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之旅:泉州行

蒋晓红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3日至27日,参加南京亲迈国际旅行社泉州/平潭岛/福州五日游,为增强记忆特将所拍图片分3个美篇留存并供美友分享。</p><p class="ql-block"> 当天乘D车下午到达泉州,入住泉州市晋江市豪韵东方酒店。</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泉州市(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p><p class="ql-block"> 晚上旅行社领队小九为30多名团员加一顿餐后,带领大家夜游泉州西街。</p> <p class="ql-block">  泉州市西街西起城西路,东至中山路。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银行门口装饰</p> <p class="ql-block">西街头一家</p> <p class="ql-block">特色小吃</p> <p class="ql-block">  簪花店很多,女人今生戴花,世世漂亮。</p> <p class="ql-block">  街上许多簪花女穿着漂亮的服装行走、拍照,也很配合外人给她们拍照,为西街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吃鸭的花样不少。</p> <p class="ql-block">  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p><p class="ql-block"> 哈哈,咱南京六合也到西街开沙茶火锅店了。</p> <p class="ql-block">当地姜母鸭也许和南京盐水鸭齐名</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p> <p class="ql-block">当地特色过化面</p> <p class="ql-block">  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当地特色小吃面线糊</p> <p class="ql-block">  24日上午游览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 喜欢拍照的团员们在这里留下了行程中惟一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西合璧的传统村落——梧林古村落位于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2016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古建筑136幢,展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史。项目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围绕“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为主题,打造民国时期闽南侨村风貌。</p> <p class="ql-block">  梧林保留完整的百年建筑群,多在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建成,外墙斑驳的朝东橙、被古榕笼罩的德儒宅、号称“九十九门”的德养宅、孔雀成双飞的胸怀祖国楼、单身复式公寓的梦菜家声楼……</p> <p class="ql-block">  修养楼。俗称“枪楼”,地标性建筑,建于1934年,坐东北面西南,三层碉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 131平方米。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助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梧林传统村落因“栽下梧桐树,能引凤凰来”而得名, 起于明朝洪武年间, 距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其历史和人文堪称闽南人以海为田, 波澜壮阔下南洋史的一个完整切片,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现今依旧保持完好的容颜静栖于此。</p> <p class="ql-block">  演员赵丽颖在此簪花,推动了这一行业的热浪。</p> <p class="ql-block">盘根错节的榕树根爬满了整个院子。</p> <p class="ql-block">反客为主</p> <p class="ql-block">  景区占地面积6 万多平方米,背靠石鼓山、 面朝梧垵溪, 拥有清末以来的闽南传统民居古大厝、中西合璧民居以及哥特式、古罗马式洋楼</p> <p class="ql-block">  梧林136 幢房子, 集闽 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 构建出一座多元的博物馆式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幢幢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梧林本地人及华侨的乡愁, 追忆着老一代晋江华侨“下南洋”的艰难岁 月, 映射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也讲述着返乡寻厝的爱国故事,处处可见的“小娘惹”,体会曾经的南洋民风。</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梧林,驱车前往石狮市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  洛伽寺位于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宫屿岛, 面对台湾海峡, 占地面积二十余亩。</p> <p class="ql-block">建在黄金海岸边上的楼盘,曾经辉煌,现已成烂尾楼。</p> <p class="ql-block">  洛伽寺建在海边的一片黑褐色礁盘上,面朝大海,风很大很大。(点击观看当时风力怎么肆虐拍摄者)</p> <p class="ql-block">  红纱巾在大风中美丽的飘舞。</p> <p class="ql-block">  洛伽寺是少有的建于海边的寺庙,可谓寺在海上, 庙驾蛟龙。这里是你可以感受佛教的宏大气度与大海的海纳百川气势的地方。泉州市海岸线 425 千米,临近海边的佛寺不在少数,但洛伽寺却是唯一屹立在浮屿上的一座佛寺。</p> <p class="ql-block">  与浙江普陀山观音大士道场法水相连,佛缘密切。像在海上漂浮, 因此被称为“蓬岛佛国”。</p> <p class="ql-block">咬紧牙关抗风浪</p> <p class="ql-block">风是美发师把游客理成了爆炸头。</p> <p class="ql-block">(点击观看顶风录像)</p> <p class="ql-block">倒影</p> <p class="ql-block">不惧风浪。</p> <p class="ql-block">  经受大风归来酷不酷。快跑涨潮了,差一点上不了岸。</p> <p class="ql-block">  回头是岸,终于到了安全地带。</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在泉州交通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的兴建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建成后使得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其官民协力的建造模式、无与伦比的建筑体量、开创时代的建造技艺、精彩绝伦的书法碑刻以及丰富多彩的宗教元素,体现了官方及乡绅、民众、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发达的商贸经济对陆海交通系统的完善和文化繁荣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通体由巨大坚硬花岗岩石砌筑,现存桥长约731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桥两侧安装栏杆645档,狻猊望柱104根,桥面以300多长条石板铺就,最长者约11米、重达15吨。桥身两侧设置各种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桥南有奉祀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蔡襄祠,桥北有奉祀通远王的昭惠庙,成为蔡襄建桥的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桥上巧遇同一军休所,并且原是同一个支部的曹志章院长并留下了一张合影,验证了世界大小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重要桥梁,洛阳桥与泉州城的兴起一脉相承,洛阳桥的历史是一部泉州海上贸易发展、经济繁荣的历史。“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经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主持建桥的蔡襄雕像</p> <p class="ql-block">蔡襄路</p> <p class="ql-block">  当地有许多房子外墙铺上坚硬的牡蛎。</p> <p class="ql-block">请看第二篇《闽之旅:平潭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