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家族大教堂

地理侠

1. 圣家族大教堂(航拍图来自网络)<div><br></div><div>圣家族大教堂,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1852~1926年)设计。教堂始建于1882年,至今没有完工。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直至1926年去世时教堂完工不到四分之一。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融合了哥特式、新艺术运动风格、高迪超现实的风格、以及后期各位建筑师的理念,具有强烈的雕塑表现特征。2021年11月29日,圣家族大教堂的圣母楼封顶,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1984年这栋没有完工的建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24年6月30日我们去参观了这座享誉世界、修建历史最长的大教堂。<br></div> 2. 圣家族教堂远望:圣家族大教堂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外观为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 3. 圣家堂远看呈山峰造型。高迪曾为蒙特塞拉特山的一处修道院设计礼拜堂,他将山体的特点挪用到了圣家堂的结构创意上来。 4. 高迪认为人的创造不能超越神的创造即自然的高度, 所以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最高塔为170米,比巴塞罗那的蒙特惠奇山低1米。 5. 走近看,圣家族大教堂完全是一个精美的艺术雕塑品。从整体设计和装饰手法而言,它突破了传统的宗教建筑设计规范,以别具一格的姿态闻名于世。 6. 圣家堂模型(图片来自网络)<div><br></div><div><h1><b>圣家族大教堂的修建历史:</b></h1>圣家族教堂的建设起源于巴塞罗那书商、同时也是“圣徒约瑟夫宗教协会”的创始人约瑟夫·玛利亚·博卡贝拉,目的是巩固罗马天主教在巴塞罗那日渐式微的地位。该协会于1874年开始宣传筹备圣家堂的建设基金,买下了12800平方米的土地。 1882年由高迪的导师保罗·维拉设计并主持建造,建筑形式为哥特复兴式,并于1882年3月~1883年3月完成了地下圣堂部分,但因与协会产生分歧,维拉退出项目并推荐了31岁的学生安东尼奥·高迪接手。<br></div><div><br></div><div>1883年高迪接手圣家堂建设,到1891年高迪设计的米拉之家、桂尔公园取得成功,使他享誉盛名,由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迪对圣家族大教堂的原有设计作出彻底的调整。他设计绘制了整个建筑形体、建筑平面、各殿室内装饰、整个教堂南北向的长剖面、构思了教堂三个主立面的想法,并亲自主持完成了后殿立面、“诞生立面”、象征12圣徒的钟塔以及门窗等部分建造工作。高迪晚年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堂的建设中,他将哥特式风格、新艺术运动的风格与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融合在一起,设计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圣家族大教堂。但是因圣家堂的建设没有任何政府和官方教会的资金支持,仅靠信徒的个人捐赠和微不足道的门票收入维持,建设工期进展缓慢。直至高迪1926年74岁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不到四分之一。 <br></div><div><br></div><div>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途停工多次,主建筑师也换了近十位,但最后的建成效果符合高迪设计的原貌。2021年11月29日,圣家族大教堂的主体圣母楼封顶,点灯仪式在同年12月8日举行。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也就是再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装饰工作预计将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br></div><div><br></div> 圣家族大教堂的修建历程图 9. 圣家堂的Y型立柱,如同老树根一样从下往上逐渐变细,最后变成了枝条纵横的树丛伸向天顶,和天顶图案形成了奇妙的组合,每个树杈上又有12星座的标志,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信仰。许多人会在欣赏这座建筑的某个刹那,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图片来自网络)<div><br></div><div>圣家堂分为三个立面,东侧的诞生立面,西侧的受难立面,南侧的荣耀立面,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br></div> 10. 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建造于1894至1930年间,是在高迪主持下完工的,它着重展现了耶稣降生和许多与生命有关的要素。 11. 东侧诞生立面的三个门廊由两根立柱分开,立柱底端是一只海龟和一只陆龟的雕塑。它们象征海洋和陆地,也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之相对的是诞生立面两侧刻有变色龙,意味着变化和流动。 12. 传奇的圣家族大教堂承载的不仅是人类虔诚的宗教信仰,更掺杂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试图向世人展现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13. 诞生立面底端的神柱。 14. 诞生立面朝向东北方太阳升起的方向,每天清晨最早迎来曙光,象征耶稣的诞生。立面分为三个门廊,代表神学三德:有望、有爱、有信,即希望、感恩、信仰。 15. 希望和感恩门廊上的雕塑。 16. 诞生立面感恩门廊上方的雕塑。 17. 信仰门廊上方的雕塑。 18. 希望和感恩门廊之间的生命之树。 19. 诞生立面上的四座高塔分别对应耶稣的四个门徒:马提亚、巴拿巴、犹达和西门。 20. 诞生立面的高塔林表现圣家族大教堂对哥特式建筑的继承。 21. 用雕塑讲述耶稣诞生的故事。<div><br></div><div>诞生立面是教堂最早建造的立面,也是高迪生前几乎全程主持并建成的立面。以基督诞生为主题,墙上的雕塑展现了由童贞玛利亚怀胎到基督长成的故事,因是欢迎庆祝基督诞生,所以立面以欢喜愉悦的雕塑为主。在“诞生立面”中,高迪运用了大量的动植物自然元素,表现了浓烈的生命活力。他的设计让整个立面看起来更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巨型浮雕。<br></div> 22. 少女玛利亚受上帝的旨意怀孕。 23.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耶稣是玛利亚所生的儿子,当时玛利亚已经与大卫家族的约瑟订婚,却奇迹般感应圣灵而怀孕,约瑟并非耶稣真正的父亲。 24. 天使向一群牧羊人宣告耶稣即将降生。 25. 之后来自东方的三个占星术士也前来祝贺。 26. 上帝的儿子耶稣诞生。 27. 众天使祝贺耶稣诞生。 28. 大希律王一听说伯利恒城中有一个犹太人的王降生,就感到不安,他暗下决心要除去这个婴儿,于是派人把伯利恒城周围两岁以下的婴孩都杀光。 29. 诞生立面有三个入口,分别代表希望、感恩和信仰。“诞生立面”气势磅礴的建筑外观和雕塑相辅相成,巧妙地把传统和现代元素融为一体,成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座惊世骇俗大教堂!1926年高迪去世,之后由建筑师多明尼克·苏格拉内(Domènec Sugrañes i Gras)接手主持,直到1930年“诞生立面”才正式完工,从1892年~1930年,这个项目建设历经40年。 30. 1915年高迪向教皇介绍自己对圣家堂的设计和规划。圣家堂1882年开工,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他主要设计绘制了整个建筑形体、建筑平面、各殿室内设计、整个教堂南北向的长剖面、“ 诞生立面”等的图纸,构思了教堂三个主立面的想法,制作了多组石膏模型不断推敲细节和局部,并亲自主持完成了后殿立面、“诞生立面”、象征12圣徒的钟塔以及门窗等部分建造工作。(图片来自网络) 31. 晚年的高迪:到了晚年高迪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圣家堂的建设,吃住都在教堂的工作室,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1926年6月10日,高迪意外被电车撞倒,当时他衣着寒酸,被人误以为是乞丐,草草送去普通医院,有一位老太太认出他,但是三天之后高迪去世,葬在圣家堂的地下墓室,全城人民都为他送葬、致哀!高迪去世之后将桂尔园的房子卖出,资金投入圣家堂的建设。之后在10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轮换了10位设计师,但基本上都按照他的思路修建。(图片来自网络) 32. 受难立面位于教堂西侧,与诞生立面复杂的雕塑相比,受难立面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除了主题人物雕塑,上面仅有支撑的骨架,没有大量配饰的植物和动物。该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展现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饱受折磨。 33. 受难立面的建造开始自1954年,基于高迪留给后人的设计图纸和指导而进行,在约瑟·苏维拉齐斯的带领下雕塑家团队在1987年完成雕刻。 34. 受难立面朝向日落的方向——象征、暗示耶稣的死亡,该立面由六根倾斜的红杉树般的巨大立柱支撑,上端则是由八根骨头型支柱组成的金字塔状的三角楣饰,最顶端是十字架和荆棘编成的冠冕。 35. 受难立面顶部的四座高塔分别代表四个门徒:雅各、多马、腓力和巴多罗买。 36. 与诞生立面相仿,受难立面有三个门廊,分别代表三德:希望、感恩、信仰。 37. 受难立面的系列雕塑。 38. 受难立面雕刻的场景可分为三个阶段,呈“S”型排列,展现耶稣受难的“苦路”。最低下的一层表现耶稣受难前夜,中间层描述的耶稣受难当天,上层描述耶稣的死亡之后复活。 39. 受难立面上层雕塑中的士兵面无表情地对耶稣的死下着赌注、修女们惊恐地看着耶稣被带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瘦骨嶙峋。整个画面是棱角分明的线条、大刀阔斧般的造型、冷峻的气氛,烘托耶稣受难的主题。 40. 在最后的晚餐之前犹大亲吻耶稣,士兵们围拢过来准备逮捕他,耶稣面无惧色,坦然面对。 41. 犹大之吻的侧面有个正方形的九宫格数字方格,无论是横着加还是竖着加,或是斜着相加,其和都是33,代表了耶稣死亡时的年龄。 42. 面对耶稣受难哭丧着脸的门徒和面无表情的士兵。 43. 仁慈的妇女们为耶稣受难而着急。 44. 耶稣的门徒彼得表现得十分懦弱而又羞愧,面对官兵追杀,他三次否定认识主耶稣,低头将自己包裹在被单里。 45. 耶稣被捆绑在柱子上,士兵用鞭子抽打他,表现极大的痛苦。 46. 受难立面展现一种恐惧感,高迪通过“破坏”弧线、“切断”立柱,凭借明暗配合,进一步展现耶稣受难的深重与统治者的残忍。 47. 面向南侧的荣耀立面自2002年开始修建,外形象菠萝,荣耀立面将展现耶稣升天的过程:死亡、最后的审判和荣耀,而地狱则是留给那些违背上帝旨意的人。 48. 荣耀立面完工之后将会成为三个立面中的主立面,从这个立面可以直接进入中殿。 49. 正在建设的荣耀立面的门廊将会立有七个石柱,象征神灵的恩赐,立柱底端会有七宗罪的象征物,顶端则会有七美德的象征物。 50. 圣家堂俯瞰(航拍图来自网络):大教堂总共将有18座高塔,中央高塔170米象征耶稣基督,北面140米的后塔象征圣母玛利亚;另外每个立面都伴有4座钟塔,一共12座,代表了耶稣的十二门徒;建筑主体中央还立有4座塔,指代4位福音传道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51. 正在建设的圣家堂高塔。当全部完工后,从12座门徒塔上放射的强光将交汇于耶稣塔上,同时照亮整个巴塞罗那的夜空,以象征耶稣所说“我即是光明”。 52. 高塔外墙面 53. 高塔外墙面 54. 圣家堂的设计为拉丁十字架式,内有五条走廊。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十字型翼部有三条走廊。 55. 教堂内部有很多立柱,间隔7.5米,置身其中仿佛走进石柱森林。 56. 圣家堂内部的立柱是高迪独特的设计作品。顶部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表面纹理由下向上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立柱基底为方形,随着高度的升高变成了八边形,接着又成了六边形,最后变化成了圆形,这是螺旋状立柱三维拼合的产物。 57. 教堂内部空间高挑明亮,自然光线洒满教堂。高迪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设计中,如柱子和拱顶模仿树木和森林的景象。 58. 这是十字形通道的一只主通道,中央是基督圣人站在山崖上的雕像。 59. 这里的山崖由抽象的几何形石架构成,高迪把圣人置于几何形构成的大山崖之上,向人们布道。 60. 主祭坛中央是高45米的穹顶,上方是一个盛开的花冠形天花,九根大石柱围合一个大半圆弧状空间,下面是耶稣罹难雕像。 61. 主祭坛的设计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教堂,这里没有主墙面,没有那么多的圣人,没有陪衬饰物,耶稣基督仿佛乘一个吉祥的降落伞降临人间。 62. 主祭坛中央是高45米的穹顶,上方是一个盛开的花冠形天花。 63. 彩色玻璃的透光效果。 64. 彩色玻璃的透光效果。 65. 天花板上如雏菊花一般艳丽的吸顶灯。 66. 立柱灯光线柔和。 67. 教堂内迷离的色彩和闪烁的光影。 68. 教堂侧面廊柱的玄幻光彩。 69. 这些光彩既有灯光照耀大理石柱发出的色彩,也有室外阳光穿透彩色玻璃发出的光彩,大部分是室外阳光焕发的光彩,所以每天不同时辰随着光线的变化光影不断变化。 70. 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教堂内,形成温暖的色调和祥和的氛围,仿佛上帝将爱洒向人间。 71. 不同的角度看到教堂大石柱构成的空间以及色彩灯光渲染的效果。 72. 透过柱廊看到后面的彩色玻璃窗,产生由冷到暖的变幻效果。 73. 彩色玻璃的滤光效果 74. 屋顶的圣像在吸顶射灯的照耀下更显庄严神圣。 75. 柔和的灯光投射到圣像上,给人一种梦幻神秘的感觉。 76. 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 77. 教堂内各种几何块状组合。 78. 墙角的立体几何模块。 79. 主廊屋顶天花板像森林中盛开的花朵。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他曾说色彩是生命的动人之处,这也正是圣家堂表现出的独有特质。 80. 圣家堂内大石柱构成石林的效果。高迪之所以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耶稣基督一生从诞生到罹难一直在苦难、波折、跌宕中走过,由此创造一种意境,展现人生之路的崎岖坎坷。 81. 教堂的铁门以文字记载100多年的修建历史。 82. 中间穿黑色衣服的姑娘是移民巴塞罗那的华侨二代,她细致地给我们讲解圣家堂的历史,如数家珍,对高迪充满敬仰和崇拜。<div><br></div><div>总体来看,圣家族大教堂是安东尼·高迪的惊世之作。这座神圣的宗教艺术殿堂,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着无数传奇,100年前设计的作品,对于当代人来说依然是前卫的标杆,无人能够超越。从外观被18座高塔环绕,融合了新艺术运动风格和传统的哥特式尖塔,到三面外墙描述基督“诞生”、“受难”、“荣耀”三大人生篇章,再到内部如自然森林般的纵横交错,高迪始终以“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的艺术思想来诠释这座理想的圣殿。<br></div><div><br></div><div>对于我们来说,从踏入那扇庄严的圣诞之门,瞬间就被一股不可言喻的力量所包围,高耸的石柱仿佛是通往天际的阶梯,穹顶之下光影交错,仿佛在述说天国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抬头仰望、屏住呼吸,感受那份来自天国的启迪和来自灵魂的震撼。<br></div><div><br></div><div><b>备注:以上图片除了少数航拍图来源于网络,其余图片均为本人旅游拍摄。</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