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圣堂

黄河

<p class="ql-block">‌涠洲岛天主教堂位于‌北海市海城区涠洲岛景区内‌盛塘村,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用珊瑚石建造。教堂始建于1876年,由主堂、神父楼、‌女修院和‌育婴堂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教堂的设计采用了“巴西利卡”形制,内部空间被两列纵向柱,划分为三通廊式,中间跨较宽,两侧稍窄,侧廊尖券拱顶,纵向延伸至尽端的祭坛。教堂的建造与‌清政府对涠洲“重开岛禁”有关。</p><p class="ql-block">清代曾因涠洲岛“孤悬大海,最易藏奸”而发出“永远封禁”令。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对涠洲岛“重开岛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利用这一机会派法籍神父上岛传教,并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天主教徒最多的聚居点圣堂村(今盛塘村)建造了这座教堂。</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涠洲岛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借鉴了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外观呈拉丁十字形,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格。内部的彩绘玻璃、‌圣像壁画等装饰展示了东方艺术的魅力。教堂掩映在芭蕉林和菠萝蜜树林中,与周围低矮的民居建筑相比显得高大古朴。教堂的墙面厚实斑驳,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教堂配套建有花园,宁静幽雅,是拍摄婚纱照的优选地。</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涠洲岛天主教堂不仅是‌广西沿海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还是‌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造与涠洲岛的历史密切相关。1850年,广东恩平、开平等地的客家人因与土族人械斗失败后逃亡至遂溪,受到法国传教士的援助并皈依天主教。1853年,范神父接任后大兴土木,经过十年努力,教堂于1863年落成。2001年,教堂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30日,我们从北海登船渡海,到了涠洲岛,下船直奔盛塘村。小小的盛塘村,已经是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十字街口左前方就是天主教堂,本来是珊瑚石的白色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侵蚀,饱经沧桑,而今确是锈迹斑斑,已是黑色占主导。那道道黑迹,仿佛记载着一百五十年的中国历史,似乎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从衰到兴的历史进程;那斑斑点点,好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沉淀的以往,告诉人们这里所发生的辛酸苦辣;那高墙上的十字架,可以见证这里一百五十年所发生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育婴堂、修女院也在见证着历史变迁,诉说着人间沧桑。</p><p class="ql-block">那小花园倒是郁郁葱葱,有花开正艳,有绿树成荫,也有绿植成畦。</p> <p class="ql-block">古老教堂百年风霜,</p><p class="ql-block">历史见证民族沧桑,</p><p class="ql-block">清末软弱外夷猖獗,</p><p class="ql-block">中华崛起家国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