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陜西历史博物馆小记 2024.10.19.

卢良贵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9日上午,我用四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了陜西历史博物馆(又称陜西省博物馆),由于館藏文物实在太多,短短四个小时实在无法看深看细,尽管是走马观花,还是被震撼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小记如:</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館区占地6.5万平米,建筑面积5.56万平米,展厅面积1.1万平米。館藏文物170余万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味高、价值广。</span>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span>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馆名碑池、主馆、库区、东南角楼、西南角楼、临时陈列厅、行政用房、业务用房等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的大厅,设有咨询处、导游讲解员服务处、语音讲解服务处。</p><p class="ql-block"> 大厅中央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狮,叫顺陵石走狮(复制品),制作于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位于陜西咸阳。顺陵为女皇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墓葬,因武则天称帝而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又改为王妃墓,后世仍惯称为顺陵。该石狮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表现出盛唐雄壮豪迈的时代风格,是中国历代石狮中体量最大的一尊,被誉为“东方第一狮”。</p> <p class="ql-block">  一、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199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进行评鉴、定级,共有762件(组)文物评定为一级文物,其中十八件(组)被评定为国宝级,居中国博物馆前列。这批国宝文物涵盖了古代壁画、金银器、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各大类别,并以其珍贵而独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斐声海内外。成为陜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館之宝。</p> <p class="ql-block">  1、镶金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 唐代,国之重宝,海内孤品,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是国内发现的罕见来通实物,反映了来通已经进入了唐代皇室或贵族的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 酒器,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其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迄今发现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2、旟(yu)鼎,西周早期,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铸于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口沿下饰浮雕状饕餮纹,地衬细雷纹。三足根部饰大饕餮面。双耳外侧各饰一条曲体上缘的夔龙。腹外壁及底部厚积烟迹,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腹内壁铸有铭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4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 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3、五祀卫鼎,西周,国宝级文物。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对研究西周时期法律有重要作用。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五祀卫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4、多友鼎,西周,国宝级文物。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铸于周厉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记载了西周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皇后之玺,西汉,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和田羊脂白玉雕制,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正方形,钮为高浮雕匐伏之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隆鼻方唇,双耳后耸,尾藏于云纹之中,腹下钻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侧面呈平齐长方形,琢出长方形阴线框,雕琢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结构严谨大方。此印形制与印文与汉制相合,为汉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6、鎏金银竹节熏炉,西汉,国宝级文物。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通体鎏金鋈银,圈足底盘透雕两蟠龙,均以头承托盘腹,盘腹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炉口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熏炉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家。中国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最为精美,而此炉又为所见博山炉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7、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国宝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造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形状,壶身扁圆,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上置覆莲瓣式壶盖,壶盖壶柄以银链相连,骑猎、常用皆宜,独具匠心,银壶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明皇杂录》载,唐玄宗在宫中驯养舞马四百,每年八月初玄宗生日时,舞马身披锦绣,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银壶舞马形象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是难得的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  8、客使图,唐代壁画,国宝级文物。高185厘米,宽247厘米。绘于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头戴笼冠,身穿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系绶带,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状站立。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讨事宜。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中国东北靺鞨族。这三位使者均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p> <p class="ql-block">  9、阙楼仪仗图(两组),唐代壁画,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阙楼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道东壁和西壁,东壁阙楼图高304厘米,宽296厘米;西壁楼图高305厘米,宽298厘米。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p> <p class="ql-block">  10、宫女图,唐代壁画,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绘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东壁南侧。画中共9人。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  11、马球图,唐代壁画,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229厘米,宽688厘米。绘于章怀太子墓道西壁。画中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  12、狩猎出行图,唐代壁画,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长890厘米。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画中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着紫袍、雍容端庄的官员,身无佩箭及箭囊,坐骑为白色“走马”,走马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方可使用。由此推断,骑白马的人应是章怀太子李贤。</p> <p class="ql-block">  13、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唐代,国宝级文物。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锤击成型,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九两三”。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14、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代,国宝级文物。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p> <p class="ql-block">  15、三彩载乐驼,唐代,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的新舞乐。这组俑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大胆运用了艺术夸张,充满想象与浪漫。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16、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宋代,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而略泛灰,光泽莹润。壶身呈圆球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一体,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绝世珍品。</p><p class="ql-block"> 这件提梁倒灌壶是著名的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产品。耀州窑是唐宋时中国北方名窑,时人推崇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此壶造型古朴典雅,制作规整精细,纹纹繁褥华丽,尤其是构思奇特,设计巧夺天工,被认为是国内外存世耀州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  17、黑釉油滴碗,宋代,国宝级文物。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特别是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  二、印象深刻的两个展厅 </p><p class="ql-block"> 当天我参观了七个展厅,其中大唐遗宝展厅和唐代壁画珍品展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一)大唐遗宝展厅</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基建施工时窖藏出土了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罐,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银器、玉器、贵重药物、中外钱币、铜器展露“真容”,成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该展厅以何家村窖藏出土的319件精品文物串联“典章器用”“美食美器”“玉容霓裳”“怡情雅趣”“丝路物语”“大国工匠”六个单元,分别从典章制度、饮食文化、妆容服饰、休闲娱乐、交流互鉴及工艺技术六个方面展示盛唐文明。</p> <p class="ql-block">  该厅展品中最珍贵的是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等五件国宝,前面已作介绍,这里就不再重述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国宝级文物,该厅还有不少精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  九环白玉蝶躞带,是一种有垂饰的革带。革带上有鈞,钧上附有小环,从小环引出下垂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蝶躞</span>带起源于北方章原游牧民族的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北周至初唐逐渐流行。</p> <p class="ql-block">  鎏金双鱼纹银碗:唐代文物,出土于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两件,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碗底内有两条鎏金的鱼,当碗内盛满水时,水波流动,碗底的小鱼就如同在水里游动一样。碗内底的双鱼和装饰的水草均为锤揲而成,并錾刻修身鱼身,纹饰鎏金。圈足为焊接,出土时脱落。这种内底装饰风格是在伊朗萨珊银器上的徽章式纹样的影响下创制而成的。这些带盖银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孔雀纹盝顶银方盒,该方盒为盝顶,正面中部有锁鼻,是一种盛放重要物品的容器。方盒除底面光素无纹外,其余各面均有装饰,正面、左面、右面纹饰以中轴左右对称布局,顶面、背面纹饰从中心点向外布局,纹饰复杂,制作精细。值得注意的是,方盒正面中央刻画一对足踏莲蓬、相向起舞的孔雀,右侧孔雀羽翼丰满,左侧孔及足下莲却素面无纹,应为未完成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鎏金</span>团花纹银盒由捶揲技法加工而成,錾刻纹饰并鎏金。中国古代器皿的形制多为圆形,多瓣花形器物于唐代武周以后在金银器、铜镜和瓷器中渐趋流行,多曲花瓣形是唐代银器的重要特征,8世纪以后,这种造型风格向外流传,逐渐渗透到中亚以及北方草原地带的银器中。</p> <p class="ql-block">  莲瓣纹提梁银罐,高25.2 厘米,口径 16.8 厘米,腹径 20.8 厘米,器物整体呈口沿外侈、短颈鼓腹、圜底圈足状。造型饱满圆润,线条流畅。提梁为半圆形,两端穿过钮口后弯曲上翘,尾巴呈荷包形,既美观又方便使用。罐盖面与罐体上均錾刻有六片相连的莲瓣纹,莲瓣相连且凸起,立体感十足。盖面莲瓣内部,排列着三个鎏金兽蹄形钮,兽蹄下半部分还錾有三层羽纹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莲瓣纹提梁银罐是目前出土的唐代器物中唯一一件以莲花纹作为装饰的提梁罐,其素雅大方的莲瓣纹装饰,展现了唐代金银器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当年此罐出土时,发现罐内装满了稀世珍宝,除了镇館之宝<span style="font-size:18px;">镶金兽首玛瑙杯外,还</span>有珊瑚两段、凸纹玻璃杯与水晶八曲长杯各一件、玛瑙羽觞、玛瑙长杯各一件、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一件、玉臂环四个以及宝石数块。这些物品造型精美、材质珍贵,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莲瓣纹提梁银罐中取出的玛瑙长杯。玛瑙杯呈<span style="font-size:18px;">椭圆形,</span>长径11.5厘米,短径7.2厘米,高4.6厘米。中部下凹,圜底。主体为酱红色,上有橙黄和乳白色交错的纹理,通体抛光呈玻璃光泽,精美瑰丽。其中一件中间有研磨痕迹,因此有人判断此种长杯是用来研药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莲瓣纹提梁银罐中取出的水晶八曲长杯,杯高2.9厘米,口径长9.5厘米,宽5.5厘米。通体由无色透明水晶制成,经过精心打磨,质地纯净,晶莹剔透。这种多曲长杯的器形是典型的波斯萨珊风格。但在萨珊王朝,此类器型基本都是金银器,用水晶制作的非常罕见。因此,据专家推测,这件水晶八曲长杯可能是中国工匠模仿西方器型制作的,也可能是来华的波斯工匠所制,是一件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莲瓣纹提梁银罐中取出的白玉忍冬纹八曲杯,高 3.8 厘米,长径 10.1 厘米,短径 5.5 厘米。以和阗白玉制成,玉质洁白莹润,一侧口沿略呈黄色。杯呈八曲椭圆形,口沿随其八曲成莲花形口,杯身亦呈八曲,下为椭圆形圈足,外腹凹凸分明。杯壁口沿处打磨得很薄,厚度仅有半毫米左右,从杯口到杯底器壁逐渐增厚。杯身雕饰成组的蔓草纹饰,又称为忍冬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长杯的形制模仿萨珊式多曲长杯,而装饰纹样则是传统的中国纹饰,堪称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以及唐代高超的制玉工艺,为研究唐代的文化交流、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span>杯高5.4厘米,口径9.2厘米,八瓣圆形,呈八曲葵花形。口沿外侈,弧形腹,喇叭形圈足。其口沿外缘和足缘均饰有一周联珠纹。杯柄为环状单柄,柄上覆有如意云头状平鋬,鋬合錾花角鹿,周圈刻花枝纹。</p><p class="ql-block"> 此杯的珍贵之处是其纹饰图案:杯腹上部以柳叶条作界栏分为八瓣,每<span style="font-size:18px;">瓣</span>錾刻一组人物。其中四幅是男子狩猎图,为策马追鹿,弯弓射兽;另外四幅是仕女游乐图,分别为仕女漫步、仕女观童戏蝶、仕女交谈、仕女弹奏乐器。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展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下腹捶揲出内凹外凸的八瓣仰莲以承托杯身,每瓣内饰一朵忍冬花,近圈足处饰一周荷花。杯内底以水波纹为底衬,中间錾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长尾、长须的鱼,纹饰鎏金。摩羯纹是受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件银杯集多种文化因素于一身,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其工艺精湛,将捶揲、錾刻、鎏金等工艺完美结合,纹饰精美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高 6.6 厘米,侈口,口径 7 厘米,喇叭形圈足,环状杯底。<span style="font-size:18px;">杯体为浇铸成型,呈八棱状,杯身的八个棱面上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等人物形象。乐伎们手执各种乐器,如拍板、小铙、洞箫、曲径琵琶、竖箜篌等。侍者均为胡人,他们深目高鼻,有的带卷沿尖帽、有的顶瓦楞帽,手中捧着杯和盘,姿态各异,生动形象。杯身背景为忍冬卷草、山石飞鸟和蝴蝶等图案,杯的足沿装饰有环状连珠,手柄上有指垫,指垫上饰有高鼻深目的两个胡人头,造型别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造型精美,纹饰细腻,人物形象生动,是唐代金银器中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该杯还印证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另一个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高6.4厘米,口径7.2厘米。侈口,尖唇,八棱形杯体,束腰,器体厚重。</p> <p class="ql-block">  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通高29.5厘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炉盖、炉身和炉座。炉座为五足,呈兽蹄状。炉盖和炉身镂空,上面錾刻着象征吉祥的忍冬纹。镂空的设计使得香气可以从炉内散发出来,同时也增加了熏炉的艺术观赏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纹饰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唐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壁为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间嵌套一个半圆形金香盂</span>。香囊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香囊顶部设有环链和挂钩,可以挂在车仗帷幔上或贴身佩带。</p><p class="ql-block">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制作过程复杂,设计科学与巧妙,令今人叹绝。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唐代科技水平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鎏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银盘整体造型为两个相连的桃形,高 1.9 厘米,最大径 22.5 厘米。这种双桃相连的设计新颖独特,富有创意和艺术美感,体现了唐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技艺。盘内底处装饰有双獾纹。獾在古代文化中有着吉祥的寓意,双獾的形象生动活泼,刻画细腻。两只獾相对而卧,身体形态和动作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在相互嬉戏玩耍,为银盘增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份灵动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四件鎏金六曲银盘,高 1.4 厘米,宽 15.3 厘米。盘体呈六瓣葵花形,这种六曲的造型是唐代特有的一种器皿形制。盘心处分别剔刻出龟、熊、鸾鸟、飞廉四种动物纹飾。这组鎏金六曲银盘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杰作。其盘体的六瓣葵花造型以及中心装饰动物纹饰、周围留出空白的构图方法,并非我国金银器传统的装饰手法,而是盛行于粟特地区(今中亚烏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一带)。但唐代工匠选择了中国传说中的瑞兽作为主图案,这充分体现了唐代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取舍以及根据自身文化特点的融合创新。它不仅反映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为研究唐代的文化交流、艺术风格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赤金走龙,何家村出土的赤金走龙<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本是 12 条小金龙,但在 1975 年有 6 条被盗,至今下落不明,所以现在馆内仅存 6 条。每条小金龙高 2.1 - 2.7 厘米,长 4.1 - 4.3 厘米,重约 4 克,体型小巧,如同拇指般大小。金龙均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 S 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行走姿态,故被命名为“走龙”。金龙的须髯、鬣毛、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手法,工艺精湛,生动逼真。体现了唐代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纯熟技艺,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罕见物品,充分展示了工匠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赤金走龙被认为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仪式结束后,用青丝将龙、璧、简等捆绑在一起投向山洞、河湖、大地,向天、地、水诸神祈愿。</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唐代壁画珍品展厅</p><p class="ql-block"> 唐代壁画珍品馆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文物旅游方面的重点项目,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东展馆地下一层,总投资7300多万元,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400平方米,展线总长约800米。该展厅恒温恒湿,入内要套上厚厚的棉质鞋套,而且是陕博唯一的收费展厅。</p> <p class="ql-block">  館内共收藏了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等,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尤其是现在存世的唐代书画作品极少,这些壁画更成为研究唐代书画的重要材料。</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该展厅不允许拍照,无法将看到的画品记录下分享给大家。无论如何,这个展厅是陕博最精彩的展厅之一,一定不可错过。</p> <p class="ql-block">  三、舘藏精品文物</p><p class="ql-block"> 除了国宝级文物外,陕博还有许多精品文物,分类介绍如下:</p> <p class="ql-block">  (一)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商代蛇首匕(上)、羊首勺(下),1977年出土于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村。</p><p class="ql-block"> 蛇首匕长36厘米,器首蛇头形,匕身起脊,两面刃,锋端圆形,是青铜匕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羊首勺长28.5厘米,勺体半球状,径9.5厘米,重0.52 千克。其造型生动有趣,柄端是羊头形状,羊角大而向下弯曲。羊的双眼圆睁,张着嘴,像在嘶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勺柄上还铸造了一只老虎和一只小山羊。虎口大张,尾巴拖地卷翘,脊背突出,身体微向后坐,呈现欲扑之状。山羊小尾后竖,双耳直立,努力向前奔跑,惊恐之态跃然器上。</p> <p class="ql-block">  丧(sang)鼎,商,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凤柱斝,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岐山县贺家村一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师献鼎,西周共王时期,1974年陕西扶风县强家村窖藏出土。通高85厘米,口径64.5厘米,腹深37.5厘米,重106千克。</p> <p class="ql-block">  鈇卣(音fuyu)盛酒器,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日己觥,<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出土。</span>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器、盖同铭各18字。觥是商周之际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与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藥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日己方彝,盛酒器,西周中期,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  梁其壶,这件青铜壶造型优美,壶顶镂空波曲纹花冠,壶盖上圆雕卧牛以及器耳上高高扬起的象鼻,无不具有强烈的动感,与器体流线型设计相呼应,使整体造型显得十分轻盈生动。</p> <p class="ql-block">  几父铜壶,西周,1960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通高60厘米,口径16厘米,重16.9公斤。几父壶体形较大,造型稳重大方,长颈鼓腹,圈足外侈。壶盖的子口较长,插入器口内很深,倒置后可作饮酒用的杯盏。颈部有对称的兽首垂环,环上饰有突起的重环纹。盖沿及颈中部饰窃曲纹,腹部是粗犷的波状环带纹,凹处填以眉纹、龙纹。壶口内有铭文55个字,记述了某年五月庚午这一天,几父在西宫得到他的上级同仲的赏赐。赏赐品有臣仆、金物等。对此几父很感荣宠,特作宝壶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铜双耳杯,西周,高14.4cm,口径8.4cm,最宽22cm,腹深11cm,底径7cm。长安张家坡窖藏出土。杯身为觚形,两侧有镂空双柄,柄上端作鸟尾状,矮圈足,中腰饰有一道凸弦纹。</p> <p class="ql-block">  牛尊,西周中期,盛酒器。牛背上立着一只老虎,老虎脚下是尊盖,用环扣连接,牛尾是把手,牛腹用来盛酒,牛嘴突出为流,可倾酒。</p> <p class="ql-block">  师承钟,乐器,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扶风县强家村铜器窖藏出土。</p> <p class="ql-block">  它盉,西周晚期。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盉,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  鲁方彝盖,西周晚期,1981年出土于岐山县流龙咀村。高29厘米、口横径31.5厘米、口纵径16厘米,重8.5公斤。状似庑殿形屋顶,下有子口盖钮,亦同脊上均由扉棱。四坡均饰鸟纹和倒置的外卷角兽面纹。</p><p class="ql-block"> 鲁方彝盖的里面,有一段六行五十字的铭文,字间有方格范痕。铭文记录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人齐生鲁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特铸了这件彝作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冥车父壶,盛酒器,西周晚期。</p> <p class="ql-block">  嵌错虺纹虎耳铜壶,春秋时期,一级文物,口径26cm,高42cm。</p> <p class="ql-block">  战国鸟盖瓠壶,<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一级文物,</span>通高32.6厘米,口径6厘米,圈足径8.8厘米,最大腹围39.7厘米。1967年发现于陕西省绥德县废品站。<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span></p><p class="ql-block"> 该壶呈瓠瓜形,前鼓后曲,壶盖立雕鹑鸟,鸟嘴可以启闭。壶身为宽带纹及蟠螭纹相间。八棱形壶鎜,壶盖与壶鎜有链条相连。这种瓠瓜造型的青铜壶较为少见,设计应参考了北方草原皮囊壶的造型。其细密繁缛的纹饰,生动形象的装饰,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青铜龙,战国时期秦国或秦代的遗物。1993年冬天,西安市公安局查获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总共8块,重92.5公斤。经文物修复专家反复研究、仔细拼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将其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双龙形体巨大,形象威猛,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令人叹为观止,</span>是大一统的秦帝国巅峰时期的青铜重器。</p> <p class="ql-block">  秦·杜虎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重0.08千克,青铜材质。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下凹,肩部近脊处有一条上下竖行的铸槽做牝榫,以与君符同样部位的牝榫相套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虎符造型生动,错金浑厚,工艺精湛,铭文工整优美、谨严遒劲、显示出极高的镶嵌技艺和制作水平,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规定了虎符的使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高度集中的军权以及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对研究秦国的军事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铜车马坑,坑内有一用枋木搭砌的长方形木椁,木椁内一前一后放置着两乘彩绘铜车马。一号车古称高车或立车;二号车古称安车,俗称韫鲸车。两车均仿真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比例精心制作,通体彩绘,结构复杂,总重量达2302公斤,各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许多配件系金银所制,被誉为“青铜之冠”。</p> <p class="ql-block">  青铜鹅 青铜鸿雁,秦代(公元前221年一前207年),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p> <p class="ql-block">  西汉·雁鱼铜灯,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一级文物。</span>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雁鱼铜灯的造型十分别致,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通体彩绘红、白二色,栩栩如生,逼真动人。</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惊叹的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科学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汉人的聪明才智和环保意识,是汉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p> <p class="ql-block">  西汉·鎏金铜蚕,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是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明证。</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铁芯铜龙,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1975年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二)陶瓷、陶俑、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  人面鱼纹盆,<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陶代表作,距今已5000—7000年。1974年出土于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span>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陶盆一般被认为是当时孩童葬具——瓮棺的顶盖。盆底部留有小孔,先民认为可供死者灵魂出入。它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  刻划符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时代陶碗上的</span>刻划符号,远早于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对研究汉字起源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  红陶尖底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时代,</span>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是物理学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最早运用。</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壶,新石器时代,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西周·原始瓷罐,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器物,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文官俑,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坐陶俑,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着衣式彩绘骑兵俑,汉,咸阳市阳陵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楼,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出土于汉代弘农杨氏家族墓地,是杨氏家族生前住宅的再现。杨氏为汉代弘农郡望族,故陶楼反映出豪强地主奢华的生活及当时豪族势力日益壮大、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p> <p class="ql-block">  三彩龙首杯,唐,此杯是中外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中国古代饮酒器角杯的特点和龙的装饰风格,又与西方银器中的“来通”外形相似。来通起源于古希腊,经波斯向东方传播,此杯造型奇特,制作精细,彩釉瑰美,艺术风格中外交融、珠联壁合,是唐三彩中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三彩牛车,唐,1960年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文昌阁附近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彩狮子,唐,1955年西安市东郊王家坟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彩三花马,唐,1972年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女立俑,高42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中堡村。</span>女立俑面庞丰润,双眼微眯,下颌微抬,以优美的角度向上仰视,红唇微启。她站姿优雅,身段袅袅婷婷,穿落地长裙,轻薄的衣裙与丰腴肥美的体态完美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唐代女性的柔美、端庄、矜持、风雅和高贵。</p> <p class="ql-block">  三彩梳妆女坐储,唐,女俑坐在束腰形座墩上,身穿酱色袒胸窄袖短襦,外套乳白色绿色宝相花纹的半臂,下着白色柿蒂纹绿色百褶裙,裙下微露红色云头履;头梳单刀半翻髻,左手握铜镜,右手似正往额上贴饰“花黄”。这件三彩梳妆女坐俑雍容的气质,丰腴的体态,华美的服装集中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唐,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唐,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彩天王俑(左),唐,西安市东郊出土。</p><p class="ql-block"> 彩绘描金半身天王俑(右),唐,西安市郊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天王俑(左),唐。</p><p class="ql-block"> 三彩天王俑(右),唐,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玺村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天王俑,唐。</p> <p class="ql-block">  彩绘镇墓兽,唐。</p> <p class="ql-block">  彩绘十二生肖俑,唐,西安市郊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马、骆驼。</p> <p class="ql-block">  彩绘仪仗诵群,明,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批仪仗俑共出土300余件。墓主人是秦简王朱诚泳。俑群表现墓主出行仪仗,陶俑原本手持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乐器、花灯、团扇等,今已腐朽不存。</p> <p class="ql-block">  唐·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釉瓷盘,法门寺出土,释疑了何为“秘色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  白瓷螭柄壶,唐(公元618年一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  黑釉划花莲纹梅瓶,西夏(公元1038年一公元1227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金(公元1115年一公元1234年),1983年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附近出土。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盛行于宋元。古人认为使用瓷枕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功效。此枕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为金代物品。胎质坚硬细腻,造型装饰自然清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三)其它珍宝</p> <p class="ql-block">  兰田人头骨化石。</p><p class="ql-block">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在蓝田县城以东的公王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研究人员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p><p class="ql-block"> 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是西安最早的居民。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p> <p class="ql-block">  石鼓(复制品),以形状似鼓而得名,因其内容记载狩猎之事,又称为“猎碣”。唐代发现于陕西凤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0件石鼓各刻四言诗一篇,与《诗经》大小雅相似,格调也接近《大雅·车攻》等篇。字体近于箱文,是秦国特有的风格。石鼓在文学史、书法史上均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金怪兽(复制品),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5年一公元9年),神木市出土。匈奴首领冠冕上的装饰。匈奴金银饰件多采用动物造型和纹样,其中以金怪兽的造型最为奇特,有学者推测,金怪兽有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蛊雕,以之作为冠冕顶饰,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该饰件综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制作精湛,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汉并天下”瓦当,汉。</p> <p class="ql-block">  “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方砖,汉,西安市六村堡出土。</p> <p class="ql-block">  凤纹空心砖,汉,咸阳市汉阳陵宗庙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五铢钱铜范(左侧两组),汉,渭南市澄城县坡头铸钱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五铢钱石范(右侧一组),汉,西安市长安区郭杜出土。</p><p class="ql-block"> 钱范为铸造钱币的模具,分为面范和背范,铸造时两范相合,从浇口处注入原料铜液。铸造好的钱币还要进行打磨,使外廓齐整。采用范铸法可以实现钱币的批量生产,铸出的钱币大小一致,重量相当,形制规整,合乎标准。</p> <p class="ql-block">  释迦佛造像,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p> <p class="ql-block">  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为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的文物,1999年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区大刘寨。通高35厘米,整体造型为一佛二菩萨,由主尊、背屏、左右胁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的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以榫柱与卯眼相插组合。这尊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构思奇特,铸造精湛,装饰华丽,堪称佛教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佛菩萨三尊铜造像,东魏(公元534年一公元550年)。这尊铜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式组合,由主尊、背屏、左右胁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的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以榫柱与卯眼相插组合。</p><p class="ql-block"> 佛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高35cm。</span>主尊释加牟尼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双层覆莲台之上,莲座下承接圆柱体台座,台座表面装饰兽面口衔莲花,两侧各插一个单独铸造的龙吐莲花,莲花枝叶与龙保持着向上升腾的动势,在视觉上支撑着上方宽大的三尊像和背光。两侧莲台上各立一胁侍菩萨,穿着华丽,衣摆向两侧飘动。整座佛像造型优美,卫艺精细,不失为一件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西魏(公元535年一公元556年),1981年安康市甸阳县城东门外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印为西魏名将独孤信不同时期之印。印用煤精制成,呈球体48楼26面,其中14面镇刻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楼”“信启事”“耶敕”“令”“密”。14面印文用途各异,分为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北周佛造像,2007年4月,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窦寨村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像造型敦厚简练,头部在整个身体中占比较大,螺发,脸庞圆润,神情安详慈悲。身披通肩袈裟,右手举于胸侧施无畏印,左手屈肘前伸握袈裟衣角,立于覆莲圆台之上,四狮踞于方座四隅。</span>具有北朝向初唐转型时的造像特点。</p> <p class="ql-block">  汉白玉佛菩萨三尊造像,北周(公元567年一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贴金安伽墓石门,北周,西安北郊安伽墓出土。石门通高2.2米,宽1.4米,门额呈半圆形,正面制作彩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减地填红彩,图案正中央为三头骆驼踏一硕大的覆莲基座,并背负一较小的莲瓣须弥座,座上置火盆,盆内积薪燃火,焰尖化一朵莲花,火焰左右各有一伎乐飞天,左执琵琶,右执箜篌,骆驼两侧为人身鹰足神和供案,人身鹰足神执长柄器物伸向供案,供案上摆放各色器物,门楣左右下角各有跽坐胡人,图案下方是起伏的山峦,门楣以金铂条作框,正中为一兽头,胡须以金铂条作装饰呈波浪形展开,波浪两侧线刻缠枝葡萄纹,门框也饰金铂边框和波浪形金铂条,线刻缠枝葡萄纹,门砧外侧雕刻一对蹲坐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西安市北郊安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北周时期石质葬具,由围屏、榻板和榻腿3部分构成。围屏内侧刻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贵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袄教事务,居住并葬于长安。此榻雕刻精细,彩绘贴金,题材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镂空金蝉,唐。整器用黄金制成,作仿生蝉形。蝉的眼睛由琉璃镶嵌,蝉身及羽翼镂空呈羽状纹。整个器物及纹饰轮廓由细小的连珠组成,工艺精湛,实属罕见,为迄今仅见的唐代蝉形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镂雕七级象牙佛塔,明,咸阳市旬邑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  象牙萝卜,清。</p> <p class="ql-block">  象牙白莱,清。</p> <p class="ql-block">  象牙裁纸刀,清。</p> <p class="ql-block">  青玉鹭鸶,清。</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四个小时的参观,仿佛翻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画卷。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到商周的青铜器,从秦汉的陶俑到隋唐的唐三彩及金银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