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影壁墙的外侧便是瓷房子的“佛窟墙”,它的设计令很多人不禁想起了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古迹。墙的下方安置着三尊来自不同时期的石羊像,中间这尊来自500多年前的明代,另外两尊均来自1100多年前的唐代,三只石羊汇聚在一起,寓意“三羊开泰”。两侧是两个明代抱鼓石门墩,也是俗称的“门当户对”里的门当。这对抱鼓型有狮子造型的门墩为当年的高级武官使用,低级武官则使用抱鼓型有兽头的门墩。至于文官使用的门墩则是箱子型,高级文官的门墩上有狮子,低级文官的门墩上绘花纹。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门墩说明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严密的等级礼制。</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大家应该看到佛窟墙的主体部分,安置了一共28尊来自各个年代的石造佛像和神像。它们多以汉白玉、青石打造而成,其中最年长者可追溯至南北朝,最年轻者亦需回望至明朝,可谓年代久远、取材广泛。在此安置28尊石像的寓意,与中国神话当中的“二十八星宿”不谋而合。然而人们经常问一个问题:这些石像为何无头呢?主要原因便是近代以来的帝国主义入侵。每一次侵略战争的爆发,都意味着中国文物将受洗掠损毁之灾,例如众所周知的“火烧圆明园”。当年,外国侵略军常以“科学考察”等名义,派人潜入中国内地的各大石窟中进行盗窃和破坏活动,导致面前的佛像受到严重毁损甚至流失他乡,他们的头部到今天早已无法寻得。馆内展出的佛像,大多是多年来从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及香港地区斥资请回的。</p> <p class="ql-block">说到佛头,墙的正上方———一尊产自1400多年前的北齐佛首像被供奉在最顶端,这件佛首像是二十多年前在万里之遥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将其够得并带回祖国的,其身后两旁供奉有一对1200多年历史的唐代石供果,还有一对瓷身石首的护法龙拱卫佛首像的两侧。别出心裁的设计,寓意着以一尊佛首像为墙上所有的失首佛像还原头部、重塑全身。通过这种崭新的手法,瓷房子让这些历经磨难的古老石像获得了新的生命,并展现出它们内在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美。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从南北朝时期保存至今的石造佛像已是稀世之品,由此更体现出了这尊北齐佛首像的弥足珍贵。佛首像脸庞圆润、神情端庄,流露出一丝平和安详的独特神韵。佛陀的眼睑微微低垂,呈现出内敛沉思状,仿佛要吸引人们进入他那神秘的心灵世界中。佛首像脸型略微细长、下巴明显凸出,融入了北齐人的外貌特点。以上特征均为北齐佛像所独有的石雕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比起现代人看到的大多数佛像,在风格上明显不同。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见到的佛像,大多是“汉化”以后与汉族文化紧密融合后的佛像。但佛教最早是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原的,因此早期佛像保留了很多印度佛像的特征,如身材清瘦等等。到了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兴盛于中原地区,由于统治权长期由鲜卑族掌握,佛像又融入了很多鲜卑族的色彩。而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随着鲜卑族“改易汉俗”的变革,佛教文化也正式开始了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交融的演变历程。面前的这尊北齐佛首像见证了佛教“汉化”的演变史,是中国佛教造像史上“承前启后”重要阶段的象征之物。</p> <p class="ql-block">综上可见,通过汇聚这些来自不同朝代的石造佛像,佛窟墙成功地将佛教在古代中国从传入、发展到成熟的历史重新连接在一起,将其以新的艺术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p>