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做加工

云舒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机械化还不是很发达,许多工作需要手加工来完成,年龄稍长一点的人或许都有过这种经历,他们有的糊过纸盒,有的剥过大蒜,有的绞过手套……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都不是太好,做加工可以挣些零钱贴补家用。一做到加工,不问老少全家上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加工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一道独特风景。 </p><p class="ql-block"> 我家也有过几次做加工的经历。我们的邻居是在食品制造厂工作,当时叫蛋厂,通过他我们拿了大蒜在家剥。剥大蒜可不是轻松的活,首先是拿货,因为剥的人很多,要早早地去厂里排队,那时我们又没有自行车,拿到货后都是一口袋一口袋地往家扛。大蒜有刺激性气味,常常剥得眼泪淌淌的,我们用于剥大蒜的刀是父亲在厂里用锯条做的,为了减轻对手的伤害,刀的一头我们用布条裹了起来,尽管如此每个人的手上还是出现了一道道裂痕,裂口处被蒜一刺激往往会钻心疼,但印象中我们谁也没有嫌过苦。 </p><p class="ql-block"> 姐姐的同学有个绞手套的卡,一到寒暑假我们就跟她去拿些手套来绞,手套是棉纱的,拿到时是半成品,一半是手套正身,一半是罗纹口,将二者对缝绞起来就是完整的手套,此外手套的指头是松散的,需要用钩针收起来,然后一打打地扎好。绞的手套要平整,有的人图快,绞时并针太多,手套就不好看,交货时就会遭到验货员的厉声责骂甚至被罚重绞,被骂的人常常面红耳赤,而排在他后面的人便会战战兢兢。 </p><p class="ql-block"> 二姐高中毕业在家待业那年,经人介绍到渡江居民区加工点拿碎布到家糊鞋垫。每次拿货我都跟她一起去,负责发货的杨会计是个高个老头,检验员小陈年轻漂亮,梳着一挂大辫子,他们对姐姐特别好,因为姐姐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碎布拿到家一块一块地糊在门板上,一层糊好了再糊一层,一层层地加上去直至达到要求的厚度,然后晾干,剪样,鞋垫做好了父亲还会将打炭的钢模压在上面,这样鞋垫会更平整,更服帖,因此每次交货都会得到夸奖。</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家的房客漆家具,姐姐过敏,脚上起了好多水疱,鞋垫糊好了到了交货的时间无法去,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大姐响应号召插队了不在家,于是只得由我去。十二岁的我又瘦又小,一大篮子货拎得我整个腰都弯了过来。从我家走到渡江路至少要半小时,我硬是咬着牙一步步走到那交了货,然后又拿了碎布回来。我清楚地记得回来时要下雨了,突然刮起的阵阵狂风将我吹得东倒西歪,好在不一会儿我就到家了。终于完成了任务,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轻松,姐姐对我夸赞不已,爸妈也说我不简单,对此我沾沾自喜了好一段时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