,加入了红军队伍。<h3> <br></br>经过艰苦奋战,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被彻底粉碎,而集中了百万兵力的第五次“围剿”却又压向了红色政权。战火硝烟中,杨家的三生保、四生保、五生保、六生保相继牺牲。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邓小平听说了杨荣显一家的事,专门派人看望老人,并告诉他们,部队已经作出决定,要把七生保、八生保找回来,送回老人身边,可杨荣显却怎么也不答应,对部队上的同志说:“保护红色革命的胜利果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1934年4月,组织几经周折终于在广昌战役的战场上找到了杨荣显最后的两个儿子。兄弟俩听说了家里的事后说,要等到打完这一仗再回去。可就是这一仗,让他们再也没能回到父亲身边。白发人再度送走黑发人,8个儿子无一生还。杨荣显再也忍不住悲伤,老泪纵横,他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朝着儿子当年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口中喃喃自语:“儿呀,原谅你们的爸爸吧。爸爸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个,都回不来了呀!老三,你走的那天,是你新婚的头一天呐,可怜你媳妇,是天天在村口等啊、盼啊,可你怎么也回不来了呀。”杨荣显哭着喊着,突然晕了过去,等他醒来已经躺在了病床上,于1934年秋天,溘然长逝。为了永远铭记父辈的光荣,后辈们合力在家乡的山坡上立起8座空坟,年年清明扫墓祭拜。杨家八子参军、一门英烈的故事被人们代代传颂,赞为“新杨家将”,而这正是苏区时期劳苦大众支持革命的生动缩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