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隔三十多年再次来到卧佛寺,依稀记得当年卧佛寺门前是通汽车的一条街道,而现在却已经划入国家植物园范围,游客只能步行或乘坐公园泊车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公园东侧不远处有一家饭馆特别惹眼,门前甚至有一座漂亮灰瓦卷棚垂花门连接的游廊,路边一株高大金黄灿烂的银杏树煞是好看,游客到此边吃饭边歇脚边欣赏美景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第一标志是一座高大的三门四柱冲天式木牌楼,匾额上书“智光重朗”,在牌楼东侧一株高大的银杏树衬托下熠熠生辉。游客远望一眼便脱口惊呼太美了!</p><p class="ql-block"> 过木牌楼是一条逐渐抬升的林荫道路,游客行走于其间凉风习习。道路尽头即可看到第二座宏伟高大的三门四柱七楼黄琉璃瓦石牌楼。这种石牌楼我仅在北海公园、孔庙、东岳庙、香山公园见过,足以证明卧佛寺的等级尊贵。据说寺院最早是唐代兴建,后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并几次更名。石牌楼的前后匾额均为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寺院西路留有三座皇帝行宫……。这些都说明了寺院与帝王之间的密切关系。寺院内的建筑比一般寺院等级高而富有特色,放生池泉水潺潺流淌、水清见底鱼儿畅游;几株高大的珍贵树木金光灿烂映衬着殿宇更加神秘莫测;卧佛殿重达54吨的铜佛在国内少见、慈禧太后亲题的殿宇匾额赫赫在目……。</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游历之地正是历代无数达观显贵走过的道路和看过的风景。建庙供佛、养性修仙是一部分人的心理欲望和精神追求,多少帝王曾追求长寿之道进庙求神拜佛、炼丹<span style="font-size:18px;">寻药</span>;多少贪腐官员为了安慰自己污染的心灵,进庙出重金烧高香祈求保佑事不败露;<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可叹岁月悠悠、人生苦短,殿宇犹在、人不分贵贱皆是世间匆匆过客。</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世界正动荡不安、硝烟弥漫,而中国能独享一方安静之地的太平,是人民的福祉!还是由衷地感谢国家的强大和时代背景下的富足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 十方普觉寺又称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寺内铜铸卧佛是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十方普觉寺的建筑布局对了解古代佛教寺院的发展演变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28日,十方普觉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十方普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卧佛寺历史沿革:唐贞观年间,兜率寺始建。元朝时期,兜率寺扩建,改称大昭孝寺,又称洪庆寺。元至治元年(1321年),大昭孝寺修缮,并铸造铜卧佛像。元泰定元年(1324年),大昭孝寺修缮。元至顺二年(1331年),大昭孝寺修缮完毕,铜卧佛像铸造完成。明宣德末至正统初年,大昭孝寺重修。明正统八年(1443年),大昭孝寺重建,赐名寿安禅林,改称寿安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寿安寺改称永安寺,增建如来宝塔。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永安寺重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永安寺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爱新觉罗·胤祥出资重修永安寺,改称十方普觉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方普觉寺重修,增建琉璃牌坊和行宫院。</p> <p class="ql-block"> 北京卧佛寺“智光重朗”木牌楼,为三门四柱三楼灰瓦冲天式牌楼。过木牌楼向北沿着林荫道拾级而上百米之外,眼前即是一座黄琉璃瓦绿剪边的三门四柱七楼石牌楼。</p> <p class="ql-block"> 卧佛寺三门七楼黄琉璃瓦石牌楼,正面“同参密藏”、背面“具足精严”匾额为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 石头牌楼前边有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横架于左右两侧的放生池之上,放生池造型为半圆形,用汉白玉石栏杆围起,池壁上各有汉白玉雕刻的龙口吐清泉水不断注入,池水清澈见底,各色金鱼在水中畅快游动。</p> <p class="ql-block"> 过放生池左右各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灰瓦钟鼓楼,这也是寺院的标准配置。</p> <p class="ql-block">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最前为一行宫,由假山、石桥、垂花门进入行宫正院,采用四合院带回廊的建筑形式。二行宫院以北是以水作景的三行宫院,院内东西是外封内敞的游廊,正面为一背靠山崖的敞厅。厅前是一个四方的鱼池。后分别称作“凌霄阁”“万松亭”“龙王堂”。</p><p class="ql-block"> 一进院过钟楼后即是山门殿,悬挂“十方普觉寺”匾额,里边东西各有威严的哼哈二将守护寺院。</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是天王殿,天王殿内中间供奉天王,左右两侧坐落着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面的韦驮神仙</p> <p class="ql-block"> 三世佛殿位于天王殿后,是十方普觉寺中体量最大的一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帝御笔“双林邃境”木匾一块,门两侧有乾隆帝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络梵宇妙庄严”。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倒座观音和十八罗汉像。殿前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双林邃境”匾额是雍正亲笔题词</p> <p class="ql-block"> 古娑罗树十方普觉寺原有3棵古娑罗树,两棵在天王殿前,现已无存。还有一棵在三世佛殿前,在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5月4日被大风吹折。现存的一棵是1954年补种的,但实际是和娑罗树近似的一种七叶树,并不是印度产的真正娑罗树。</p> <p class="ql-block">东侧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西侧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殿前东西各有一通石碑</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门前匾额“性月恒明”是慈禧太后御笔亲题</p> <p class="ql-block"> 卧佛殿卧佛殿位于三世佛殿后,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门额悬有“性月恒明”木匾,两侧楹联书“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均为慈禧太后手书。殿内后檐悬有乾隆帝御笔“得大自在”匾。</p><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存有中国现存较大的铜卧佛一座。铜卧佛身后环立着十二圆觉菩萨。</p> <p class="ql-block"> 铜卧佛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头西面南,右手曲肱托首,左手平舒放于腿上,铸造浑朴精致,体态自如,充分显示了佛教艺术中的净化肃穆的风格,表现了元代的冶铸技术,为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铜卧佛。</p> <p class="ql-block">卧佛古钟</p> <p class="ql-block">万生苑</p> <p class="ql-block">菊花园</p> <p class="ql-block">碧桃园</p> <p class="ql-block"> 北纬40度线标志</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墓园</p> <p class="ql-block">对月亭</p> <p class="ql-block">正白旗古井和碑林</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故居</p> <p class="ql-block">植物园秋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