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游记:中华历史的记忆—淮阳太昊陵

钟艳香

<p class="ql-block">  今天去游览参观的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淮阳太昊陵又名伏羲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以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 ,也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 。</p><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小姐姐介绍,太昊陵园内的建筑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整个陵园的布局分为内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占地面积875亩,主建筑贯穿在750米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渡善桥、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陵墓、蓍草园。</p> <p class="ql-block">  午朝门,太昊陵庙的第一道大门,门上悬挂着“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的匾额,依宫殿式建筑规制所建,是太昊陵庙的正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于帝王规制。</p><p class="ql-block"> 门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东西两侧有两掖门,分别叫东天门和西天门。在古代只有皇帝或手捧圣旨的钦差大臣朝拜人祖才走中间这道门,平时文官走东天门,武官走西天门,俗称“文东武西”。</p><p class="ql-block"> 午朝门内门悬挂的“龙师人皇”系集自南宋高宗所书的《千字文》法帖。‌</p> <p class="ql-block">  太昊陵午朝门不仅是官员出入的门户,还曾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告书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其建筑风格独特,平面呈“凹”字形,上有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城楼,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城楼两边有重檐崇楼两座,和左右两侧阙台上的另两座崇楼以及午城楼合称为“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  太昊陵午朝门在太昊陵庙的建筑群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建筑风格和规格更是体现了伏羲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穿过午朝门,我们将会看到道仪门,这里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道仪门高两丈四尺(8米),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一丈六尺(5.33米),六架椽,三门砖券,清水大脊,龙形正吻,垂脊有兽,兽前饰鱼和海马,兽后饰天马和龙。灰筒瓦覆顶,龙纹勾头,凤纹滴水。道仪门又称仪门,即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恭恭敬敬地严肃前行。</p> <p class="ql-block">  道仪门两边有“望斗牛挟飞仙以遨游,御清风抱明月而长终”的楹联,集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p><p class="ql-block"> 右边“开天立极”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题写,指伏羲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揭示了“天地”、“乾坤”、“阴阳”之道。</p><p class="ql-block"> 左边“真道道真”匾额为中国现代书法家、诗人沈尹默题写,这是一幅回道文,怎么读都是“真道道真”,寓意只有真的道才能道出真的理 。</p> <p class="ql-block">  穿道仪门,沿主神道北行,有座高台建筑即为先天门。这里是太昊陵的核心区域之一,门前的广场宽敞开阔,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先天门根据伏羲创制的八卦命名。匾额上两字“滥觞”,意指江河源头水量小得只能浮起一只微小的酒杯,用在这里引申为文化源头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先天门属门洞式高台建筑,明朝所建,原只可望而无梯可登。20世纪70年代,为了方便游客登临,两边加砌了楼梯,可上登至阁 。</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先天门,沿主神道北行,即为太极门。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混沌的时期,宇宙万物由此创始,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故太极门处在太昊陵的中心位置。</p> <p class="ql-block">  太极门两侧各有一掖门,东边是仰观门,西边是俯察门,取自《易经》“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象征太昊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始画八卦,掌握了事物的本源和变化规律。</p><p class="ql-block"> “日精、月华”匾额为书法家李中华题写,歌颂伏羲创始八卦的时候,吸收天地灵气,博采日月精华。</p><p class="ql-block"> 中间的楹联“庶绩熙照九野,群生茂泽千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女士题写,歌颂伏羲的功绩像阳光一样普照九州大地,滋润着万物生灵世世代代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是太昊陵内等级较高的殿宇,殿前连接直壁式月台,台面墁青砖,周有压条石,面积300多平方米,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地。东西南均有垂带式踏跺,砖砌象眼。它与东西廊房,钟鼓二楼,太极门形成古老的四合院格局。1998年在殿台周围安置青石栏杆。 </p> <p class="ql-block">  统天殿两侧为东、西廊房,廊房北端各有一门,东曰两仪门,两仪指阴阳。统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部用帝王象征的黄色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脊上装饰考究,中间突出的是三节彩釉陶楼,上有“天下一统”4字,下书“太昊伏羲殿”,左右的28个小人,象征28星宿,代表天。殿四挑角上的骑马彩陶是历史上选出来的四绝人,分别是:庞涓、子都、韩信、罗成。</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相关人物:伏羲氏</p><p class="ql-block"> 伏羲氏是中国远古时代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风姓。伏羲又称庖牺、包羲、孢羲、宓羲、庖犧等。</p><p class="ql-block"> 西晋史学家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后,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百王为先。”</p><p class="ql-block">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p> <p class="ql-block">  北距统天殿30多米处,即为显仁殿,俗称“二殿”。《易·系辞上》:“显诸仁,藏诸用”,意思是以仁爱的面貌显现,使其恩泽普施于天下万物,故曰显仁殿 。显仁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里面供奉的是女娲像。</p> <p class="ql-block">  太始门又称寝殿,于显仁殿相距7米,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下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p> <p class="ql-block">  同时因为上面存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御碑一通,也就是明正德八年(1513年),所以又成为“御碑亭”,是太昊陵庙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较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的字样。原来距陵墓较近,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皇帝派钦差大臣吴疏山视察陈州时下令改建。太始门上筑的就时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此垒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  太始门后,太昊陵墓前有八卦坛,距太始门后墙5.22米。2004年9月将原砖砌改为青石雕砌。须弥座式样等边八角形,边长1.8米,坛高0.6米,坛上正中为太极图,原有铁铸龙马负图,周为先天八卦图 。太昊陵墓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也是中国唯一的上圆下方形制的陵墓。 </p><p class="ql-block"> 明代以前的陵墓都是方形的,经朱元璋才改为圆形,唯独伏羲陵下面仍保持方形,反映了朱元璋对人祖伏羲的尊崇也体现出人祖的至高无上,同时代表着天圆地方,是人祖一画开天,分出天地四方的。陵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 。</p> <p class="ql-block">  在太昊陵墓前,古柏参天,劲松叠翠,讲解员小姐姐告诉我,通过普查,太昊陵景区内现存古树名木总计133株,主要是以侧柏为主,有111株,最老树龄的侧柏1600多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昊陵前的这株1000多年的侧柏,树身一侧长着一只酷似人耳的凸起,传说是人祖伏羲的耳朵,能够聆听心声,有求必应。而且因为整个树身,只有这一只耳朵,等于是只进不出,很多人争着去倾吐心愿,整个耳朵早已经被香客们摸的油光可鉴。</p> <p class="ql-block">  这些珍贵的树木是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璀璨明珠,是神圣而伟大的遗迹,它们不仅是太昊陵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灵魂,又是弥足珍贵的活化石、绿色文物、历史的见证者。同时,它们用虬枝密叶又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承载着华夏民族深深情思。</p> <p class="ql-block">  绕着太昊陵墓向左往后走,就到了蓍草园。蓍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互生叶,形似艾草,春天开白色或粉红色小花,稀有植物。茎圆象天,德圆而神,具有正六棱柱形,春生夏长秋衰冬藏的特性。蓍草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灵物,专用于占卜。</p><p class="ql-block"> 传说人祖伏羲就是用蓍草的杆,结合白龟龟背纹理“揲蓍画卦”,太昊伏羲氏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始祖之一,对后世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蓍草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延伸导读:淮阳太昊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陵庙,传承中华历史记忆,太昊伏羲氏被认为是创世神,他开创了人类文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伏羲诞生:传说中伏羲诞生于甘肃天水市,后来定都于河南淮阳县。伏羲是人首蛇身的神祇,与妹妹女娲结婚,共同繁衍人类。他们的四个儿子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p><p class="ql-block"> 创世神话:据长沙战国楚帛书记载,伏羲和女娲在天地混沌之初,繁衍后代,开启了人类文明。这一神话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创世神话记载。</p><p class="ql-block"> 创制八卦:伏羲观察天地万物,根据阴阳变化的原理,创造了八卦。八卦是古代哲学的重要元素,用于推演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伏羲通过观察黄河龙马和洛水神龟,获得了创制八卦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龙图腾创造:伏羲融合了蛇、鳄、鹿、虎、鱼、蜥蜴、鹰和白鲨等动物的特点,创造了龙图腾。龙自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太昊陵庙会: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初春时节,既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历时一个月,河南淮阳都会举行盛大的太昊伏羲陵庙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祭祀、参观。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庙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太昊陵传说展现了伏羲作为创世神和人文始祖的地位,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这些传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