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位于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24.7.19.—2025.8.17,举办古埃及文明大展</p> <p class="ql-block">埃及文物展分为三个展厅</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萨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门外展示了美内普塔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高240厘米</p><p class="ql-block">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了。虽然这位法老在花甲之年即位,但这尊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一个青壮年,力图展示法老最为理想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其经久不哀的文明遗产,以丰富的成就为标志,让世界看到了历代埃及人民富有才知,善于创造。宏伟的金字塔与神庙,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个领域变革创新的明证。</p><p class="ql-block">本次大展藏品丰富多彩,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的神灵画像。还展示了不同朝代、各位法老师的宝物。还突出了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共同聆听两个古老的国度历经悲欢,在神奇相遇,伟大共鸣中展开大河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两国之间年代对比之图</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亚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法老,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函盖了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根据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将古埃及划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尼罗河谷被称为上埃及,而尼罗河三角洲则被称为下埃及。</p><p class="ql-block">在埃及统一之前,上埃及和下埃及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政权,分别有不同的国王统治。据传统说法,完成埃及统一事业的是一位来自上埃及的武士,名叫“美尼斯”。他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顺尼罗河而下,征服了下埃及,并在孟斐斯建立了统一的政府,标志着埃及进入了王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水纹陶罐</p><p class="ql-block">陶、颜料</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石罐</p><p class="ql-block">斑岩、金、铜</p><p class="ql-block">第2王朝(公元前2890— 26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片麻岩、金、银金矿、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女神伊西斯怀抱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孩童形象的塑造遵从了裸体和单络侧辫的基本范式,省略了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三神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610年)</p><p class="ql-block">伊斯梅利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刻有猗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动物的调色板</p><p class="ql-block">板岩</p><p class="ql-block">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1936年于上埃及北部的纳格哈马迪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片岩</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阿蒙浧姆赫特三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土了7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尊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雕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p><p class="ql-block">这尊阿蒙浧姆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风格雕像:他被刻画为一位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项链</p><p class="ql-block">红玉髓</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红玉髓是埃及本土一种常见的半宝石,它因其色泽而象征鲜血与生命,并和太阳神的力量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它的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它的职业为国王。</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达舒尔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堤-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学家复原。</p><p class="ql-block">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意为“宽”,形象的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外形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平衡坠作为配重。</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碑描绘了身着盛装的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两个王名圈,周围一圈铭文则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明石碑制作时间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窑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睛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 <p class="ql-block">黄金舍布伊项圈</p><p class="ql-block">金、青金石、铅质玻璃</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它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语中,雕像一词的本意是“使他存活着”。雕像作为死者的化身放置墓中,接受祈祷和供品。在神庙中立像也出于同样的目的,雕像主人常在铭文中宣称置身神庙是为了永远不远离神。</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卡埃姆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凯瑞普-,</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凯瑞普-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彩绘太阳船模型</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太阳船与拉神密不可分。神话中,太阳神拉在白天驾太阳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在国王和贵族墓中,以帮助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的神之领域。</p> <p class="ql-block">仆人酿啤酒像</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模型展示了啤酒的酿造过程。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酵母酿造啤酒的国度,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在酿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麦。</p> <p class="ql-block">房屋模型</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王国的墓葬中出现了这类随葬模型,其中多数是从事各类劳作的仆人形象,劳作的内容包括农事、制作食品、狩猎、捕鱼、造船、家务和宗教仪式等,展现了古埃及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 1069年)</p><p class="ql-block">苏伊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贵族墓碑的经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国时期,为圆顶长方型石碑,通常立于墓碑之前或祠堂内。新王国开始,又出现了新的碑刻类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种。</p><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长袍,呈现跪姿,手中抱有块石碑,石碑顶部为日轮和太阳船的图案,下半部太阳神颂歌。</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雕像呈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绘有上下埃及的统一符号的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绘有国王和皇后形象的石片</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灰岩片上用红色颜料描绘了战车上的国王和皇后形象,画面中的战车由战马拉动,空中还有箭矢飞来,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的帝国时代,埃及人驱逐了喜克索斯人,得到了后者的马拉战车并加以改进。埃及军队一跃成为统治近东的强力部队,他们驾驶战车征服南方和近东地区的邻国。</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波浪长发,头戴粉色花环,身着罗马托伽袍,双手戴着华丽的金戒指与金手链。死者的形象整体呈现为罗马风格,但面部明显采用的是埃及传统的画法,两侧还以精美的色彩描绘出冥世诸神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对永恒来世的追求塑照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其墓葬文化在早期文明中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馆</p><p class="ql-block">西克莫无花果木</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晚期,猖獗的盗墓活动改变了墓葬习俗,墓室装饰日益简化,棺木本身成为了来世信仰的载体,出现了以大量《亡灵书》咒语和神灵形象装饰的套棺。佩德阿蒙套棺分为外棺、内棺和木乃伊盖板。采用这种棺木是为了保护亡者的木乃伊,利用棺木上的图像和咒语构成形象化的死后世界,使亡者的灵魂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内棺的棺箱侧面以纵向铭文带分隔出多组装饰画面,刻画了掌管来世的神祇以及供奉他们的咒语。</p> <p class="ql-block">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代尔·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889年,考古学家达瑞西在代尔·巴哈里发现了名为巴博·噶苏斯(意为“祭司之门”)的窖藏墓,毗邻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共出土153个有木乃伊的彩绘木馆,死者多为21王朝的阿蒙神庙祭司,阿蒙纽特纳赫特的木棺即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型棺盖</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人型石棺盖是托勒密时期的,死者头戴厚重的假发,有着一双夸张的大耳,双唇微微上扬,神态安详和平和。胸前的宽项圈足有九层之多,由数串饰品组成,点缀着花卉以及几何形状的图案,两端为鹰隼形态的拉神头像。与常见的人型棺不同的是,此件棺椁完全没有刻画出死者的双手,而是以巨大的宽项圈作为主要装饰,使得棺椁整体稳重而气派,体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身份。</p> <p class="ql-block">巴斯马提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身体的完好保存是亡灵得以回归,继尔达到永生的关键。古埃及人很早就开始尝试将死者制成木乃伊,这项技术在新王国时期趋于成熟。制作过程由丧葬祭司执行,主要包括移除内脏和脑、用泡碱使尸体脱水、然后用亚麻布条包裹。木乃伊的制作也促进了古埃及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的灵魂信仰同样表现出对不朽躯体的追求。玉琀、玉覆面、九窍塞玉等被认为能使尸体不朽。</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串珠盖网</p><p class="ql-block">玻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原先棺木上的精美装饰开始转移到木乃伊及其覆盖物上。这件盖网以华丽的玻璃珠编成寓意美好的图案,为葬礼过程增添美感,还传达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埃及人认为,人有以下几个元素组成:肉体、卡、巴、名字、影子。“卡”是人的生命力所在,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因此需要不间断供养,墓室里死者的雕像就是卡的化身。“巴”是人的灵魂或人格,是一种动态的力量,显现为人头鸟身的形象。构成人的元素在人死亡时解体,通过丧葬仪式,以坟墓为中心,它们被重新连接。</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孟菲斯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都城。</p><p class="ql-block">萨卡拉墓区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国王乔赛尔的梯型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p><p class="ql-block">自2018年以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萨卡拉成为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并于2020年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区北侧,正在发掘中的岩墓。</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基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后期,国家的分裂动荡加剧,导致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动物崇拜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猫、鹰乃至鰐鱼被成批饲养和宰希,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p><p class="ql-block">动物木乃伊最终呈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蹲坐状、盘绕状、棍状等。</p><p class="ql-block">崇拜动物所代表的力量是一种古代风俗,埃及统一后,部分地方神成了国神,大多数神祗都人格化了, 有些神只保留了动物的头。</p> <p class="ql-block">牛犊卧像</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木、石膏、亚麻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由埃及探险学会于拉迪姆发掘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牛是古埃及最早的神圣动物之一。在丧葬信仰中,人们认为牛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在来世陪伴死者,并在死者前往神的领域途中为他们提供食物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木盒中的猫木乃伊</p><p class="ql-block">木乃伊、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制方尖碑</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作为古埃及最知名的纪念物之一,方尖碑通常以石材建造。这件展品更可能是做成方尖碑形状的仪式用品。</p> <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祭祀区处在萨卡拉墓区入口处,据考证,新王国时期这里就有一座猫神庙,目前只有部分围墙保存下来,这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猫木乃伊</p><p class="ql-block">木乃伊</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在巴斯泰特的三个主要崇拜中心,几乎每个大型神圣动物墓地都容纳了数十万只猫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猫坐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河上狂欢,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p> <p class="ql-block">“双猫碑”</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现藏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猫木雕</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历代猫神信徒利用古代墓穴安置自己的棺椁,并随葬了大量小雕像。新近出土的近千具彩绘木棺是迄今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大墓藏,从未被盜或被破坏。</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人形棺是中王国晚期以来最为常见的棺椁形制,这件萨卡拉地区新近出土的“绿脸”棺即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绘普塔-索卡而木雕</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普塔是孟菲斯神论中创世神;索卡而则是孟菲斯地区的鹰神,最初是工匠保护神,很快便于墓葬传统相联系,频繁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因此又与奥赛里斯相联系。到了中王国时期,三神合而为一。</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面具上刻画的并非死者本人的肖像,而是代表“脸”这个词的象形文字符号。</p> <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口仪式工具</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 2160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这种鱼尾形状的刀是开口仪式的主要工具。在仪式过程中,人们将木乃伊棺椁立起,由祭司用这种工具触碰木乃伊的嘴,然后燃香、祭奠,再献上牲畜、衣服、油和食物等供品。古埃及人相信,通过开口仪式,死者才能重获五感,恢复独立的生存能力,从而享受来世的永生和生者的供奉。</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男性坐像及妻儿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雕像体现的等级差异不仅见于国王、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也见于家庭内部。这组群像的主力为一位典型的古埃及男性;雕像主人左手放于膝上,右手弯曲于胸前,在他的座椅两则是其妻儿的形象,现已残损。这种一家三口以不同的大小予以展现的家庭群雕,是最具代表性的古王国造像。</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有着悠久的“朝圣″传统,古老的宗教中心即是他们前往朝拜、参加宗教仪式的目的地,也是他们选择墓地或者建造神庙之处,因此古墓常被再次利用。萨卡拉就是这样的圣地,在古埃及三千年的历史中,萨卡拉的造墓活动没有停歇,岀现过三次高峰,分别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以及26王朝到希腊罗马时期,而每次造墓高峰的出现都是出于回归传统的复古之举。</p> <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位。他即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王权之神。随意古埃及帝国的发展,阿蒙神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宇宙之神。</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笫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笫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岀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上为手形响板</p><p class="ql-block">象牙 笫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在宴会、葬礼游行和宗教仪式中使用,形状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镯或其他装饰。</p><p class="ql-block">下为花形串珠项链</p><p class="ql-block">费昂斯、萤石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木、费昂斯、金、象牙、乌木</p><p class="ql-block">笫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出土时内部还装有蓝色圆棒,和黄金制作的哈托儿女神头像。木箱制作工艺及其考究,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作,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镶嵌象牙小木匣</p><p class="ql-block">木、象牙 </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权力的国王之一,他统治的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木匣上精心镶嵌了小块象牙作为装饰,象牙在当时是一种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珍贵材料。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岀现在木匣上,表明这只匣子可能专门为王室成员订制,用于存放珍贵的珠宝饰品,或是在宫廷典仪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p><p class="ql-block">木、颜料、金、镍</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p> <p class="ql-block">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笫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因18王朝晚期国王埃赫纳吞迁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玛尔纳而出名,这一时期始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终结于图坦卡蒙继位后对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复。</p><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沼泽即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绕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左边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金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右边尤亚的镀金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铜 第18王朝(公元前150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本人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笫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座国王雕像高约4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结晶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灰岩板正面是纳芙蒂蒂的头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贵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p> <p class="ql-block">公主形象草图</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的吃着手中的烤鸭。于古埃及艺术中常见的宗教和仪式主题不同,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呈现出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石英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笫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笫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化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与使用。</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双面浮雕板</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带哈托儿头像的叉铃</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萨布提匣</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o69---前945年)</p> <p class="ql-block">头枕</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l86年)</p> <p class="ql-block">猫木乃伊及其棺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p> <p class="ql-block">男孩木乃伊面具</p> <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肖像</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p> <p class="ql-block">埃及文化在全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就反映在各国无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中。这些地方收藏了宏富的埃及文物。这些地方开办的展览,吸引了无数参观者。他们为胡夫、图坦卡蒙等标志性人物所吸引。目睹了埃及文明的壮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