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隍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广济街十字路口以西,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庙址在东门内的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今址。 西安城隍庙坐北面南,分为庙院与道院两大部分,庙院居正中,而道院主要分布于中轴线东西两侧。庙门朝南并临街,建筑外观造型庄重舒展,颇为壮观,牌坊已被拆除。整个庙院建筑按照中轴线依次排列,除南面临街牌坊(已毁)、文昌阁被拆除外,从南到北保留下来的有:二门、乐舞楼、牌坊、大殿、寝殿,此外还有东西厢房和偏殿。 西安城隍庙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创建到迁建于今址,屡屡修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开始屡次修葺与增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城隍庙毁于一场大火。同年,川陕总督命人用从明秦王府拆下的建筑材料予以重建,其后清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又屡次维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火灾。城隍庙内的戏楼、二门及钟鼓楼被毁,同年又重新修建。 乐舞楼座落于砖砌高台上,面阔3间,进深2间,四周环廊,重檐歇山顶,前檐带3间面宽的抱厦,单檐卷棚歇山顶,榆下饰以斗拱,屋面施以琉璃瓦,并用花脊装饰脊部。此戏楼造型奇特,做工精致,结构精巧,造型优美。 大殿面阔5间,通面阔34.5米,进深3间,通进深15.7米,四周置环廊,单檐庑殿顶,屋面施以蓝色琉璃简板瓦,脊部施绿色琉璃,正脊推山不明显,外檐斗拱形式为出七踩三下昂,当心间平身科斗拱施三攒,次梢间各施二攒,两侧面三间平身科斗拱各施一攒,攒档与清式建筑中同类相比较为疏朗。 “城隍”二字源于《易经》中的“城复于隍”一语。从周代创建祭祀城隍之风开始,一直到明清两代各地普遍修建城隍庙。百姓凡是祈雨、求晴、禳灾诸事,都要进庙朝拜,祈求于城隍的神灵,以保佑全家平安。 木牌坊,形成为四柱三楼式,主楼最高,为单檐歇山顶,两次楼矮之,檐下斗拱层层向外挑出,前后对称,此楼出檐较深远,外形轴线舒展大方,乃牌坊中精品,另外牌楼还保留有彩画图案。 道教文化在城隍庙中的现实体现。 敬奉城隍神,后来发展成为与庙会结合。西安城隍庙过去香火一直很盛,也很热闹,商贾云集,百工技艺俱有,素以繁华著称。城隍庙的庙会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这里还保留有20多个不同类型的行业和商店,出售的货物种类繁多、货样稀奇。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西安城隍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文昌阁、大殿、戏楼,寝宫;一般保护区:二门以北,大殿以南,东至建华东巷,西至建华西巷;建设控制地带:南至西大街,西至大学习街,北至庙后街,东至建华东巷以东50米。 2001年6月25日,西安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大门口放生池中的太湖石,以及放生的乌龟等···。 <p class="ql-block">义-礼-智-信</p> 其实现存的城隍庙建筑,均为在清代建筑基础上,经过多次修复而显现金面貌;最大、最近的一次修复是2001年至2025年,对当地的一些居民拆迁安置后,重建的。 财神庙前香火旺盛···。 火神殿前肃穆安静···。 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为保一方百姓平安,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基本上都建有火神殿。 大殿前小广场上的石碑,也是清代遗存。 财神爷!!! 虔诚的祈福者。 香烟缭绕···。 重新修建城隍庙所立石碑。 香火旺盛的财神庙。 本命殿也是人们祈福的重要场所。 城隍神!!! 大殿两侧所刻经文石碑。 燃香炉···红红火火。 随着中华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寺庙、道观中的香火也越来越旺。 本命殿前的祈福者。 <p class="ql-block">掐指一算,这是我第三次拜谒城隍庙,也见证了长安·都城隍庙五十年的变化。</p><p class="ql-block">第一次:1970年。那是的城隍庙基本上都是木质结构,庙前的“商业街”多数为土墙茅草顶,极少砖瓦房。</p><p class="ql-block">第二次:1995年。那时的城隍庙依然被民居包围着,但“商业街”已经建成三层的商场。</p><p class="ql-block">第三次:2024年11月2日。应该是建国以来对城隍庙最全面修缮之后的面貌,更具古文化保护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