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是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192号,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2001年6月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全国科技协会确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年—219年)大型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等部分组成,通长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墓葬虽经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共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举世闻名的铜奔马,铜奔马昂首嘶鸣,扬尾飞奔,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神态生动逼真,构思巧妙奇特,意境深远,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工艺巨匠的高度智慧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品,深得各方赞誉。</p> (手机拍摄)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仪仗俑,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共计99件,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包括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铜车14辆(其中斧车1辆、轺车4辆、“小车 ”2辆、輂车3辆、大车3辆、牛车1辆),铜牛1件,铜马39匹,其中有铭文的8件,分别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冀张君小车马,御奴一人;冀张君夫人輂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一人;守张掖长张君郎君阿冉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守张掖长张君前夫人輂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一人,守张掖长张君后夫人輂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二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小车马,御奴一人。车、马、俑均为范模铸造,充分显示出群工精雕的艺术水平。这批庞大的铜车马仪仗俑气势恢宏,种类齐全、做工精良,是研究汉代西部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史料。被史学界称为“地下千年雄狮”</p><p class="ql-block"> 2002年投入资金280多万元由西安仿古工艺品有限公司将铜车马仪仗俑整体放大6倍后安置于此供游客参观。</p> 雷台是一座高大的长方形人工夯筑土台,台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 因台上建有雷祖殿被称为雷台,台下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雷台汉墓而闻名于世。雷台观坐北朝南,由山门、二平门、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东配殿、西配殿、三星斗姆殿、东华阁、西华阁等建筑组成,是河西走廊重要的道教圣地。据现存的清乾隆三年 《雷台观碑记》记载:“雷台观之设历年久远,无可考证。惟查大明天顺年间,冰雹伤禾,敕建重修”。可见雷台观为明代天顺年间重修。清顺治年间,毁于兵燹。康熙初年,创建斗阁,立斗姆会。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又毁于大地震,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但仍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对雷台观进行了修缮。1981年对台上建筑物进行了大规模维修,1986年重修山门、二平门、围墙等建筑,2001年完成加固雷台台体外围和宫墙、雷台台面防渗排水处理,古建筑维修等工程项目。目前整座建筑物保存基本完整,结构稳定,1993年 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雷台、雷台观及雷台汉墓虽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遗迹,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为研究雷台汉墓、古代夯土建筑以及明清时期武威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多年的保护维修,现在的雷台观建筑雄伟,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周围古树参天, 湖波荡漾,是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br> 三星斗姆殿<div> 又名三星殿,因殿内供奉民间传统的福、禄、寿三星而得名。始建于明天顺年间( 1457—1465),曾两度被毁,重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三层重檐阁楼式建筑,面阔三间,两层楼阁。楼上曾供奉有道教众星之母—斗姆(现已无存),楼下三星两侧则是民间广为人知的“八仙”。<br></div> 雷祖殿<div> 雷祖殿因殿内供奉道教尊神雷祖而得名。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5),曾两度被毁,重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歇山顶式木架建筑,兼具道教特点和中国北方民族风格,现保存较为完整。殿内除供奉雷祖外,还供奉雷祖的四大弟子及雷祖背光上悬塑的雷部诸神。<br></div> <p class="ql-block">雷祖殿中的雷祖像(手机拍摄)</p> 雷祖殿(手机拍摄) 雷台一号汉墓发掘于1969年,墓门向东,呈正东西方向,全长约40米,墓室面积约60平方米。斜坡土圹墓道两侧墙壁有用朱红绘成的花卉图案数组,笔法简练粗犷。砖砌部分有墓门、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和后室。墓门及墓室墙壁均以青砖和涂黑色砖组成各种菱形图案,以红、黑色线纹作为壁饰,前后室和中室墓顶为覆斗式,以墨线勾边,并用红、黄、灰、白等色绘成莲花藻井图案;从此墓的营建规模及231件随葬品,反映出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雷台汉墓是迄今为止河西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东汉墓葬。(手机拍摄) <p class="ql-block">一号汉墓中的汉井(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雷台汉井深12米,直径1米,井壁用汉砖垒砌而成,壁砖采用人字形砌筑。井壁呈腹鼓式。据考证,像这样保持原貌的东汉古井,全国目前发现的仅此一眼。更值得奇怪的是落在此井底部的东西会比原物放大一倍。因而常有人抛入钱币。遂前(钱)程(沉)远大之愿。</p> 1996年3月20日在一号墓北侧发现了二号汉墓,经过清理加固该墓于1997年元月正式向观众开放。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该墓全长50.4米,面积约为40平方米。从墓门到后室壁全由条砖砌成。后室最大,是夫妻合葬;中室较小,无二层台;前室更小,无二层台。前、中、后室均无耳室。其形制与雷台1号墓相似,在其土圹墓道两侧发现有以朱红色绘制的花卉图案数组,砖砌墓室内墙壁有以青色和黑色条砖组成的各种菱形图案,前中后三室墓顶以红、黄、白等色彩绘莲花藻井图案。<br> 由于盗掘严重,此墓仅出土一些铜器和陶器残片,对我们研究雷台汉墓墓主人身份和墓葬年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br><div>(手机拍摄)</div> <p class="ql-block">二号墓中的汉墓砖(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1、此墓有浩大的墓室建筑和众多的珍贵随葬品,但目前只知道墓主人姓张,而不知墓主人是谁?</p><p class="ql-block">2、墓室南面墙壁用黑白两种砖组成“喜喜”字型,而“喜喜”字传说是宋朝王安石醉拼而成,在这座汉墓里却出现“喜喜”字形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当时已经有了“喜喜”字?</p><p class="ql-block">3、专家们曾对墓室和井中的砖块进行过耐压、抗腐蚀等方面的试验,发现每平方分米的耐压力高达366公斤到374公斤,而现在烧的砖每平方分米的耐压力只有150公斤到200公斤。到目前,有关方面的专家们还没有弄清楚,这种砖的制坯和烧制方法。</p>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10.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