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柏林

宁石

<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日,当深秋带着一抹深邃的金黄,轻轻笼罩着柏林城的时候,我踏上了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邂逅了一段异域的深秋时光。</p> <p class="ql-block">到达后的下午便前往位于柏林市郊外的波茨坦(签署波茨坦公告的地方),始建于十八世纪的普鲁士王国的皇宫——无忧宫。</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整座宫殿是由皇家建筑与花园组成,一共占地约290 公顷,约相当于北京的颐和园大小。无忧宫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圆顶屋檐上刻着“SANS SOUCI”,取自于法文“无忧”的意思,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前面是层层阶梯状排列的花园,种植着各种绿树与葡萄藤,呈现出别致的立体感花园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花园前面还有一个偌大的喷水池,水池周围矗立着用大理石雕塑的罗马神话雕像,诸如美神维纳斯、月神狄安娜、太阳神阿波罗等,微风吹来,水珠四散,恍若仙气渺渺。置身于无忧宫里仿佛真的忘掉了一切烦恼。有人形容这座世遗之一的宫殿是普鲁士的凡尔赛宫,在秋日的柔光中透出一种独特的静谧与高贵。</p> <p class="ql-block">这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宫殿里,长廊的两侧都被各种雕塑与油画装饰,藏品中大多来自于意大利与法国的作品,呈现出优雅华贵与美仑美奂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皇宫里分布着国王的客房、餐厅、图书室、会客厅、音乐厅等房间,应有尽有。当走进位于宫殿正中央位置的大理石会客厅,厅内四周有16对顶部镶金,用大理石镶嵌的科林斯柱,三扇巨大的落地窗,面向花园,夕阳的余晖恰巧从窗外悄然溜进大厅,顿时屋里一抹金碧辉煌。而当我从这扇落地窗望向外面的天空时,瞅见了一阵秋风掠过,落叶飘飘撒落一地的沙沙声,仿佛是历史在低语诉说那段岁月吧。</p> <p class="ql-block">这座皇宫,虽然被比作是法国的凡尔赛宫,但无论从规模与奢华程度上来讲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只能算作是简化版的更为贴切。但宫殿外面的花园却是十分壮观,毫不逊色于凡尔赛宫的花园,里面古树参天,道路纵横,其间还散落着教堂、钟楼等各式各样的建筑等。</p> <p class="ql-block">透过皇宫正殿的奢华与精致的皇家花园,凸显出了权杖的力量。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催生了魏玛共和国,而我们村也在同时期的辛亥革命中迈进了民主共和制。然而,这世间从不缺乏强权野心之辈,所取得的民主共和制得而复失,实乃哀哉!悲哉!</p> <p class="ql-block">回到无忧宫的话题,这座宫殿毫不例外地也不乏中国元素。穿过喷水池远远便看到了一座犹如音乐盒般的建筑物,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远远地一睹它的芳容了。据说腓特烈大帝好像对神秘东方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搜集了很多的丝绸和瓷器来装饰,力求打造出他心中富丽堂皇的东方世界来。这座圆亭式的建筑外壁都采用黄金镀金装饰,房顶上的雕像则是以中国传说而制作的镀金猴王,外面四周还有一些中国的雕塑等。但遗憾的是,腓特烈大帝一生从未离开过欧洲,对中国的印象完全是空白的,因此,许多设计和布置都掺杂了他个人对东方的想像成分,很多雕塑作品都揉合了东西方元素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无忧宫外面,紧邻皇宫的山坡上有一座与皇宫极不搭调的风车磨房。尽管岁月流转、斗转星移,坊间流传它一直矗立在那里有上百年的历史(可能与真实情况有误),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慢慢成了游客们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座风车磨房还曾是历史上最早的“钉子户”。</p>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举着相机不停地拍摄时,导游讲到了这座磨房还相传着一个“法大于皇权”的传奇故事。据说在修建皇宫时,曾要求磨坊主拆掉或迁走这个有碍观瞻的磨坊,但磨坊主认为皇帝的要求既过份又无理,于是上告到当时的柏林法院,经过激烈的法庭辩论,最后磨坊主胜诉,这座磨坊才得以保留下来。以至于这个传说的案例后来还成为了德国法律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诠释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p> <p class="ql-block">听完这个故事的解说,心底却翻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茫然,难道官民之争,能够任凭法律来裁断吗?倘若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那么便充分彰显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重大意义。就我们村里存在的“强拆”现象而论,这则小小的故事,不知将会引发何种程度的反思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天空飘起了零星细雨,当我们冒雨来到柏林市区景点时天空开始放晴了。上午参观了包括帝国大厦旧址、柏林大教堂、勃兰登堡门等重要历史性建筑。在这几处景点,皆能望见各国的旅游团队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放眼柏林街头,此刻行人渐次增多,而当目睹当地人骑着自行车出行时,刹那间这种感觉仿佛又将我拽回到了我们村的八、九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柏林城区最闻名的景点之一当属“柏林墙”旧址,伫立在旧址墙边之际,令人思绪飘飞。柏林墙的存在,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道疮疤,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人们,战争与分裂只有痛苦的记忆。正如德国著名作家、诺奖得主君特·格拉斯评价道:“柏林墙不仅分隔了土地,更割裂了人心。”</p> <p class="ql-block">望着柏林墙的旧址,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宛如一股无形的力量,须臾之间便紧紧地将人包裹着,令人几近窒息。这堵曾经分隔了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墙,即便如今仅留存了一小段隔离墙,却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柏林城的街头,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默默地倾诉着那段充满伤痛与无奈的过去吧。</p> <p class="ql-block">在我脚下的这块地上,还铸有一块铁板,上面篆刻的德文“BERLINERMAUER”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中文意为“柏林墙”。柏林墙从1961年开始修建,总长度近200公里,其中柏林市内的界墙大约长43公里。尽管竖立的这面墙将一座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却无法阻挡人们团聚的向往。据说在柏林墙存续的28年间,大约有5千多名东德人通过各种方式成功越墙逃离,然而也有239人却永远倒在了墙下,生命被永远定格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越墙逃亡中,还发生了一件“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故事,让人刻骨铭心。这个案件的主审法官讲得好,“作为一名士兵,不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是可以打不准,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你在举枪瞄准自己的同胞时,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而这也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就是人性光辉之所在,而非以盲目“服从”为借口而放弃对是非善恶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这个饱含哲理的故事使人萌生诸多联想。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面临着各种规则与意识形态的困惑与抉择,然而这皆不应成为丧失善良与道德的托辞。面对“俄乌冲突”这件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事,同样考验着每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作出自身理性的判断,为正义和人性去仗义执言。虽然单个弱小个体的力量是微乎其微和有限的,但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或许都可能对他人的命运带来重大影响,这便是弱小者的伟大之处。</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洒在柏林墙斑驳的墙面上,光影交错之际,眼前仿偌再度浮现出当年那些渴盼自由的眼神。</p> <p class="ql-block">旧址的墙上,早已被色彩斑斓、图案多样和文字各异的涂鸦所填满,被称之为“东区画廊”。那一笔一划中都凝聚着浓烈的情感,仿佛穿透时光的藩篱,都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内心的那种挣扎和呐喊。</p> <p class="ql-block">那幅《和平之鸽》,一只洁白的鸽子展翅高飞,飞越柏林墙。它的羽毛栩栩如生,眼神坚定,尽管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但追求和平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幅画前面,吸引力引了众多游客围观,都被那象征和平的鸽子所打动。</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著名《兄弟之吻》,画面中,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与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的亲吻,看似亲密,实则暗藏玄机。这一“吻”,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友好表达,而是当时复杂政治局势的一种隐喻,暗示着两大阵营之间的微妙关系。</p> <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柏林墙上的漫画多达数千幅。这些漫画不仅仅是简单的涂鸦,更是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宣泄,也是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极其独特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向世界诉说着人们的渴望、痛苦和不屈的精神,是那个时代人们心声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此刻伫立于此,让我陷入深深的凝思。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和平融合的时代,然而依旧存在着不同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虽然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但不得不承认在认识了解多元文化信息方面,“防火墙”的精细过滤,茧房效应难以规避。</p> <p class="ql-block">一座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城市,既承载着过往的历史,又怀揣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更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永远铭记历史,杜绝悲剧重演,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的柏林,携带着一阵飕飕凉意的风轻轻拂过,凉风中还裹挟着往昔的淡淡哀愁,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从行脚者的视角,走马观花式的秋游体验,这便是这次匆匆柏林之行的短暂印象与感悟罢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6日写于旅途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